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 | 故宫学研究丛书上新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17 23:13 4

摘要:本书文献资料丰富,史实考辨与文本分析扎实,充分吸收海内外学者成果并有所补正,兼具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深度。从帝王心态、宫廷政治到物质文化,本书不仅探讨演剧制度与文本源流,还深入剖析了宫廷戏曲背后的权力与美学。此外,京剧名角何时入宫?宫廷戏曲“总导演”如何

本书文献资料丰富,史实考辨与文本分析扎实,充分吸收海内外学者成果并有所补正,兼具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深度。从帝王心态、宫廷政治到物质文化,本书不仅探讨演剧制度与文本源流,还深入剖析了宫廷戏曲背后的权力与美学。此外,京剧名角何时入宫?宫廷戏曲“总导演”如何导戏?《昭代箫韶》与“戊戌变法”有何关联?戏剧名角田际云是否参与变法?本书为你一一揭晓。

—— 编辑推荐—— 故宫学研究丛书 ——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胡光明 著 ISBN 978-7-100-24080-2定价:109.00元页数:560装帧:平装商务印书馆2025年1月新书上市

揭示清代典型皇家戏剧的发展及其历史意蕴

推荐序

光明的《制度·文本·演剧:〈昭代箫韶〉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一书即将出版,我由衷地为他高兴!回想起2011年他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毕业,来港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凭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坚实的文献考证、纯实的分析阐释,光明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得到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毕业以来,在忙于教学的同时,光明仍专注于清代宫廷戏曲研究,尤其是大戏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部书稿,就是他在这一领域十余年来努力探索的成果。

通读书稿,我认为该书以下三方面的优点值得向读者推荐:

第一,该书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为史实考辨与文本分析奠定了深厚基础。新世纪以来,清代宫廷戏曲文献史料大规模影印出版,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光明充分利用这些新出版的资料,并结合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所藏尚未出版的资料,详细考辨与论证了宫廷大戏《昭代箫韶》的编创源于乾隆末年的四十二段《铁旗阵》(今存残本)。《铁旗阵》于嘉庆年间分化为两部大戏:符合“宫廷大戏传统”的《昭代箫韶》(十本二百四十出,杨家将征辽故事),“剩余部分”成为晚清宫廷演出的《铁旗阵》(十五段一百零三出,杨家将征南唐故事)。文本生成方面,该书系统考察了杨家将戏曲“前文本”与《劝善金科》《鼎峙春秋》等宫廷大戏“前文本”对《昭代箫韶》的影响。演剧史方面,该书详细梳理了乾隆朝宫廷大戏的演出史实与文人观感,仔细辨析了乾嘉时期大戏由“本”而“段”、道咸时期大戏分“段”演出的变迁历程,具体探讨了光绪朝慈禧主持下《昭代箫韶》的由昆弋翻改皮黄,不仅有昇平署本与本家本两种改编思路,且有京师名伶的深度参与。本书对宫廷戏本与档案的广泛使用与翔实论证,既体现在各章节的具体分析中,又可从附录中见出。

第二,该书具有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视野与理论思考,在演剧制度的变迁、大戏文本的源流、演剧情形的史实外,还开拓出帝王心态、宫廷政治、物质文化等方面的深度研析。帝王心态方面,清史学界已有清代多元一体国家与清帝多重身份的论述,本书从乾隆、嘉庆御制诗集中涉及演剧场所的诗篇及相关戏本在乾嘉两朝的改编,解读出乾隆帝的时间焦虑与虚实交融的万国来朝想象,嘉庆帝则转为内向的自我省察与国家的“戡乱安民”。宫廷政治方面,乾隆朝的万寿盛典与大戏演出是朝政仪式的公共展演,满汉大臣与外国使臣皆得参与其盛;《昭代箫韶》的文本叙事符合乾隆帝对宋、辽正统华夷的论述,剧中人物的行为选择被赋予了清朝官方的华夷与性别规训,衣冠穿戴也映射现实中的满蒙秩序;光绪朝皮黄本的编演与维新变法有关,慈禧借《昭代箫韶》向光绪帝传达君臣母子间微妙的权力博弈与情感关系。物质文化方面,三层大戏台的建造使用、宫廷戏衣与砌末的精美华丽、大戏场面铺排的恢宏壮观,共同构成了展现皇权的“逾度的美学”。这些理论思考都有着扎实的文本与史料基础,论证充分合理,所得结论值得信赖。

