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帕友们在起身时有没有发生过眼前一黑、头晕、站不稳的情况?这是一种叫做直立性低血压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以上[1],而且症状可能更加严重,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帕友们在起身时有没有发生过眼前一黑、头晕、站不稳的情况?这是一种叫做直立性低血压的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患者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以上[1],而且症状可能更加严重,是导致跌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直立性低血压症状可在起身后数秒至数分钟内发生,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药物副作用等相关[2,3]。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应对手段吧!
低血压的应对很多时候可以从日常习惯入手,一些生活小技巧非常有帮助。第一步,所有的帕友都要养成的一个习惯:大幅改变身体位置时尽量慢一拍,给身体一个反应过来的时间。敲黑板!尤其是才泡完澡、久坐或长时间卧床后,是低血压极易出没的情况。
多喝水:水是血液的基础,缺水就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就会降低。建议每天喝1.5~2升水(以330mL茶杯为例,大约每天5~6杯水)[7]。另外,在五分钟内尽量快地喝下500毫升的水,可以帮助身体在半小时内迅速提升血压,尤其是已经感觉到低血压症状时[2]。
适量吃盐:没有心衰、高血压或水肿的帕友,建议保证每天6~10g的食盐摄入量[2,7]。
低碳水饮食+少食多餐:大米、面条、土豆、红薯等是常见的高碳水食物,高碳水饮食后两小时内,容易出现餐后低血压。因此我们可以适当减少碳水食物占比,搭配蔬菜和肉类,一餐吃个七八分饱,来减少“晕碳水”的情况[2]。
高头位睡姿:睡觉时头比脚垫高15~20厘米,有助于血液在全身的循环,减少起床时的低血压事件[2]。
练习反压力动作:平时没事可以练习一些肢体反压力动作,例如双腿交叉站,单膝跪地式下蹲,单侧腿抬高,坐位单侧盘腿动作等[8]。
穿戴弹力袜:40mmHg规格的弹力袜有助于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低血压[2]。
另外,就算没出现过直立性低血压症状,也建议帕友去医院查一下是否存在无症状的直立性低血压,因为即使无症状的直立性低血压也可能增加跌倒风险,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9]。
和高血压不同,帕友大部分时候血压是正常的,因此直立性低血压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降低晕厥和跌倒风险,而非控制血压。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帕友优化用药,减少因为药物导致的低血压,降压药、阿片类药、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以及帕金森病药物都是容易引发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2]。我们来看看帕友最关心的帕金森病药物是啥情况。
调查显示,有58%~97%的服用短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的帕友发生过直立性低血压[4]。金刚烷胺可能增加超过6倍的直立性低血压风险[5]。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并未发现明显的低血压风险。而添加恩他卡朋的帕友直立性低血压风险减少了约80%[4,5]。究其原因,可能是帕金森病的直立性低血压与大脑多巴胺能耗竭密切相关[6],能提供长期稳定的多巴胺刺激的药物,直立性低血压的风险更低。
所以帕友们可以放心,直立性低血压是可以通过调整用药来改善的,一旦发现类似症状(起身后出现头昏、乏力、视物模糊、面色苍白、眼前发黑甚至昏厥[2]),及时和医生沟通,更换成风险较低的药物。尤其是反复发生晕厥、年龄较大和服药种类非常多的帕友更得重视[2]。
专家简介
林宇,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神经生化组委员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变性学组副组长
福建省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从事运动障碍疾病、帕金森病临床及研究工作。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通讯作者发表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Aging and Disease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帕金森相关实用专利授权1项。
专家点评
直立性低血压远比我们想象的常见,但因为不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发作也不规律,容易被忽略。广大帕友要引起重视,直立性低血压会带来头昏、视物模糊、黑矇或站立不稳,导致跌倒受伤,尤其是老年、有共病者,叠加了高龄、多重用药的风险因素后,更容易诱发直立性低血压。
帕友也不必过度担心,直立性低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改善的。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平时动作慢一点,给身体一个反应的机会。再结合直立性低血压风险较低的药物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
临床上不建议一上来就用药物治疗直立性低血压,这会增加额外的用药负担和副作用风险,我们通常在优化用药和非药物治疗无效后,再说添加针对性药物。
1.Mu F, et al. Association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Neurol Sci. 2020;41(6):1419-1426.
2.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 等. 直立性低血压诊断与处理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2024,39(11):1058-1069.
3.Chen Z, et al. 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Implications for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Neurobiol Dis. 2020;134:104700.
4.Sako W, et al. Comparativ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djunctive drugs to levodopa for fluctuating Parkinson's disease - network meta-analysis. NPJ Parkinsons Dis. 2023;9(1):143.
5.Perez-Lloret S, et al. Factors related to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2;18(5):501-505.
6.Umehara T, et al. Dopaminergic Correlates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de novo Parkinson's Disease. J Parkinsons Dis. 2021;11(2):665-673.
7.Wu CK, et al. Managemen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Pract Neurol. 2015;15(2):100-104.
8.Wieling W,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Lancet Neurol. 2022;21(8):735-746.
9.Merola A, et al.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Does it matter if asymptomatic?.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6;33:65-71.
仅供医学人士参考
来源:医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