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山西 ——《沁源篇》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12 10:13 6

摘要: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地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发源之地。东与沁县相连,以圣佛岭为界;南与屯留、安泽县接壤,东南以雕巢岭为界;西与古县、霍县、灵石县毗邻,以绵山、霍山、漫山、灵空山为界,西南以黑虎岭为界;北接介休 平遥县,以绵山东山为界。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长治市西北,地处太岳山东麓,系沁河发源之地。东与沁县相连,以圣佛岭为界;南与屯留、安泽县接壤,东南以雕巢岭为界;西与古县、霍县、灵石县毗邻,以绵山、霍山、漫山、灵空山为界,西南以黑虎岭为界;北接介休 平遥县,以绵山东山为界。

县境四周环山,西北高东南低,构成与邻县天然屏障。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45公里,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5.7%,河谷、阶地仅占4.3%。海拔最高处鱼儿泉乡茶房沿2523米,最低处中峪乡龙它头939米,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

县人民政府在县城桥西街南侧,东北距首都北京公路里程744公里,距省城太原217公里,东南距长治市137公里。

沁源地处长治市西北,太岳山东麓,晋中、晋南、晋东南“三晋”交界处。西汉置县,初名谷远,后改谷近,可想山谷之深幽。北魏始名沁源,因系沁河之源。县境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4公里,总面积2554平方公里。四周环山,天赐屏幛,构成与沁县、屯留、安泽、古县、霍县、灵石、介休、平遥等县的天然分界。1993年,辖4镇18乡,共259个行政村,1224个自然村,总人口15.6万。

县境地理单元属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区太岳山系主脉,平均海拔1400米;西北隆起,最高海拔2523米;东南倾低,最低海拔 939 米。境内山峦起伏,迭彩翠岭,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95.7%,河谷、阶地仅占4.3%。林木茂密,牧坡广阔,盛产木耳、蘑菇、黄花菜、核桃和黄芩、党参、柴胡、连翘等药材。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宜于玉米、谷子、小麦、山药蛋、莜麦、花生、油菜等各种农作物生长。水利资源丰富,沁河、汾河两大水系年均径流量26亿立方米,地上、地下水总储量7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2867万立方米,为山西省相对富水区。

1996年第一次出版

《沁源县志》共二十六卷。包括建置沿革、自然地理、人口、农业、林业、畜牧、水利、能源、工业、交通邮电、商业、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城乡建设、党派群团、政权政协、政法、民政、人事劳动、军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民情风俗、方言谣谚、人物。

《沁源县志》本志为通志。上溯不限,下至1993年。立传人物,延伸至1995年。限外至搁笔之日,设志余记述。

01

建置沿革

夏禹治水,奠定山川,将全国分为9州,沁源属冀州。商、周所属不变。春秋时属晋,战国属韩,后归赵。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统一中国,划全国为36郡,沁源属上党郡。汉王刘邦元年(前206),刘邦灭秦立汉,沁源置谷远县。此为本县建置之始。县治在今县城南一里许,南北长畛地。

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后复称谷远。北魏建义元年(528),置义宁郡于此,并改谷远为沁源。义宁郡辖沁源、安泽2县。隋开皇三年(583)废郡,只称沁源县。开皇十六年,升县为沁州,置义宁县。开皇十八年,改县为和川。隋大业元年(605),废州,复称沁源。隋义宁元年(617),再升为义宁郡,又析置和川县,属义宁郡。

唐初复称沁州,唐武德二年(619),析置招远县。唐天宝年间称阳城郡,唐乾元元年(758),复称沁州。五代时,沁源属晋属汉。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建威胜军于铜鞮,废沁州,沁源属威胜军。金天会六年(1128),升威胜军为沁州,沁源属沁州。金元光二年(1223),升沁源县为谷州。后废,复称沁源,仍属沁州。至元不改。

元时在今县城紫金山之半修筑城池,明洪武二年(1369),在今县城内承宣街修建县署。由此推断,县治从南北长畛地迁于今县城应在元、明之时。

明洪武二年(1369),绵上县并入沁源,仍属沁州。万历二十四年(1596),改属汾州,万历三十二年,复属沁州,至清无变化。

民国元年(1912),裁府州,沁源直属冀宁道。民国19年,废道,直隶于山西省政府。

民国27年(1938),国共联合抗日时,属第三行政专员督察公署。民国28年(1939),沁源为抗日根据地,属太岳行署和岳北专署。

民国30年(1941),为便于对敌斗争,沁源县分置绵上、沁源两县。朱鹤岭以北属绵上县,县政府驻郭道镇;沁源县政府驻城关镇。

民国34年(1945),沁源、绵上两县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长治专署和太岳区的岳北专署合并为长治专署,沁源县属长治专员公署,县政府由郭道迁往城关镇。