第三,该书充分吸收与借鉴了海内外学者的优秀成果,既与之展开对话,又有所补正。如同宫廷戏曲文献的出版,新世纪以来,众多中国戏曲史、明清文化史方面的学者也瞩目于宫廷戏曲研究。光明利用香港融汇中西的地利之便,不仅深入学习了国内学者的优秀成果(读者可从各章节脚注与本书参考文献见出),而且还尽其所能地搜集与吸收了海外学者的论著,如:华裔学者叶晓青、陈凯莘(Liana Chen)关于清代宫廷戏曲的两本英文专著,王国军对清代戏曲服饰与民族、性别问题的探讨,陈靝沅(Tian Yuan Tan)对宫廷演剧复杂文本现象的阐释;西方学者伊维德(Wilt L. Idema)与奚如谷(Stephen H. West)对元明杨家将戏曲的研究与翻译,郭安瑞(Andrea S. Goldman)从国家控制角度对宫廷演剧的解读;日本学者磯部彰等对宫廷大戏与明清章回小说之间关系的系统考察。本书还借鉴了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的“被发明的传统”、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国王公共形象的制造”等观点,并从“流动的文本”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回望宫廷戏曲的过去,思考今天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研究。与此同时,本书对大塚秀高将《昭代箫韶》与《铁旗阵》的成书时间上溯至康熙朝的观点加以辨正,通过文本外证与内证的考察,两部大戏编创于乾隆末年的结论更为准确可靠。

总之,该书在文献考辨、文本阐释、演剧变迁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论述,对宫廷戏曲、中国戏曲史及清代社会文化研究都多有开拓。本书考论结合,新见迭出,但书中仍有部分论断值得商榷,或有待更丰富的史料论证。如嘉庆十七年(1812)十月档案有“现办《昭代箫韶》连台新戏”,那么,嘉庆十八年(1813)《昭代箫韶》刊刻出版与该年九月“癸西之变”的发生孰先孰后,二者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尚难确定。再如,光绪二十四年(1898)皮黄本《昭代箫韶》改编演出中名伶田际云(宫中称“相九箫”)的参与,现有档案只显示其在光绪二十五年(1899)扮演角色,那么,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是否参与、如何参与皮黄本《昭代箫韶》暂时也难以确证。

光明为人淳朴,待人真诚,读书踏实认真,做事细致负责。本书既是他对此前研究的总结,也会是他进一步研究的起点。我期待着他在宫廷戏曲研究、中国戏曲史研究方面有更多的创见与突破!

2024年3月于美国加州寓所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学术分析,详细考辨了《昭代箫韶》的编创过程,指出其源于乾隆末年的《铁旗阵》,并在嘉庆年间分化为两部大戏。作者系统考察了杨家将戏曲的“前文本”及其他宫廷大戏对《昭代箫韶》的影响,提供了文本生成背景。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采用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帝王心态、宫廷政治和物质文化等方面,如乾隆、嘉庆御制诗集中的演剧场所诗篇,揭示了帝王的时间焦虑与想象,以及宫廷政治中王朝兴替、君臣纲常、性别秩序、神道设教等。在物质文化方面,描述了大戏台的建造与使用、宫廷戏衣的精美壮观,展现了皇权的“逾度的美学”。书中还借鉴了“被发明的传统”等理论观点,从“流动的文本”与“文化遗产学”的视角审视宫廷戏曲,探讨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本书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中国戏曲史和清代社会文化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目录(滑动阅读)

