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集结地域力量的紧密联结型国土空间——日本第八次全国规划(第三次国土形成规划)的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百忙中抽出时间撰写精华版的作者,你们的努力让学术论文的阅读体验变得更好。摘要:为了更好地推广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将不定期地推送一些尚未见刊的稿件的精华观点,以飨读者。本文为本刊已录用文章《集结地域力量的紧密联结型国土空间——日本第八次全国规划(第三次国土形成规划)的启示》的精华版,作品的发布已取得作者授权。欢迎读者指正、讨论。在此感谢在
2023年8月,日本政府正式发布了第三次国土形成规划(第三次国土形成計画),即第八次全国规划。本文在简要介绍该规划的背景、目标和内容框架的基础上,重点解读了新的国土空间设想和应对策略,并通过国际比较提出了我国国土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建议。
1 日本第八次全国规划的背景与目标
日本第八次全国规划的背景有所变化——除了历次日本全国规划必须回应的三大阶段发展问题,即自然与社会特征、国民工作生活理念变化、国际竞争与合作趋势,数字化、绿色化在支撑产业创新和国土资源管理方面发挥的日益突出的作用也成为重要背景。通过“强化节点能量(地域功能、内生动力)、多级高效联结”两个方面的深化(表1),推动国土空间结构由前次规划中提出的“节点+网络”的“对流促进型”升级为“紧密联结型”。
表1 数字化、绿色化影响下日本第八次全国规划重点课题
2 日本的国土空间结构
2.1 区域、地方、日常生活三个层级的网络系统
在区域圈层,通过“中央环廊”和“全国走廊”强化国家实力、联结地方功能。中央新干线全线通车后,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将并入1小时交通圈,形成“中央环廊”(图1)。在这个超级城市群内部,要素的密集互动将引领新的技术革命和城镇复兴;外部则通过串联各个地方中心城市的“全国走廊”,缩短地方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图1 “中央环廊”功能意向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https://www.mlit.go.jp/report/press/kokudoseisaku03_hh_000239.html绘制
在地方圈层,以促进人口的全国分散定居为目标。伴随总人口的衰减,日本将地方圈域划定的人口标准由30万下调至10万,范围由固定边界调整为“依据阶段发展目标、地方运营需求与圈域成熟度逐步扩大”的动态变化逻辑;规划策略也由聚焦设施配置转为地方运营、资源共享视角,注重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以及培育适合中小企业生存的环境。
在日常生活圈层,以提升社区或村庄的活力为目标。人口稀疏的乡村地区需注重培育具有经济、生活服务功能的居民点,并辐射周边村庄;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则通过完善基本生活服务功能、加强区域共享式高级公共服务功能,推动紧凑、代际交流型社区建设。此外,随着独居型家庭比例的增长,城乡安全居住网络的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2.2 韧性、活力、魅力三个方向的支撑策略
韧性方向包括以下策略:将“灾前重建”概念正式引入防灾减灾政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灾害模拟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完善法规、指导存量更新等手段抑制高风险地区的开发与建设。此外,数字技术也被引入国土空间管理工作,通过评估与监测指导低效用地的模式转换。
活力方向包括以下策略:在全国分散布局战略物资(半导体、蓄电池、数据中心等)核心产业链;推动氢能、氨能全面替代化石能源,实现老工业基地的绿色转型;通过公共服务的数字化、绿色化,培育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实现地域产业的稳定运营。
魅力方向包括以下策略:将智慧树木采伐技术与城市建设相关联,推进“城市木构化”(第二森林),实现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碳汇提升目标;将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同国家公园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地方生活圈构筑等相结合,提振地域活力,推动实现“文化艺术立国、观光立国”的战略目标。
3 对我国国土空间发展的启示
宏观层面,建议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转为重视生产力优化布局。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要格局的空间发展内容应从基础设施配置、产业布局、城镇建设,转为引导新质生产力的分散布局,并通过加强城市群、都市圈之间的联结,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观层面,建议致力于国土空间建设、管理、运营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建议破除目前物质空间布局中产业发展与生活服务相脱节的现象,聚焦数字化、绿色化,解决城乡居民点提质、互联互通和地区治理问题,发挥绿色技术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布局方面的引领作用,并强化地域运营机制。
微观层面,建议由重视生活服务拓展到生活与就业环境培育。公共服务设施供给除了依据人口数量,更应重视家庭结构和生活工作理念的变化,提升对经济服务功能、社区就业环境以及新技术影响下社区管理模式的关注。UPI
对本文感兴趣的读者,可于中国知网检索本文的录用首发版本。
作者:冯旭,中国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fengxu1204@hotmail.com
编辑、排版 | 顾春雪
本文为本订阅号原创
来源:国际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