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6年六七月份,在文君酒厂工作的我,接到四川省电视台专题部电话通知,到省电视台参加一个会议,内容为传达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宣传四川名酒、拍摄专题片工作的通知。经厂长乔其能同意,我前往四川电视台专题部。到了才知道不是什么会议,就只是通知。省电视台接省委宣传部的
1986年六七月份,在文君酒厂工作的我,接到四川省电视台专题部电话通知,到省电视台参加一个会议,内容为传达四川省委宣传部关于宣传四川名酒、拍摄专题片工作的通知。经厂长乔其能同意,我前往四川电视台专题部。到了才知道不是什么会议,就只是通知。省电视台接省委宣传部的通知,按省委书记杨汝岱的要求,安排所属四川名酒的几家酒厂分别拍摄一部长度为20分钟的专题片,并从中遴选一部参加全国电视专题片比赛。其他厂家拍摄的专题片在全省播出,以增强四川名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那个时候,不要说拍电视,就是电视机在社会上也还没有完全普及。
一
回到文君酒厂后,我把情况作了汇报。厂部研究决定,由我组织人员协助拍摄并负责接待省电视台专题部的拍摄人员。
对拍摄电视专题片,我是一无所知,不要说拍电视,就是电视机在社会上也还没有完全普及。我首先想到的是好友、邛崃县文化馆馆长陶开敏,知道他创作的电影剧本《卓文君》已由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并在全国公映,而且他还是全国剧协会员,找他合作肯定没问题。不出所料,当开敏听我说省电视台要到文君酒厂拍专题片一事,并请他出面支持时,二话没说,立马答应全力支持。
不几天,省电视台摄制组由摄影师徐先贵带队,灯光师卢道荣、剪辑师简素群三人组成。到了厂里,我和开敏接待了他们,一开始,徐先贵代表省电视台就提出:“拍摄专题片首先需要剧本,剧本是一剧之本,非常重要,你们准备好了没有?”当时开敏由于正忙于邛崃第一个娱乐中心,而且接受拍摄委托也非常突然,根本没有时间准备剧本,于是回答说:“剧本现在没有。”徐听后,马上一脸的不高兴。开敏接着说:“不过,等明天开机,剧本一定会有。”我马上补充:“他说明天有就肯定会有。徐师,你可能不晓得,《卓文君》的电影剧本就是他写的。”徐先贵听后才放心地说:“好嘛,明天一定要见到剧本。”果然,第二天开机之前,开敏即拿着写好的《文君故里名酒香》剧本来了。此时,我心里立即想到他昨晚肯定“开了一夜的夜车”。
专题片拍摄,先由徐先贵和卢道荣、简素群在文君酒厂车间和厂区取景。
拍摄工作随即展开,先由徐先贵和卢道荣、简素群在厂里取景。与此同时,陶开敏负责《文君故里名酒香》的编导。
开敏确实不负厚望,游刃有余地开始了他所负责的工作和现场拍摄跟进。
根据剧本要求,一是“听琴”,二是“当垆卖酒”。
其中舞美由蒲锦云负责,编舞请了原邛崃县川剧团的杜永贵老师负责。
“听琴”的场景选在文君井园林的漾虚楼(又称文君妆楼)和琴台。
司马相如由开敏推荐的原邛崃县文艺工作队侯福祥饰演,卓文君也由开敏推荐的邛崃人武部陈副政委的女儿陈丽担任。人员定了,却遇到了问题——侯福祥不会弹古琴。这让“卓文君”如何听琴?
编剧导演陶开敏。
还有一个小插曲,徐先贵提出,为了增强专题片的故事性和艺术性,中间需要一首主题歌。提出这个要求,是在我们外出选景回来的车上。开敏听后,想了一下,说有了,他随即写出了歌词:“山青青,水清清,高山流水遇知音。琴声一曲传佳话,千载犹忆当垆人……”全曲共三段,车上的人听后无不鼓掌称赞,歌词不仅优雅动人而且非常切题。但还不够,尚需谱曲,于是我和开敏商定,在带侯福祥到成都拜师学习古琴的同时,请陶嘉舟老师谱曲。
到了成都,说是让侯福祥拜师,其实是学点古琴的一般弹拨动作而已,这对没有接触过古琴的侯福祥也非易事。一上午的学习,开敏请的老师耐心指导,侯福祥认真练习,也算很快“结业”。回过头,我们到了陶嘉舟老师家,陶老师给我的印象相当不错,不仅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而且得知来意后,没一点推迟就接受了谱曲的委托。后来曲子谱就,大家都很满意。在文君酒厂,一段时间真是曲不离口,被不少年轻职工咏唱。直到现在,我都不晓得当时给没给陶老师一点报酬,如果有,可能就是两瓶文君酒。
为专题片主题歌谱曲的陶嘉舟老师。
二
“听琴”的场景选在文君园林里的琴台和漾虚楼。
听琴是在夜间,反映司马相如作客卓府,慕文君之名借琴歌表达爱意的历史故事,而且场景还要有月亮。为此特向邛崃县气象站咨询了一下,回复是估计应该有月亮。于是,我们布好景,穿好服装,准备月亮一出来就立即抓拍。谁知月亮好像同我们开起了玩笑,万事齐备,它就是不露脸。要撤吧,大家费了不少劲,而且即使撤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月亮,不如还是“守株待兔”的好。等吧,凌晨12点左右,月亮终于出来了,憋足劲的所有人立即进入角色。
一轮初升明月把文君井园林照耀得如同白昼,卓文君(陈丽饰)在侍女(梁春凤饰)的陪同下,缓慢从妆楼下来,款步于竹篁小道,循着悠扬的琴声向琴台走去。司马相如(侯福祥饰)独坐琴台拨动琴弦,由于经过老师指导,侯福祥表现得还真是“无声胜有声”。摄影师徐先贵扛着摄像机穿梭于文君井园林,拍摄进行得非常顺利。“听琴”终于在侯福祥无声的《凤求凰》的琴音中落下帷幕。
