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科学家做实验,把没接触过猫的小鼠暴露在猫气味、猫尿环境,然后过段时间后对暴露后的小鼠大脑切片。
授权自
01
参议员Paul认为这项目完全没有必要,浪费纳税人的钱。
确实有这项投资耗费巨大的研究:
02
网友留言:
03
这其实是个心理学问题。
04
人类有各式各样的恐惧症。
比如昆虫恐惧症,巨物恐惧症,恐鸟症...
甚至有裸鼹鼠恐惧症,哪怕很多生物学家都没见过活的裸鼹鼠。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恐惧?
天生的?
后天环境和心理因素造成的?
05
有科学家做实验,把没接触过猫的小鼠暴露在猫气味、猫尿环境,然后过段时间后对暴露后的小鼠大脑切片。
证实了猫气味和猫科动物尿液里的2-苯乙胺等猫独有的味道会强烈刺激小鼠的下丘脑前核-下丘脑腹内侧核-背侧乳头体核回路里表达C-fos基因,产生恐惧反应,表现为僵住、逃跑。
也就是说,就算是猫本身没出现,单是猫尿液标记过的区域就会吓得小鼠屁滚尿流了。
老鼠对猫是一种天生的纯恐惧,持久而强烈。
但是
用狼蛇狐狸这几种也吃老鼠的动物的气味,老鼠不会出现如此刻板的恐惧反应。
老鼠闻到了,知道有敌人在旁边,但神经系统并没有发出“紧急!马上逃跑”“紧急!立刻死在原地”这种特殊指令。
由此可见,并非所有捕食者线索都足以激活小鼠的捕食者反应下丘脑回路。
它们的反应取决于这些捕食者在猎物的自然历史中所代表的危险程度。
06
老鼠怕猫的 这种恐惧也不是没法消除。
科学家用大鼠设计了实验,证实弓形虫感染会改变大鼠对猫气味的识别回路。
弓形虫改变参与处理猫气味的边缘区域的体积和 c-Fos 表达
(A)大鼠脑冠状切片示意图(改编自 Paxinos 和 Watson 2007),显示 c-Fos 区域和体积量化。
(B)未感染和弓形虫感染动物的杏仁核和下丘脑目标区域的体积。在整个区域采集 40 微米冠状切片,并通过立体分析计算三维体积。
(C)未感染(左)
本来应该激活恐惧相关的脑区,现在变成了激活性唤起的区域。
本来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感染了弓形虫以后却发现猫猫是性感美少女。
这跟沙耶之歌有啥区别?
这还得了。
还有,从小跟猫一起长大的老鼠也可以克服恐惧,跟猫一起玩耍。
给醉酒老鼠喷猫尿也是属于这一系列的研究,这个研究的目的其实更为深远。
07
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影响数百万美国人的不良心理状况 (哈佛医学院,2007) 。
最近的估计表明:
约三分之一患有终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患有终生酒精使用障碍(AUD;Kessler 等人,1995)。
患有 PTSD 的人将他们的 PTSD 症状作为饮酒的原因,并且总 PTSD 症状与饮酒的渴望和数量呈正相关(Heinz 等人,2016 年;Nishith 等人,2001 年)。
实验人员假设的是创伤性应激史会增加酒精的奖励特性和/或减弱酒精的厌恶特性。
也就是说,他们的问题是本来没有酗酒问题的人会不会因为PTSD开始酗酒?
建立酗酒小鼠模型,然后给他们喷猫尿就是为了看看,酗酒是否会减少对猫的恐惧。
如果能减少,那说明酒精真是改变了部分脑区连接回路。
研究结果表明:
应激和酒精,都会改变BNST和CeA中的pCREB表达,且两者的影响是此消彼长的。
pCREB的作用:pCREB是磷酸化后的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相当于细胞内基因开关调控员。当它被激活后,会启动特定基因的转录,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可塑性。研究发现,这种蛋白的动态变化与成瘾行为、焦虑反应密切相关。
BNST(终纹床核):大脑的压力感应中枢,负责整合应激反应,与焦虑、药物渴求相关
CeA(中央杏仁核):情绪的警报处理器,参与恐惧记忆形成和成瘾行为调控)
然后,发现应激确实减弱了对酒精的厌恶感,并可能增加了适量酒精剂量的奖赏效应。
也就是说,经历过应激的老鼠可能更爱酗酒,对应到人类就是经历过战争等巨大创伤产生PTSD的退役军人确实有可能更沉迷于酒精。
08
这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是相吻合的。
各种生活的压力,内心的焦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以及家庭和社会的角色冲突都可能导致应激。
有的人年轻的时候意气风发,但经历过巨大的打击之后一蹶不振,借酒消愁。
这些应激源是否会产生酗酒?
科学家试图弄清楚包括且不限于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压力环境下更容易产生酗酒行为?
·戒酒期间经历压力事件容易导致复发的神经机制。
·酒精依赖者焦虑症状持续存在的生物学基础。
最新研究 (截至2025年) 发现,通过靶向调控pCREB活性,可能开发出同时缓解戒断焦虑和降低酒瘾的新型治疗方法。
由此这个脉络就闭环了。
这不是一个给老鼠喷尿玩的惩罚游戏,而是涉及心理问题生物学机制方面的研究。
来源:白领小黑黑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