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软耳 Softears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三个产品。没错,尽管我在很多地方推荐了 Tremolo、Turii、Turii Ti、Studio 4 和 Enigma,但 Volume S 真的是第三条正式出现在我们图文内容中的 S
Softears Volume S Hybrid IEM - TDS REVIEW
Softears Volume S ハイブリッド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
TDS REVIEW 标准流程规范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Softears Volume S: V (Excellent)
这是软耳 Softears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三个产品。没错,尽管我在很多地方推荐了 Tremolo、Turii、Turii Ti、Studio 4 和 Enigma,但 Volume S 真的是第三条正式出现在我们图文内容中的 Softears 产品。
对于初代 Volume,我其实并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主流价位的耳塞里很少有使用高饱和度绿色的,这算是少有的我能在记忆中扒到的关于 Volume 的印象。然而 Volume S 的换阻抗设计,却的确在发售前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前段时间去成都出差,还专门跑了一趟戈声去听 Volume S 两种模式下的不同,可以说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Volume S 的包装体积并不过分庞大,采用竖版设计,封套上有着 Volume S 的线稿。内部配件包含一个收纳盒、一个耳塞分隔袋、六对耳套、会员卡、清洁布以及一个调节棒。
收纳盒体积不算小,是皮质的拉链包,有一定的抗压性,内部有撞色。内部空间可以放下 Volume S 这一套和一条中等体积的小尾巴。
耳套的配置是两种共六对,三对 UC Tips 和 三对 B 型耳机套。B 型耳机套的形态就是相对常见的子弹头形灰色硅胶套,UC Tips 我们之前介绍过,是一种透明度较高的液态硅胶套,有着相对较高的耳道贴合度,可以增大摩擦。作为 Softears 的主打耳套,我们也会采用 UC Tips 作为声音描述的核心参考。两种耳套均在包装内单独成盒。
Volume S 仅有一种配色,即我们展示的银色面板框、黑色碳纤面板搭配灰黑色前腔体的状态。跟初代 Volume 不同,Volume S 在颜色搭配上会保守很多,你很难看出来外观上这两个产品有什么关联。Volume 初代的绿色很少见,但是面板的看点并不多,而 Volume S 现在可以说是每条的面板都不同。
还是先来谈腔体,Volume S 的前腔体还是我们之前在梅、Hexa 等很多型号上见过的黑格 3D 打印工艺,表面为磨砂处理,比较容易沾染油污,但是佩戴感受很好,手感摸上去也不错。腔体的透明度非常低,几乎难以透光。面板则使用了五轴 CNC 工艺切削的铝质底盘,表面阳极氧化处理喷砂。底盘上嵌入了一块碳纤维板材,跟我们在隔壁家 8 Pro 上见过那种规律的碳纤纹路不同,Volume S 的碳纤板更加原生,没有规律的纹理,看上去质感接近于矿石样本切片。在不同角度光线下有不同纹理表现。腔体的做工细节挑不出什么毛病,面板与腔体之间的接合紧密,不会有明显的细节打磨问题。
腔体的体积总体上适中,但是略微有点“胖”。对于绝大多数中大型耳廓的人群来说,Volume S 的佩戴舒适性是足够高的,稳定性自然也没什么问题,腔体内侧的结构贴合程度足够高。不过跟传统的类定制公模造型比起来,它的后端饱满度会略高一些,所以一些耳甲腔偏小的人群可能长时间佩戴之后耳廓靠后边缘处有一定疲劳感,但是它对于耳甲艇的压力则非常小。腔体的厚度稍高,所以并不建议你侧躺佩戴它。
导管无限位结构,稍有点粗,但对于佩戴影响不算大。腔体表面的开孔仅有一处,即位于面板上的开槽。这套系统被 Softears 称为 Strip 泄压系统。通过渲染图可以看出来,前腔体的低频导管事实上在连通动圈单元之后,气流与后腔的开槽也是贯通的,形成一套相对直接的气压平衡结构。Volume S 的气压平衡做得相当好,也很难出现膜片咔哒声。被动隔音的表现在类似腔体大小的耳机里只能算是中规中矩,毕竟后腔的开放程度其实并不算低。
