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近出版的《经济学研究年评——中国问题与国际前沿》汇集了多位国内青年经济学者的系统性成果,他们运用国际前沿学理方法就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内容涵盖高考制度改革、宏观稳定政策、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等关键问题,既回应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挑战,也展示了经济学
新近出版的《经济学研究年评——中国问题与国际前沿》汇集了多位国内青年经济学者的系统性成果,他们运用国际前沿学理方法就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观察研究,内容涵盖高考制度改革、宏观稳定政策、劳动力市场、结构转型等关键问题,既回应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现实挑战,也展示了经济学研究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独特价值。
本书执行主编兼《匹配理论与大学录取》作者、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教授钟笑寒,本书编委兼《结构转型路径上的宏观稳定政策》作者、清华经管学院经济系副教授罗文澜近日接受采访,深入探讨了本书的编写初衷、核心内容及其对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实践的深远意义等问题,希望激发更多学者关注中国现实问题,推动经济学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迈向新境界。
主编:钱颖一 姚洋
执行主编:钟笑寒 张丹丹
编委:马弘 王轩 龙显灵 邢剑炜 刘潇 李力行 吴璟 余昌华 易君健 罗文澜 周臻 胡岠 胡佳胤 施新政 徐化愚 曹静 董丰 谢丹夏 (按姓氏笔画排序)
Q
您建议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钟笑寒:在我早年博士求学阶段,有两套书对我影响至深。一个是由天则经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经济学》年度出版物,一个是由留美经济学会主编的《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前者主要是收集一些当年发表在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让我有机会了解国内最好的研究是怎样的;后者则更像是一个“域外来信”,让我见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问题和方法的动向。二者互为补充,让我避免成为井底之蛙。遗憾的是,这两套书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我们这本书取名为《经济学研究年评》,也有对标国际上著名的出版物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之意,此外,著名的文献类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和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也都在我们的参照系中。文献浩如烟海,这些出版物一年发表的文章当不下百篇。我们加上“中国问题”这几个字在副标题里,当然有缩小选题范围之意。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思考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时,我们既不想回避这当中那些极为重要和宏大的问题,也不想忘记经济学先贤们给我们的告诫,即试图建立一套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毕竟不是经济学所擅长的。我们所追求的,当是将一些将大问题藏于心中(即“胸中有丘壑”)但又从事具体而微的扎实“技术性”的研究。收在这本集子里面的,就是这样一些学者,他们在埋头走路的间歇抬头看路时,所思所感的那些东西。
现今的经济学研究技术性越来越强,促使学者都尽量集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但经济问题本质上又是一个涉及整体的大问题。这个张力可以说困扰了绝大多数的经济学者。我关注的是中国的大学录取(高考)问题,但这个问题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和劳动力市场、大学教育、中学教育等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家庭、学校和政府部门(例如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等)等不同行为主体都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怎么来研究?我们是否能保证研究的成果真的有助于社会?还是只是片面的,可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些问题经常萦绕在我们脑间。这样一本书,是既希望作者把胸中的丘壑描绘出来,同时,也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经济学,即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具体的问题。
我们对读者的期待是:他们会发现这些文章所针对的问题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或者说,是一些“改革深水区”的问题,这些文章能为他们所学的经济学方法找到用武之地,而不把它单纯作为一种炫技或者谋生的手段。同时,他们也能具体而微的体会到,完成经济学研究需要哪些训练和能力,包括如何提炼问题、查找数据等,以及当前的经济学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具体能力。当然,学者们所总结的研究领域本身也可以为他们选择研究题目提供具体的指引。
Q
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书的主要内容、学术价值以及实践中的意义。
钟笑寒: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邀请国内学者就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结合国际研究前沿进行综述性介绍和评论。每一期虽然篇幅有限,但汇集成册,则希望能提供一个反映就国内经济学重大问题结合国际前沿所展开的科学研究成果,展现学者的风貌,引导年轻学者建立好的学术规范,并激励他们始终可以将科学的研究方法与对于中国问题深入和扎实的研究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的经济学学术共同体持续发展,不断走向壮大和成熟。
Q
鉴于该书中您关于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研究成果,对于高考有哪些具体建议?
钟笑寒:在我的文章里,主要是对曾经在中国高考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策进行经济学理论和实证分析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其中既有本人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其他学者的成果,比如历史上出现的考前报(后改为考后报)、平行志愿的引入、科目选考制度等。这些制度改革可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学生和学校的匹配效果,提高了匹配效率和公平性。但我们的研究也揭示了一些问题,比如考前报改为考后报,可能淡化了学生对于学科兴趣的考虑而变得唯分论。平行志愿如何设置填报个数也一直是在实践中讨论的问题。科目选考中也出现了选考某些科目人数偏少的问题。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改革中持续加以关注,并适时加以改进。
需要强调的是,简单从这些论文中提出政策建议是不恰当的。我个人理解,从这些论文结论到影响政策,仍然有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这些影响可能不是一个方面的。比如说,这些论文有可能促使现实当中的政策制定者关注到学者提出的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贡献。当然,学者也可以基于自己的成果去积极提出政策建议。在二者之间展开对话也是一种很好的影响政策的方式。不过必须始终注意到,经济学现实问题往往很难找到完美的答案。
Q
基于该书的出版经历,您对经济学领域的年轻学者有哪些期待?