绪 论

第一部分 制度与帝王

第一章 清代宫廷演剧的制度变迁及其民间影响

第一节 “内”“外”兼及:清代前中期的宫廷演剧制度

第二节 “进”“退”之间:晚清昇平署外学的变迁及其影响

第三节 自“上”而“下”:清代宫廷戏曲对民间演剧的管理与文化审查

第二章 乾隆、嘉庆帝对宫廷演剧的参与及其观剧心态

第一节 聚焦宁寿宫:乾隆帝的时间焦虑与宫廷演剧的文化意涵

第二节 从乾隆到嘉庆:帝国形象的建构与观剧心态的转变

第二部分 文本与文化

第三章 《昭代箫韶》的文本生成及其出版流传

第一节 从《铁旗阵》到《昭代箫韶》:乾隆后期宫廷大戏的编创

第二节 承袭与新变:《昭代箫韶》与宫廷大戏的传统

第三节 出版与流通:“癸酉之变”与《昭代箫韶》的刊刻

第四章 《昭代箫韶》中的华夷之辨与身份认同

第一节 历史与戏剧:《昭代箫韶》与清代有关宋、辽正统华夷的论述

第二节 华夷与性别的规训:杨四郎与耶律琼娥的行为选择

第三节 衣冠穿戴的现实性:《昭代箫韶》中的满蒙衣冠与君臣观演

第五章 《昭代箫韶》中的君臣与神道书写

第一节 公私之辨与重评历史:《昭代箫韶》中的君臣书写

第二节 神谱权力与仪式再现:《昭代箫韶》中的神道书写

第三部分 演剧与政治

第六章 宫廷演剧的物质基础与昆弋本《昭代箫韶》演出史

第一节 三层大戏台:《昭代箫韶》与宫廷演剧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史实与观感:乾隆朝宫廷大戏演出情形考述

第三节 文本形态与演剧形式:嘉庆至同治时期《昭代箫韶》的演出

第七章 戊戌变法与慈禧改编演出皮黄本《昭代箫韶》

第一节 声腔的变易:慈禧指导下的《昭代箫韶》皮黄本改编

第二节 戏剧与政治:戊戌变法与皮黄本《昭代箫韶》

第三节 名伶的参与:京剧名伶田际云与皮黄本《昭代箫韶》

结 论

附录一 杨家将戏曲剧目表

附录二 现存《昭代箫韶》文献简目

附录三 嘉庆刊本《昭代箫韶》各本各出内容提要

附录四 乾隆朝四十二段《铁旗阵》残本与《古本戏曲丛刊》九集本《铁旗阵》、嘉庆刊本《昭代箫韶》出目对照表

附录五 嘉庆刊本、道光二十六段本、光绪昇平署皮黄本《昭代箫韶》出目对照表

附录六 现存宫廷演剧档案之《昭代箫韶》演出记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作者简介

胡光明,哲学博士,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历史及文化学系讲师,兼任深圳大学故宫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戏曲史、明清文学与文献等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宫廷文化视域下的杨家将戏曲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故宫学研究丛书 已出书目本书以1934—1936年间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及其前后的上海预展会、南京复展会的提议、筹备、举办、收尾等一系列流程为研究主题,通过对大量档案文献的集中展示、分析,意在描绘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物保护及博物馆学走向世界的历史节点。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不少档案文献系首次披露,并配有百余幅珍贵图片,使得本书在葆有学术价值、阅读价值的同时,亦具有相当的文献价值。本书精选与故宫学相关的议题展开阐述,由故宫学理论、故宫学研究对象、故宫学研究出版、故宫学人等四方面内容组成,具体分为故宫学理论、故宫建筑、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与机构、故宫出版与传播、故宫学人等七个部分,共 120 个条目。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故宫学之要点与核心,全面介绍这一勃然而兴且充满无限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可谓一本故宫学研究的辞书式工具书。
本书以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的重要参与者庄严先生及其家人、同僚的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作者依凭文献资料,结合亲历者记忆,辅以大量图片,铺陈了动荡年代故宫同仁为保护国宝安全而四处播迁的特殊经历:上编以《庄严日记》为主体,叙述庄严等人护送文物南迁、西行、东归的一系列活动;下编则以南迁重要纪念物《华严洞图卷》为线索,介绍庄严与故宫同仁及相关文化人士的交谊往来,从而实现了对经历、物品、人事的三方面历史呈现。
本书是以清代宫廷昆弋两腔以外的地方腔调演出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学术专著,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清代入关后各朝地方声腔在宫廷中传播和演出的历程,其中又将宫廷演剧分为前中后三个发展阶段,即弋腔变腔演出史、侉戏演出史和乱弹戏演出史。中编以宫廷地方声腔相关的档案和剧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三个时期内不同腔调的代表性剧目,对清代前期地方声腔演出形态的分析、侉戏的内涵与特征、宫廷对于不同长度的地方声腔的改编等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侧重编演关系研究,重点探讨针对地方声腔的戏剧禁毁政策和宫廷演剧对皮黄戏的影响。余论将“花雅之争”与宫廷演剧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宫廷演剧与民间演出的互动关系。本书以清代宫廷戏曲图册即清宫戏画为研究对象,从图像的角度对清代宫廷戏曲进行研究,在较为系统梳理清宫戏画基本史实基础上,集中探讨了两大关系:一是清宫戏画与清宫戏曲史的关系;二是清宫戏画与升平署戏本、档案的关系。从对照研究、“图像证史”、“图文互释”的思路出发,以图像来观照清宫戏曲史和清宫戏曲文献,以期展示清宫戏曲的演进与发展变迁轨迹。

来源:商务印书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