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口授郑曼青:根在脚、发于腿、形于手,提裆缩阴方一气呵成

360影视 2025-02-03 11:25 2

摘要:太极拳的练法主要在脊椎和提裆,但是,为了提高脊椎提裆的力量感,底盘功夫其实是一个强化提裆锁会阴得很好功法,也是直接将会阴与大椎、夹脊整体提摄的直截了当的路径。从2月1-3日,我和拳友在网上直播演练,从竖腰提大椎转向腰腿功法,自上而下,探究演练。以上种种,皆澄师

太极拳的练法主要在脊椎和提裆,但是,为了提高脊椎提裆的力量感,底盘功夫其实是一个强化提裆锁会阴得很好功法,也是直接将会阴与大椎、夹脊整体提摄的直截了当的路径。从2月1-3日,我和拳友在网上直播演练,从竖腰提大椎转向腰腿功法,自上而下,探究演练。以上种种,皆澄师口授指点之传于曼青者,不敢自秘,愿广其流传。幸世之同仁共勉之。

2025,2.3录而考释,不当之处,希望不要影响大家太极拳的原文解读,也希望大家指正深究。——太极无边说明

武禹襄指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这功法的价值是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在实际的脚下与夹脊内劲筋脉上打通,才可以讲一气呵成,完整一气的具体体现就是提裆缩阴,才有整体达到杨澄甫拳照中呈现的力撑八面。这个说法与前人的说法一致,因此,究竟其源头已经无从考究,与其探究源头不如将之与杨澄甫的口传郑曼青结合起来,作为感悟尤其参考价值。

武禹襄对力撑八面换成了另外一种说法: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这个说法的“机”与“势”,就是“中定”在尾梠——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按转变一语,即是变换虚实之枢机。不经道破,真永不知有下手处也。右手实劲,交与左手,其枢机在夹脊;左脚实劲,交与右脚,其枢机在尾闾。但要在尾闾与夹脊中正对直,方为不失中定。此语非潜心领悟,不易得也。

就是我们说的脊椎竖直的“势”和“提裆收阴”的悬提——脊椎提摄,裆下悬提,尾闾中定——相反,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腰腿不就是裆和会阴吗?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十一、曰须认真。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若不认真,便都成了假的。吾今举以告汝。掤若掤到人家身上去,捋若捋到自己身上来,都是错认。掤不要掤到人家身上去,捋不要捋到自己身上来,此是真的。按与挤皆要蓄其劲,不可失却中定。此是真的。按须认真三字,从来读破太极拳论,未得悟澈。一经澄师道破,始知有尺寸,有法度,非经口授指点,不易了解者,皆此类也。此真家传秘诀。学者其由此体验之,便可得其尺寸。则不复失中定矣。至要至要。

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七、曰我不是肉架子。汝为什么挂在我身上。按太极拳,专尚松灵。最忌板滞。若如肉架子上挂肉,便是死肉。又何有灵气之可言。故痛恶而决绝之。乃有我不是肉架子之詈骂。此亦家传口诀。用意深刻。幸细玩之。

我们看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个区域就是会阴。对会阴收阴以及提裆,在于将阳气摄入尾椎骶骨,因此,会阴区域完全空了,这一空自然就会收阴平复,精气充盈,敛精入骨。内气的运行在会阴,会阴一缩就是炼精化气。这个内气的提摄决定了太极拳守中:竖直的脊椎和挂在脊椎上的手臂;裆下的内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横向的手臂和腿相互提领,如同提线木偶:“无过不及,随曲就伸”。提线木偶谓之走,提档运气谓之粘。

节节贯穿,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因此,力在精气,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九、曰能发劲。劲与力不同。劲由于筋,力由于骨。故柔的活的有弹性的是劲。刚的死的无弹性便是力。何谓发劲?放箭似的。按放箭。是*弓弦上弹力。弓与弦之力量,即是柔的活的有弹性的。劲力不同,能发不能发,可以见矣。此犹不过论发劲之性质耳。於作用上犹未能详尽。

考究杨澄甫论松沉,证明了脊椎与裆胯的原理: 杨澄甫口传一、曰松。澄师每日,必重言十余次。要松,要松,要松净。要全身松开。反此则曰:不松。不松,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按松字之一字,最为难能。如真能松净,余皆末事而。余将澄师平日口授指点之大意附於下。使学者易于领悟。松,要全身筋络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二、曰沉。如能松透,即是沉。筋络全开,则躯干所系,皆得从下沉也。按沉与松原是一回事。沉即不浮,浮是病。体能沉已善矣。尤其加以气沉。气沉,则神凝。其用大矣。

具体说得来由演练拳架子的招熟而渐悟脊椎虚实懂劲,由虚实懂劲而阶及内气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这就需要指导练功。脊椎竖直,夹脊撑起玉枕,这就是虚领顶劲,裆下收阴。 四、曰虚灵顶劲。即是顶劲。即是顶劲虚灵耳,亦即所谓顶头悬之意也。按顶头悬者,譬如有辫子时,将其辫子系於梁上,体亦悬空离地。此时使之全身旋转则可。若单使头部俯仰,及左右摆动,则不可得也。虚灵顶劲,及顶头悬之意,亦若此而已。须于练功架时,将玉枕骨竖起。而神与气。不期然而相遇于顶焉。

因为脊椎节节贯通,方才不偏不倚,因为脊椎沉肩四肢,才有忽隐忽现。脚下左重则手法左虚,胯下右重则右杳揽雀尾。三、曰分虚实,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