听琴场景选在夜间的琴台,反映卓文君在侍女陪同下,从妆楼下来,循着悠扬的琴声向琴台走去。
而“当垆卖酒”的场地则选在道佐乡,拍摄当天,外景还没布置完,道佐的四面山上早已站满了围观的、来自四乡八里的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
这时开敏突然想到街市的场景,有赶集的妇女,自然应该有儿童,这咋办?一时到哪里去找一个能饰演儿童的演员呢?我情急之下,突然想到自己还在南街小学读书的儿子。于是,二话没说,马上叫司机同我赶到南街小学。跟学校老师说明情况后,就把正在上课的儿子罗仲平叫上车,直奔道佐,我体会到了什么叫“救场如救火”。到达道佐,我把儿子交给开敏由他安排,他想了想,便把10岁的罗仲平带到道佐场上的一家理发店,理发师傅按开敏的意思,把罗仲平一头黑发剃得来只剩三根“明搭子”。
虽然我不清楚汉代儿童是否都是这个样子,但起码增添了童稚的趣味。估计从理发店出来,一直到把罗仲平交到罗琼辉手里,他也不晓得发生了什么事。直到让他穿上汉代童装,被饰演汉代妇女的罗琼辉牵着,才简单地对他说,现在开始拍电视了,你只要听罗孃孃的就行了。结果儿子表现得相当不错,连厂长乔其能都感动地奖励了他50元钱,以资鼓励。
为拍摄“当垆卖酒”场景,在道佐乡专门搭建了一个“文君酒肆”。
场景内除了平民还得有绅士,谁来饰演?这时,开敏和我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这个角色只有你上了。”“我……”我正想反对,但举目四顾,也只得照办。同时拉上周影说,你就当我的管家。于是,我们都穿上了戏装漫步在道佐的青石桥上。
在道佐拍摄期间,发生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当天拍摄完毕已近黄昏,乔厂长专门来道佐看望大家。正要开饭,才发现灯光师卢道荣不见了,一问都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细想想,他不是本地人,也就是说他不会去走亲访友,但为啥不见人了呢?正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一眼看到驾驶员陈师正在停车,就立马上前问:“晓得卢师到哪里去了不?”陈师说:“他让我把他送到县医院去了。”我追问:“他咋了?”陈师说:“他感觉有点不舒服。”我没再多问,赶紧让陈师和我一起去医院。一路上心里七上八下,如果卢道荣真的病了,拍摄势必暂停,大家不晓得要在道佐待多久。道佐的条件相当差,厕所还是一个大坑上面搭两个木板,人上厕所颇为危险,男同胞还可以克服,女同胞就麻烦了。
在道佐乡拍摄“当垆卖酒”时,引来四乡八里的男男女女和老老少少围观。前面被剃得只剩三根“明搭子”的小演员即为笔者的儿子。
我们赶到县医院,走进卢道荣住的病房,看见他躺在病床上。我询问了一下情况,他说可能是感冒了。护士送来口服药片,我帮他倒了开水服下药,稍事休息,我问感觉如何,他说好多了。并说:“拍摄正紧,你先回现场,我休息一下就可以了。”我笑着说:“你都不在,还咋个拍啊?”他一听,说:“也是,那我们一起走吧。”
后来我从侧面了解到,卢道荣不知听到了什么,让他很不高兴,他是在使小性子。
在道佐街上,一间临时租借的简易店铺中,宾客满座,“好酒”“好酒”呼声不断,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应接不暇,一幅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动人画面在此重现。
这些工作虽然重要,所有参与者却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专题片最关键的是,陶开敏想到了文君酒厂水源。他睿智地发现,文君酒厂酿酒用水的通天泉竟和当年卓文君当垆卖酒汲水的文君井是同一水源。这一发现,可以说为文君酒这一佳酿找到了令人信服的历史根据。建筑可以变,人员可以变,不变的却是自然。而水,正是大自然永恒的赐予。
卓文君饰演者陈丽。
拍摄完成,我和开敏、周影同摄制组的人一起到电视台进行后期制作,由陶开敏和徐先贵完成剪辑。期间,请了四川电视台首席播音员何彦军解说。按电视台规定,他只能出声不能露面。尽管这样,何彦军也不是什么片子都愿意配音解说的,当他看完开敏写的解说词,立即高兴地说:“写得好,我接受。”
专题片摄制完成后,首先在省内播出,随即由四川电视台选送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电视专题片评选,获得二等奖,并由中央电视台送日本展播。
后来,为了配合文君酒参加全国名优酒的评选工作,我和徐先贵亲赴北京,请中央电视台再次播放。中央电视台欣然同意,并在我们到京一周后,重播了《文君故里名酒香》。
笔者(左)和摄影师徐先贵(右)当年的合影。
附:
片尾字幕
文君故里名酒香
四川电视台摄制
编剧导演……陶开敏
制片……乔其能
统筹……罗友伦
演员
卓文君……陈丽
司马相如……侯福祥
侍女……梁春凤
绅士……罗友伦
管家……周影
汉代妇女……罗琼辉
儿童……罗仲平
群众演员
李文明(已逝)、周蕴朴、胡永茹、王亚辉等
摄影……徐先贵
舞美……蒲锦云
灯光……卢道荣
剪辑……简素群
解说……何彦军
编舞……杜永贵
来源:升学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