钟笑寒:我始终认为,虽然经济学学者从事的是具体的研究题目,但对于经济必须有一个整体观。这个整体观不仅对于你的学术研究会产生引导作用,例如选择研究题目,也会有助于你更好理解经济现实。而对于后者,社会总是对我们有很高的期待,期待我们发出理性的声音。最好的经济学家必然同时是思想家和科学家,甚至工程师。
Q
请简述一下您关于宏观稳定政策的研究成果和结论。
罗文澜:我和姚雯老师在书中的一章探讨了经济结构持续转型时,宏观稳定政策在设计和实施上如何兼顾短期稳定与长期结构优化。许多传统模型假设经济结构保持不变,但像中国这样快速转型的经济体,其内部结构不仅会在长期发生重大变化,还会影响短期波动的传导和特征。基于一个包含“农业—非农业”转型要素的新凯恩斯模型,并运用全局非线性解法,我们发现最优货币政策不应仅仅关注整体通胀或产出。在特定阶段,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加速要素流向高生产率部门,减少结构扭曲,从而在长期显著提升社会福利。我们还发现,单纯依赖简单的政策规则或只关注总体产出指标,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最优目标。
这表明,在经济结构仍处于非平衡发展阶段时,政策需要对部门差异和长期目标保持足够的灵活性。
Q
您论文中的研究成果对经济政策制定有何启示?
罗文澜:本研究主要回顾了历史转型路径上的政策优化空间及其背后的动机,但其中关于经济转型路径中的政策取舍的独特视角,也为未来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价值。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伴随着结构转型,这一过程还将继续深化。尽管货币与财政政策关注短期目标,但如果过于将经济结构视为外部条件或默认其固定,往往忽视了政策在推动或调整结构转型中的潜在作用。
我们认为,在稳定性政策的制定上,应将“兼顾短期与长期”视为一项基本原则:在平抑周期波动的同时,利用利率、财政支出等政策杠杆,引导要素流向更具发展潜力或更需要提升效率的领域,从而在长期保持更加合理的产业、就业和投资布局。这种认识是本研究为政策制定提供的最重要普适性启示。
Q
参加该书的出版过程,您有怎样的体会?对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有哪些助益?
罗文澜:在讨论和写作过程中,我们获得了难得的机会来审视和整理自己的研究思路。原本分散在各类学术论文和项目中的成果,需要以更具整体性与连贯性的方式呈现,也因此更加清晰地把握了自身研究的关键内容和局限性。同时,我们也思考如何使这些偏理论化的成果更通俗易懂,既能为专业读者所用,也能为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提供启发。在与其他作者和学者的多次讨论中,我们也学习到许多新思路和优秀做法,这对我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学术工作与政策实践结合有很大帮助。今后,无论在教学还是科研中,我们都能更有效地推广这些方法论、数据分析和理论框架,使研究成果不仅停留在学术范畴,也能在政策制定和社会层面发挥更大作用。
Q
您如何看待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学术研究应该如何影响社会?
罗文澜: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大多带有政策背景或动机,即使是针对具体经济现象的实证研究,通常也是为最终的政策判断服务。然而,学术研究本身需要较长时间来构建模型、收集数据和论证结果,这可能导致其与政策热点的时效性不匹配。我认为,这并不是学界与政策部门无法对接的根本障碍,因为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往往是反复出现的,如经济危机、产业转型或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进程。只要学术研究持续关注这些具有普遍意义和长期价值的核心议题,研究成果就能够在与政策需求结合时,提供深入且有针对性的见解。研究者不必盲目追逐政策热点,而应专注于提炼核心理论和机制。当政策需要恰逢研究者专精领域,再以更清晰、可操作的方式提出建议和方案。这样才能实现学术与政策的良性互动,让前沿研究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钟笑寒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研究领域聚焦匹配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涉及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应用微观经济学等多个领域。论文发表在《计量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Econometrics)》、《博弈与经济行为(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实验经济学(Experimental Economics)》、《中国社会科学》、《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经济学报》、《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统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学术著作包括《中国农民故事》、《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讲授经济学原理、博弈论等课程。国家级教学奖获得者、国家级精品课主讲教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美国乔治城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货币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文章发表于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Macroeconomics, The Economic Jour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等期刊。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在内的多个科研项目。
来源:清华管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