1958年,长治专员公署改为晋东南专员公署,沁源属晋东南专员公署。同年,沁源、沁县、襄垣合并为沁县,县治所在沁县。

1959年,沁源、沁县、襄垣又分为三县,沁源县政府驻沁源城关。

1985年,晋东南专员公署撤销,分设长治市和晋城市,沁源县属长治市。

02

林 业

林地面积

根据1984年县森林资源调查,境内有林地面积154.1万亩。其中:用材林153.5万亩,天然次生森林为主;经济林5820亩。另有疏林地26.7万亩,灌木林地7.6万亩,苗圃501亩。在非农业用地中,四旁树占地面积3.4万亩。森林覆盖率占全县总面积的43.1%(按国家规定标准计算)或52.9%(按山西省林业厅规定标准计算)。

在林地面积中,属太岳林局经营的林地(国有林)60.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39.2%。属县林地面积93.7万亩。若包括国有林在内,全县人均林地9.8亩。204个行政村有山林,占整个行政村的78.8%。

森林分布

森林分布有其独特的自然规律,即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个方面。森林的水平分布,县森林水平分布的地带性甚为明显。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森林树种都有它自己的生物系和生态系特征,不同的树种适应不同的环境,因此在不同的气候区内,就出现不同树种的森林,即出现了暖温带半干旱油松、辽东松为主的混交林。

图为历年育苗统计

县西部的五龙川、鱼儿泉等乡,生长油松、落叶松等针阔混交林。县中北部的王陶、聪子峪、官滩、景凤等乡生长以油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县中部的郭道、韩洪、交口等乡镇,生长以油松、侧柏、刺槐、杨树等针阔混交林。县东南部的城关、法中、柏木等乡镇,生长油松、侧柏、刺槐、榆树、杨树等少量针阔混交林。

按气温、海拔高程等地质条件,县西部属高山水源涵养用材林区,北部属中山水保护区,中部属中山水源涵养用材林区,东北部属中山用材林区,东南部属低山农田防护经济林区。

森林的垂直分布 海拔在1800~2100米间,为高中山水叶林带,以白桦、山杨为主,间有辽东栎;海拔在1356~2050米间,为落叶阔叶林带,以辽东栎为主,间有槲栎及少数油松、白桦、山杨;海拔在1100~1400米间,为针阔混交林带,以油松、侧柏、辽东栎、鹅耳枥为主。

03

畜 牧

牧坡

县牲畜饲草丰富,有广阔的牧坡、草地和各种作物秸秆。境内有纯牧坡72万亩,占总面积的18.7%。另有与森林面积混存的65万亩牧坡,亩产青草291公斤(一次性利用),载畜量为10.60万羊单位。按国家草地类型可分为山地草甸、灌丛草地、灌木草丛和灌林草地4大类。草山面积大,质量好的是花坡、鱼儿泉、五龙川等乡。主要生长山地草甸类饲草,面积11.45万亩,亩产青草400公斤以上,产量高、质量好,百亩载畜量为22万羊单位。再者有灌木草丛类草地,面积约39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59%,草种有禾本科、豆科、杂草、毒害草。主要牧草有白羊草、针茅草、花苜蓿、兰花棘豆、姜棱菜、裂叶蒿、鸡眼草、苔草、附地菜等。这些都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牧草。此外,柏子、聪子峪乡镇生长灌丛草地类牧草,面积约12万亩。亩产草150公斤,百亩载畜量9万羊单位。有中峪、柏木、法中、王凤等乡的灌林草地,面积约1.4万亩,亩产青草250公斤,百亩载畜量为14只羊单位。

县已发现牧草种类49科,251种。在天然牧坡草地中,可供家畜食用且分布广、产量高的优质植物,属本科的有白羊草、草地早熟禾、硬质早熟禾、中华隐子草、弯穗鹅冠草、披硷草、针草、大油芒、黄背草、老芒麦、狼针茅、小糠草、拂子茅、狗尾等;属豆科的有兰花棘豆、歪胡菜、山野豌豆、达乌里胡枝子、尖叶铁扫帚、直立黄芪、达乌里黄芪、黄花草木栖、白花草木栖、草木栖状黄芪、花苜蓿;灌木(豆科)有:色胡枝子、葙子稍本氏木兰、白刺花、狼牙刺、多花胡枝子;莎草科有苔草;杂草科有翻白草、柴胡、百里香、薄雪草、艾蒿、地榆、石竹、岩青兰。此外有毒害草。主要毒害草有大花飞莪草、狼毒、马先蒿、藜芦、乌头、中扁、毛莨、唐松等。这些毒害草主要分布于鱼儿泉、五龙川、花坡等乡山区。

