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的灌注模式可保证急性卒中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对于不同病因的急性卒中患者,其急性期灌注模式有何差异,目前尚不清楚。2月5日至7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董强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对该内容进行了探索。摘要:稳定的灌注模式可保证急性卒中患者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对于不同病因的急性卒中患者,其急性期灌注模式有何差异,目前尚不清楚。2月5日至7日,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2025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上,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董强教授团队的一项研究对该内容进行
研究方法
本研究纳入了在最后已知正常状态的24 小时内到达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共25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基线多模态CT扫描(包括CT血管造影[CTA]和灌注成像),并确认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或重度狭窄。通过随访灌注或血管造影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入院后7天内通过随访CT或磁共振成像评估最终梗死体积(FIV)。采用灌注-梗死指数(PFI)评估半暗带的稳定性,PFI的定义为1-(FIV -基线梗死核心)/基线半暗带。对于未再通的患者,将稳定的半暗带模式定义为PFI>0.9。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因心源性栓塞(CE)和大动脉粥样硬化(LAA)急性卒中患者急性期PFI的差异。对于未再通的患者,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稳定的缺血半暗带模式的独立预测因素。
研究结果
2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160例为LAA相关性卒中,90例为CE相关性卒中。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LAA相关性卒中患者整个急性期的PFI值均高于CE相关性卒中患者(P=0.02)。在88例未实现血管再通的患者中,与CE相关性卒中患者相比,LAA相关性卒中患者更有可能出现稳定的半暗带模式(39% vs. 10.3%,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NIHSS≤8分(OR: 8.8, 95% CI: 2.9~26.4, P
研究结论
与CE相关性卒中患者相比,LAA相关性卒中患者更有可能在整个急性期保持稳定的灌注模式。基线NIHSS≤8分和梗死核心增长率≤7ml/h是急性期稳定半暗带模式的独立预测因素。
医脉通编译自:Lan Hong, Xinru Wang, ZHIJIAO HE, Xinyu Liu, Siyuan Li, Anqi Zhang, Nan Cao, Xin Cheng, Qiang Dong. Exploration Of Perfusion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Acute Phase In Strok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troke Etiologies. ISC 2025. https://doi.org/10.1161/str.56.suppl_1.TMP49.
声明: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神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