线材材质官方宣称为高纯度无氧铜,四股编制,编织的紧密程度适中。线材总体颇为柔软,粗细适中,表面均覆盖有尼龙屏蔽网,没有什么自缠绕现象。
可换线系统基于 0.78mm 2PIN 标准凹座的结构,插针侧是标准大小的带防呆槽凸针。右侧有红色的识别环。插针紧密程度较高。
可换插头结构为带有螺旋锁紧的 4PIN 接口,带有防呆槽,插针较为粗壮。包装内附带了 3.5mm 单端和 4.4mm 平衡插头可供使用。
单元方面,Volume S 搭载了一圈一被动两铁的四单元混合架构。这个动圈模组很有意思,跟我们所常见的外置被动振膜或者是推挽式双动圈不同。首先,动圈单元本身是一颗直径为 10mm 的标准尺寸钛球顶硅胶振膜动圈,悬边为无纹设计。而直径 6mm 的羊毛复合被动振膜位于主动圈单元的球顶处,相当于与钛球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复合,这颗被动振膜实际上是被封装进主动圈单元的。动铁部分则是一颗 ED 系列的全频自研定制动铁加上一颗 WBFK 系列动铁。三种单元各自独立导管,构成一套混合三导管系统。搭配 RS10 上就开始有的 RC 调音网络,Volume S 的相位一致性表现相当好,和 Blessing 3、DUSK 等类似价位的混合单元耳塞类似,都属于能够形成一定程度中心成像,三频音色一致性比较好的混合单元入耳耳机。
简单来介绍一下这个可调节阻抗的设计,通过一个一字螺丝刀(包装内附)你可以将面板表面下沉的一个结构进行旋转调节。需要注意的是,调节的角度有限制,千万不要过于用力使旋钮超出旋转行程。按照官方定义,逆时针旋转为低阻抗模式,顺时针旋转为高阻抗模式。两种模式下不仅总线阻抗有区别,声音主观感受也有所区别。
由于能切换阻抗,Volume S 有两套参数。低阻抗模式下为 9.8Ω,灵敏度 124dB/Vrms;高阻抗模式下为 31.2Ω,灵敏度 114dB/Vrms。实际搭配下来,低阻抗模式在入门小尾巴的驱动下就能够轻松达到良好的响度和饱满度,我个人建议可以尽可能上平衡;高阻抗模式则建议使用 CDA-M2、HA-P90SD 及以上水平的前端进行驱动,尽可能上平衡并选择高增益。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难推,但是要达到足够的饱满程度和分离度表现,确实需要一定功率。只是不用把它想象成那些高阻大耳机罢了。风格搭配方面也无需特别注意。
基于原线平衡驱动,UC Tips 的搭配,已经满足驱动所需功率条件并调至低阻抗模式,这一套模式是基于 HRTF 目标来进行调音的。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相对比较足。弹性表现不错,下潜能力在两千元左右的塞子里算是不错的,极低频的信息量不会感到缺乏。收放速度适中,保留有轻度的残响。氛围烘托的晕染程度和浓郁程度都有一些。在低阻抗模式下,Volume S 的低频听上去是扎实、充足、比较突出的,在形体足够结实的同时重视氛围营造,不过也不会轰头。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轻微的前倾感。
中频,人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但是不会有被乐器和低频淹没的感觉。结合口型大小比较标准,不会感觉过于贴脸。Volume S 对于人声的质感有所偏重,线条扎实但是不会过于突出刻画。对于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算明显,大体上的兼容性比较高。有一定的颗粒感保留,在不影响顺滑程度的同时能够让一些偏粗厚的人声听上去不缺味道——相对饱满的低频也对于这类人声的铺垫颇为有用。不过,一些偏细、注重明亮感的女声可能会觉得有轻度的加粗。音色渲染不算多,总体上是略偏暖的状态,有着不错的耐听程度。喉音位置基本标准,气声的比例适中,听上去比较圆润。齿音也有一定的打磨感,整体的通透程度中规中矩。
乐器方面,Volume S 对于大多数的乐器都是质感优先于线条的。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和吉他都听上去足够扎实、有厚度,拉拨弦细节的量足够,但是突出程度则不会高。大提琴的形体感扎实,且在空间中有足够的比例呈现,不会听上去发干、发硬。铜管类的气势感不错,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足够的亮度,但是收得会略早一些。木管类的空气感表现尚可,听上去音色也比较厚实、偏暖。乐器的泛音自然程度比较高,不会很丰富。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高,Snare 收得不快不慢,镲片类的亮度适中,不会有明显的金属感和刺激感溢出。
