摘要:2024年,国内疼痛学领域围绕前沿学术方向、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在基础研究、指南制定、学科建设、科创研发转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对2024年度疼痛学科领域进展进行了总结。
2024年,国内疼痛学领域围绕前沿学术方向、科技进步,不断开拓创新,在基础研究、指南制定、学科建设、科创研发转化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对2024年度疼痛学科领域进展进行了总结。
▉ 一、开展疼痛综合管理,落实优化就医路径、改善就医体验取得新成绩
以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第二医院等疼痛诊疗中心为代表的多家医院建立了疼痛诊疗综合平台。平台以疼痛科为枢纽融合了神经科、肿瘤科、骨科等相关学科,构建了以疼痛为临床问题导向的诊疗中心,完善了多学科诊疗(MDT)制度,优化了患者就医路径、改善患者就医体验,节约了社会资源,并获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同以及主流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以疼痛综合管理试点为抓手,全国多家医院建立了从疼痛评估到疼痛管理的相关方案与制度,多个省份颁布了相关文件条例规范。江西省批准发布了首个《疼痛综合评估规范》地方标准,为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作了有益的推动。
▉ 二、痛觉的识别与传导机制新发现
传导痛觉的脊髓-皮层直接通路新机制: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张旭院士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一条新的传导痛觉的脊髓-皮层直接通路,为理解大脑处理痛觉等感觉信息提供了新的神经传导通路机制,为揭示慢性疼痛的调控原理提供了新的机制,也为未来的疼痛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学基础。
传导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的关键中枢:苏州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徐广银教授团队在Neuron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提出下丘脑室旁核作为“疼痛分拣中心”,是大脑特异性识别传导内脏疼痛和躯体疼痛的关键中枢。
▉ 三、神经病理性疼痛调控新机制研究
糖尿病前期神经病理性疼痛(PDNP)新型治疗靶点: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疼痛生物医学研究所陈军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的研究结果,确定了TWIK相关的K1通道(TREK)亚族中TREK1和TREK2在PDNP中的作用,发现其有助于调控糖尿病前期大鼠的神经过度兴奋性和伤害感受性超敏反应。
疼痛早期调控的新机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邓娟教授团队在Neuron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右侧脑干臂旁核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早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免疫神经环路调控新机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张智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疼痛调控免疫的新神经环路机制以及免疫调控解剖的特异性。
卵泡抑素在疼痛中的潜在调节机制与治疗靶点:南通大学特种医学研究院高永静教授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神经损伤后卵泡抑素在背根神经节中持续表达升高,并且筛选出了有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候选药物。
▉ 四、阿片类镇痛药物镇痛作用新机制
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神经环路机制的单细胞投射谱解析: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脑认知与类脑智能重点实验室孙衍刚教授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的研究论文,解析了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的神经环路机制,发现了CEAMOR神经元-臂旁核去抑制环路介导了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镇痛作用。阿片类药物诱导机械痛觉敏化和镇痛耐受的中枢神经机制:南方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神经生物学系程龙珍助理教授课题组在Neuron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外周μ型阿片受体在阿片类镇痛药诱导的痛觉敏化和耐受性中可能具有模态特异性作用。
▉ 五、痛觉与情绪和睡眠调控新机制
痛觉与情绪交互调控及慢性痛长期维持的神经闭环机制: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团队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发表的研究论文,首次发现了痛觉信息处理中枢与情感中枢之间存在一个重要的正反馈神经闭环,不但是痛觉感知与情绪状态交互调控的核心机制,也是慢性疼痛长期维持和持续进展的重要中枢机制。
介导睡眠剥夺引起痛觉过敏的新机制:北京大学王韵教授团队发表于Neurosci Bull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内侧缰核胆碱能神经元在特异性调控睡眠剥夺引起的痛觉过敏中的重要作用,并发现了介导睡眠剥夺引起的热痛敏和机械痛敏的不同下游脑区。这些结果揭示了睡眠影响疼痛的新的潜在神经环路机制。
疼痛性失眠新机制:复旦大学黄志力/曲卫敏教授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松江研究院李亚东教授课题组在解析慢性疼痛睡眠障碍核心机制上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于Neuron。该研究表明,慢性疼痛引起前扣带回皮层-锥体神经元过度活跃,进而通过背内侧纹状体中多巴胺D1受体-中型多棘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改变,调控了痛性失眠的发生。
▉ 六、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疼痛医学专家委员会成立
2024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疼痛医学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专委会将紧密围绕专科能力建设的四大核心体系展开工作,旨在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疼痛医学能力建设标准。专委会将积极整合全国各地的优质疼痛专家资源,着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疼痛疾病诊治方面的能力建设,将始终坚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根据“以基层为重点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持续支持县域卫生服务优服务、升能力、促管理”的指示精神,会议确立了专委会2025年工作的重点方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县级医院、城乡基层疼痛专科医师能力提升。中日友好医院樊碧发教授担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达颖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
▉ 七、多部疼痛医学指南、专家共识发布
2024年,多个疼痛医学专业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慢性疼痛诊疗规范化、同质化、标准化的发展。指南共识包括《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2024版)》《幻肢痛诊断与治疗中国疼痛科专家共识(2024版)》《腰方肌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脊髓电刺激管理慢性疼痛中美专家共识(2024版)》等。
▉ 八、多部疼痛医学领域书籍出版
2024年,疼痛学科书籍编译工作取得一系列进展,多部疼痛医学专科领域的书籍正式出版。
《慢性疼痛管理临床实践》,主审:樊碧发、张达颖;主译:冯智英、李水清。
《慢性疼痛管理实践:案例版》,主编:塔里克·马利克;主译:李水清、于建设、邓立琴、冯鹏玖。
《脊柱疼痛治疗临床指南》,主编:茅建人;主译:武百山、张达颖、李水清。
《介入疼痛学:FIPP考试指南》,主译:武百山、张达颖、李水清。
▉ 九、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在郑州召开
2024年10月25—27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二十届学术年会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会议以“众志成城,辉耀未来”为主题,聚焦疼痛学科的专业化发展和疼痛诊疗一体化平台的搭建,全面展示了疼痛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和发展和未来趋势。会议共收到稿件1098篇,对疼痛学科领域大数据模式的诊断、智能化技术的引进和发展、基于分子机制的慢性疼痛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 十、慢性疼痛诊疗领域新技术不断创新与转化
2024年,疼痛诊疗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高效的治疗选择。樊碧发教授领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老年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疗和防控技术研究”项目,居家无创可穿戴设备的疼痛管理设备、无线神经电刺激装置、新型电刺激电极、顽固性神经痛生物制剂精准介入治疗均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虚拟现实(VR)技术在疼痛缓解和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日益成熟,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AI诊断辅助系统和智能疼痛管理平台、多模态影像引导技术、3D打印导板技术等已经逐步进入疼痛管理及临床应用。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
执笔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 李水清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 张学学
编辑 | 郑梦莹
责任编辑 | 任嘉霖
审核 | 刘红霞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5年1期第10版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编辑:中华医学信息导报编辑委员会
地址:100052,北京市西城区东河沿街69号
总编辑:饶克勤
编辑部主任:韩静
投稿邮箱:daobao@cmaph.org
官方网站:http://zhyxxxdb.yiigle.com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