四边草地

全县水边、地边、路边、渠边草地面积约300余亩。牧草主要品种有虎尾、狗尾、鹅冠草、白羊草,其次是铁杆、野菊花、醋条、荆条、小蓟。亩产青草300公斤,载畜量为0.07万羊单位。营养、利用率高的草地占70%。草地的杂草也是营养价值较高的家畜家禽的饲草。

人工种草

县人工种植牧草始于1959年。当年省牧场与当地公社农民于花坡公社开始试种紫花苜蓿500亩。是年始,一直延种至今。1978年,又从江苏、浙江引进了浮萍、水浮莲、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在县境内沁河下游区试种。县牧场于郭道公社秦家庄大队、郭道大队试种,县农业局组织在城关公社的城东、城北、垣上等大队试种。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和管理技术跟不上,这些水生植物逐渐绝迹。县畜牧部门于1973年组织种植巨合草、沙打旺、老芒麦、芝芒雀青等优质牧草,种植最多的是苜蓿。据1975年统计,全县共种苜蓿580亩,可产草232万公斤,可养牛256头。到1993年,全县种植牧草11余亩,种植草子母100亩。种植最多的是花坡、鱼儿泉、柏木等公社。

图为几个年份禽畜存栏统计

1979年,县畜牧部门从外地引进草种,属禾本科23种,豆科30种,莎草科3种,杂草科5种共61种。其中国外32种国内29种。通过在具牧场的桥龙沟和柏木、花坡乡的鹤鸡泉村进行试种,初步选育出适宜县种植的禾本科牧草5种,如老芒青、天芒花青、披硷草等。豆科牧草5种,有紫花苜蓿、红豆草、黄花苜蓿、小冠花沙打旺。开辟人工草地10000亩,改良天然草地30000亩,飞机播种牧草10000亩。

农作物秸杆

县盛产玉米、谷子、豆类、高粱、小麦、莜麦、薯类等作物。这些作物的秸杆,均可作饲草。据1985年播种面积计,产量为7891.7万公斤,可饲喂1.97万牛单位。

04

能 源

据史料载,早在唐代县北绵上就已采矿炼铁,这证明县煤炭开采更早于炼铁。境内小煤窑土法开采在宋、元时已甚,多在浅露处开掘,随煤而进,直到冬闲,聚伴结邻,开拓打洞。明清时期,境内采煤已相当普遍,如王和镇后沟、李元乡半沟、王和镇西窑沟等地采煤者达半类以上,非煤区附近村人亦乘农闲之际从事采煤和运输生产。据华北煤田地质勘探队资料统计,全县境内有700余个古窑。城关镇、郭道镇、王陶乡于清代便有了炭市,当时煤价甚高,炭市煤多供县衙和少数富户使用,多数平民百姓仍以烧薪为主。民国初,县境内下庄村有煤窑3处,李城村有煤窑3处,后沟村有煤窑5处,西窑沟有煤窑7处,王和村有煤窑4处;大棚村有煤窑2处,古寨村有煤窑1处,苍则沟有煤窑1处,铁水沟有煤窑1处,黄段村有煤窑处;王陶村有煤窑3处,白草村有煤窑5处,才子坪村有煤窑3处,聪子峪村、水峪村、伏贵村各有煤窑2处,苏家庄村有煤窑3处;务头村有无烟煤窑2处,杭村有煤窑2处,上舍村有煤窑2处,柏子镇有煤窑8处,上兴居村有煤窑3处,下兴居村有煤窑3处。

新中国成立前,县煤炭工业长期停留在手工挖掘,人背牛驮的人工作业阶段。据了解,全县大小煤窑,大都是冬作夏停,屡屡造成冒顶塌方、瓦斯中毒等事故。再者因散乱开采,无科学管理,煤炭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抗日战争爆发后,县煤炭工业几至倒闭,由于日军反复“扫荡”,境内数十处煤窑倒塌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煤炭工业开始有所恢复和发展,1949-1957年境内37座煤窑能够常年开采,年产煤量达到28000余吨。其中王和、下兴居、李城、马军峪联营社等煤矿受到省有关单位嘉奖和配备了先进设备。1954年下庄、白草、才子坪等九个地区煤窑实行了合作社经营,煤炭工业出现了集体所有制。矿上加强了安全工作管理和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逐步提高了职工的劳保福利,使职工生活得到保障。苏家庄、伏贵、务头煤窑改用上了电石灯,并且开始了运用锅炉高平提煤等办法,提高了劳动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1955年,县政府设立了煤管科,各地煤窑纷纷组织联营,加强安全生产,建立健全矿管机构,煤年产量增为39084吨。1956年王和煤矿经上级批准转为国营煤矿,主要产品有原煤和焦煤两种,职工人数 84人。以后李城、东沟、马军峪、水峪、后沟、才子坪、伏贵、柏子等煤窑组织成高级生产合作社。同年,由国家投资在县境北新开了黄土坡煤窑、圪筒峪煤窑。1957年王和煤窑排水、提升、照明全部采用动力机械,为县煤炭工业生产由小型向中型、大型,由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1956-1975年,王和煤窑、黄土坡煤窑、留神峪煤窑、沁新煤窑先后转 为地方国营煤矿,共有煤业工人579名,年产原煤405100吨,产值74.03万元,初步形成了县煤炭工业的骨干企业。