悬提之劲,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中定尾闾,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因此,皮毛听劲,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精气灌注周身轻利顶头悬,因而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浩然正气两端守中,因而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精气神,精气之壮,故曰壮欺弱,筋骨整劲,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就是气沉丹田。因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故曰慢让快耳。显然,会阴一缩,尾闾提劲,返还兽之炸劲,故曰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虽然说练出了提裆缩胯收腰的虎豹之劲,对人类而言,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胯下察四两拨千斤,都是尾闾炸力,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因此,树立脊椎,立如平准,裆下胯劲,活似车轮。五、曰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按磨转心不转者,此家传口诀也。比诸拳论所谓"腰如车轴""腰为纛"二语,尤为显赫。余得此意後,自觉功夫日见进境。

因此上说,命意源头在腰隙——须知阴阳。胯下粘即是走,手上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裆下胯劲,任他巨力来打我,尾闾一动,牵动四两拨千斤;手上引进落空合即出,整体沾连黏随不丢顶。十二、曰四两拨千斤。四两何能拨千斤。人皆未之信。所谓牵动四两拨千斤者。只要用四两劲牵动千斤,而後拨之。此牵与拨,是两事,非真以四两拨千斤也。按此节牵拨二字分开解释,便能见其妙用。牵之之法,譬如牛重干斤,穿鼻之绳,不过四两。以四两之绳,牵千斤之牛。

左右如意。岂欲奔驰不可得也。盖牵者,牵其鼻准,若牵其角其腿,不行也。是牵以其道,以其处也。然则牛可以四两之绳牵之。如千斤之石马,亦能以四两之朽索牵之乎?不能也。此活与死作用不同。人有灵性,其欲以千斤之力攻入时,其来有方向。臂如对直而来,则我以四两之劲,牵其手之末。顺其势而抖出之。此之谓牵。

因牵动之後,彼之力已落空,则此时以劲拨之,未有不掷出寻丈之外者。然牵之之劲,柢要四两足矣。拨之之劲,酌用在我耳。然牵之之劲,不可过重。重则彼知之,可以变化脱逃也。或则藉牵动之劲,换其所向,得以袭击之也。否则彼知我牵之,便畜其力而不前。畜其力,其势已退挫。可即因其退挫,便舍牵之之劲,而反为发放。则彼未有不应手而倒。此反拨也。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精气一气呵成,才有从心所欲。显然,听从自己的精气周身关注,提摄敏感,静中触勋动犹静:八、曰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具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周身稍有板滞,一拨便倒无疑。要之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其余全身皆松净。得能轻于鸿毛。便拨不倒矣。

本是舍己从人,六、曰似拉锯式之榄雀尾。棚捋挤按之推手也。往复相推,喻之以拉锯者。彼此用力均匀,则往复可以畅通无阻。如一面稍欲变化,则锯齿随处可以扎住。如彼使之扎住,则我虽欲用力不得拉回时,只可用推力送之,便可复得相推如初。此理在太极拳之推手上,有二意。一曰舍己从人。顺其势,可以得化劲与走劲之妙用。二日彼未动,己先动。此即彼欲用推力送来时,则我亦先之以拉力拉回。彼如以拉力拉去时,则我亦先之以推力送之去。按拉锯之喻,其理可谓透彻之至。此真家传妙诀。余於此恍然大悟。於彼微动,己先动之著手功夫。苟能於此娴熟。则操纵在我不在彼。其余又何论矣。

今天武术功法,多误为大开大合、大松大软、延长打击路线,舍近求远。显然,这种对用拳说彼此攻击杀伐,这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杨澄甫口传的郑曼青整劲体系是太极拳中的重要理论,强调劲力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十、曰搬架子。要平正均匀。按平正均匀四字,最为平淡。却极难能。平正方能安舒,可以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串,而无断续处也。此即拳论所谓立如平准及运劲如抽丝等语。非从此四字下手不为功。其核心思想是“根在脚、发于腿、形于手,一气呵成”,这一体系强调太极拳动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要求练习者在运动中做到内外相合、上下相随,形成完整的劲力传递链。

通过长期练习,可以达到“整劲”的效果,即全身力量协调一致,动作自然流畅。太极学说为基础,深入探讨了身体力量的传递与内在修行的关系。通过纵向力与横向力的结合,阐述了身体各部位在力量传递中的角色,尤其是腰、胯、腿、尾闾、夹脊、大椎等关键部位的协调与放松。文中强调了“脚——腿——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腰胯中才能真正达到整体劲的境界,这个整体劲演练出来就符合太极拳的演练要点——

纵向力的传递:力量从双腿支撑开始,通过腰、胯、尾闾、夹脊等部位,最终传递到大椎和玉枕。这种力量的传递路径是“外带内,手带腰”,腰胯在不动中松开,形成松弹的筋骨状态。夹脊力如烈火,燃烧内心的执着与懈怠,帮助修行者断除烦恼,通达清净之境。横向力的运用:腰胯的横向运动如圆转,将脚下的力量传递到手上,下盘稳固如磐石。大椎在放松中保持清醒,横向松腰沉腰有助于力量的贯通与身心的平衡。松的境界:在不动中运行三盘(上、中、下),才能真正达到松的境界。松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心灵的解脱,通过摄持力法,证得内心的清净与智慧。太极与修行的结合:太极不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心灵的修行。通过力量的传递与放松,修行者可以断除烦恼,通达初净之境。文中将太极的力量传递与佛教的“四谛现观”相结合,强调精进力在修行中的重要性。

来源:太极无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