高频亮度适中,总体比较平顺,能量则不会很突出、密集。极高频的延伸能力不错,但是滚降会快一些,不会过于偏早。
Volume S 呈现出的是一个横纵向距离相近、规模不小、边缘清晰度还比较高的空间,声音的“高度感”也有着不错的状态,空间是一个近乎扁球形,比较规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不错,不过能够听出中低频的一些音色由于氛围感的存在而有轻微的粘滞感,整体感在这个价位的混合单元里算是还不错的。解析能力在同价位表现良好,没有什么“解析感”的突出。动态出色,瞬态中规中矩。
简单总结下来,低阻抗模式的特点就是:略偏暖的音色、氛围表现突出的中低频、线条扎实但不突出。
其他条件不变,调至高阻抗模式带来的变化,这一套模式是基于高音 -6dB 自然衰减来进行调音的。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有了明显的控制感,厚重感要下降不少。弹性依然不错,下潜能力也保持了低阻抗模式下的表现。收放速度变得更快,保留的残响也少了很多。氛围烘托晕染感和浓郁度都比较轻。Volume S 在高阻抗模式下低频是比较平、注重速度感的,听上去干净、紧实。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前倾问题。
中频的特性也有一定变化,听上去人声的线条要拔升一些,厚度有所下降,能量更加偏向上盘。对于声线偏细的类型会适应性更好,口型听上去也要精细一些。音色听上去会相对中性一些,同时在上盘会有轻微的调整,听上去更“甜”。喉音位置会靠上一些,气声的比例也会变多,口水声等的细节突出程度增加。齿音的量适当会多一点,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仍然控制得不错。通透程度大有增加。
乐器的表现也是类似的情况,线条的重视程度变高,整体厚度变薄一些,尤其是弦乐器的拉拨弦细节突出感有着质的改变。铜管的亮度明显变多,但是气势感会有所收缩。乐器的泛音精致程度更高,有些许强化。打击乐器里 Kick 的存在感会是适当低一些,更加突出速度感和亮感。
高频的平滑程度没有受到明显影响,不过能听出由于中低频特性的变化明显而让高频显得更加细腻,亮度也显得高一些。极高频的滚降会不那么快。
空间感的改变主要是横向会稍大于纵向,高度的压缩感会有轻度的感知。我个人会更喜欢低阻抗模式下的空间表达。解析感有一定的突出,动态有所收缩,瞬态提升明显。
同样简单总结高阻抗模式的变化:速度为重的低频以及精致感、通透感比较突出的中高频,空间感横向拉伸而其他方向轻度收缩。
可以这么说,在两种模式下,Volume S 适合的曲风也是有明显不同的。对于大多数欧美流行、华语流行来说,低阻抗模式是更加适合的,一些 anisong 以及早期的 J-Pop 则在高阻抗模式下会更好。人声的适应性也有不同,低阻抗模式下适合需要厚度、味道的类型,高阻抗模式则强调精致和中上盘。电子大类普遍在低阻抗模式下表现更好,除了 Ambient 这类。摇滚和布鲁斯之类也是低阻抗模式下会有更好的表现。对于金属大类则需要分别来分析,注重速度的分支建议高阻抗模式,重型的则是低阻抗更好。Acoustic 大类中,低阻抗模式可以呈现出不错的爵士乐适应性,高阻抗模式则在结像没有高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听一些中小编制器乐。
相较于一代,Volume S 的改变非常多,两个档位的调音都有相当明显的特征。非得说个人喜好的话,其实低阻抗呈现的声音风格在这个价位倒是比较缺少的,我也更愿意用低阻抗模式听一些需要低频氛围的东西。它的素质表现符合价位新品应有水平,玩法的引入很有意思。你能在它的低阻抗模式下听到一些 Enigma 的特质,这点也让我挺喜欢的。比起 Volume,Volume S 现在的确是这个价位头档可以推荐的东西了。感兴趣的烧友可以联系总代理戈声试试这条塞子。
KingTsui, TDS Studio.
Feb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卷毛丸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