05

教育科技

金融业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且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由于长期受封建社会制度和自然环境的束缚,境内经济发展相当落局后,金融业也很不发达。清末至民国中期,境内先后只有钱庄、当铺10余家(时开时停),显著特点是资本小,流通量少,获利甚微。1937年(民国26年)11月,黎城解放后,在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生产发展了,金融业也随着发展起来。1939年(民国28年)10月,冀南银行在县境成立,有力地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1947年(民国36年),境内已有信用合作社35个。这些金融组织,在组织生产,支援前线,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县内除人民银行外,还有各种专业性银行及信用合作社等金融系统、网络遍布城乡。

图为1963—1978年金银兑换情况

06

教 育

儒 学

据史料记载:晋沁州首邑沁源儒学在郭东南隅。创设最晚在唐肃宗李亨年间,原建为古沁州最高学府。金皇统二年(1142),丁炜仁出任县尹时,“召邑中俊秀子弟教之学,百姓欣然从之。”元大德八年(1304),县境之内发生强震,此学被毁。明嘉靖元年(1522),贾德润出任县令时,又将县学移归故址。明天启五年(1625),朝政动乱,县学遭“鱼池之殃”,毁于一旦。天启六年(1626),县令李乐、教谕段达,将县学移设北门外。明崇祯五年(1632),县学又易址于紫金山东坡,因县学设于此坡,学坡故因此而得名。至此,县学四易其址,后再无迁移。

义 学

王庄郭氏义学明嘉靖年间,县柏子地区王庄村人郭纪、郭缙兄弟同居,力农致富,被乡里誉为“五谷神”。兄弟俩乐施乡里,“立义学,置义塚”,深得乡人敬重。

县义学清康熙二十年(1681),舌县朱三锡创办。次年,又在原建筑基础上新建楼五楹,形成一进二院,成为本县教育史上最大的义学。

县南、北义学清同治年间,县人利用乡绅的义捐,创设南、北义学两所,并勒石“南、北义学条规碑记”。

私门馆

琴高真人设帐春秋时,赵国人琴高真人浪游天下,流寓于本县治东五里许灵泉胜地,设帐授徒。数十年琴高真人“用心谓三教”,使弟子“融通而无滞”。后人皆思仰这一文化传人将灵泉易名为琴泉。并在琴泉山灵泉处建造“琴高真人祠堂”。琴泉阁楼,通仙街皆因此而建。

朱逊门馆明宣德年间,县人朱逊举乡试第二,官至乾州学政,志趣高洁,不乐仕进。弃官归里,二十余年,为后辈设帐讲学,号“南石居士”。

史达门馆明嘉靖年间,县人史达任直隶永清县训导后,归里设帐课士,德性纯笃,文学优瞻,后生及门者甚众,寿八旬。

宋之弼门馆明时,杭村人宋之弼(别号习航,曾任薄州训导)晚年退仕归里,专为后辈设帐讲学,自号“山木老人”,寿 98岁。

李衔珍门馆清时,县人李衔珍(字君聘,号子)食贫舌耕,每日据案讲说书义,舌敝毫秃不倦,满邑桃李,多出其门。

李其觉门馆清康熙年间,下兴居人李其觉游行乡里,设帐讲学。其后定居学坡底居住,仍以设学为业,数十年以舌耕度日,经其指书成名者数百。号“学坡居士”。其后裔李华廷(字之,进士李作室之孙),生性聪明,学识渊博,不乐仕进,居家设帐,因其颇通教育,识见通达,清直雅正,生视师如父,师视生如子,晚年荐为琴泉书院掌教,授明经。

其它较为有名的门馆还有:宋吐端门馆、阴国卿门馆、郭汝翼门馆、崔述古门馆、郝肇定门馆等。

团馆(社学) 全县较大的村镇,在历史上均办过团馆。其中设社学的有王壁、下兴居、第一川、王庄、王和、古寨、贾郭、王陶、王头、百草、才子坪、绵上、伏贵、苏家庄、实会湾、青杨湾、郭道、阳城、官军、正中、霍登、中峪店、河西、李城、马森等。

东馆宦官、名门望族在家专门设立的学塾,聘请名师专门教授自家或至亲的子弟,古称为庠,后称为“东馆”,俗称家塾。较有名的东馆有:郭饶东馆、崔岩东馆、李杰选东馆、胡氏东馆。

1949年—1952年小学发展基本情况表

来源:晋南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