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44年4月,山海关里头,一片石那块地方打成了一锅粥。慢慢地,喊打喊杀的声音小了,旗子也东倒西歪的。往那烟雾蒙蒙的地方一站,往高处瞅瞅,李自成瞧见自己的兵马慌慌张张地往后退。
1644年4月,山海关里头,一片石那块地方打成了一锅粥。慢慢地,喊打喊杀的声音小了,旗子也东倒西歪的。往那烟雾蒙蒙的地方一站,往高处瞅瞅,李自成瞧见自己的兵马慌慌张张地往后退。
吴三桂的部队和清朝的八旗军联手攻打大顺军,结果大顺军被打得落花流水。精锐部队几乎全没了,死了好几万人。李自成攻进北京才42天,就不得不赶紧逃跑。他往南逃,一路上都在打败仗,一直被清军追着跑,最后逃到了湖北。一年后,李自成带着二十多个人在湖北通城九宫山附近探路,结果被当地的土豪武装给杀了。
从风光无限好的时候,带着一百多万的大军打进京城当上了皇帝,到慌慌张张逃跑,最后死在一个偏远的小地方,这一切就发生在短短的一年里。李自成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一败涂地”。
说起李自成为啥那么快就垮了,大家都知道个大概,就是说他的农民军队有老毛病。大顺的将士们一到北京这花花世界,就晕头转向了,光顾着享乐,把打仗的本事都给丢了,战斗力直线下滑。
有人认为,明末时期,华北地区爆发的大鼠疫,导致大顺军里传染病肆虐,士兵数量大幅减少,很多人都因此没法再打仗了。但说来也怪,那传播鼠疫的跳蚤偏偏不喜欢马的味道,所以清军骑兵就没怎么受影响。结果,在跟大顺军的关键一战中,清军骑兵趁机一举把他们打败了。
但关键是要看到,李自成虽然在战场上赢了几仗,可在大方向上却栽了不少跟头。他的队伍打仗不行,对经济也搞得一塌糊涂,没建起个稳固的老巢,连那些有本事的人也没拉拢住。说到底,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没能把明朝那些精英收为己用。
李自成因为庙堂之上的谋划失误,而非战场上的直接败北,导致了全盘皆崩的惨重后果。这一步走错,整个局势就失控了。
【灭明只因把握风口】
李自成能带着起义军把明朝推翻,并不是全靠能打胜仗。说实话,他那支队伍的战斗力一直不算强。
七百多年前,黄巢也碰上过差不多一样的棘手问题。
黄巢这个卖盐的,拉起队伍造反后,在中原那地界可真是吃了不少苦头,打得那叫一个艰难,满脸都是泪。他前前后后打了9年,其中有7场硬仗是和唐朝的精锐部队干的。说起来,他就赢了蔡州军那么一回,还有一回跟淮南节度使打了个平手。剩下的五场,全输了。就算是碰到昭义军、天平军这些稍弱点的队伍,他也只是赢了一半。
七百年过去了,李自成的情况并未有所好转。
他的农民起义军虽然打仗勇猛,但因为是紧急扩招的,所以在武器装备、日常训练和指挥调度上,都比不上正规的朝廷军队。
刚开始那会儿,他差点就被明军给灭了,四次死里逃生,手下兵马都快没了。要说最惨的一次,那就是1537年,杨嗣昌带着10万明军来打他们,用的方法是一点点缩小包围圈,让农民军动弹不得,最后再一一打败。这一招害得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被洪承畴和孙传庭给埋伏了,打得他落花流水。最后,他只带着刘宗敏等17个残兵败将,躲进了陕西东南的商洛山里。
饥荒肆虐、鼠疫横行,再加上满清的步步紧逼,这些困难没能把李自成打倒,反而让他越战越勇,势力日渐壮大。
明朝那会儿,气候变冷,进入了小冰河时代,天灾一个接一个,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整天在死亡线上挣扎。这种情况,倒是给李自成招兵买马提供了不少机会。
气候突变,导致瘟疫肆虐。明朝崇祯皇帝那时候,中国北方闹起了大鼠疫。特别是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北京城里死的人特别多,粗略算算,都快占到全城人口的五分之一了。这样一来,明朝的战斗力可就大打折扣了。
满清的频繁骚扰,让明朝朝廷不得不把孙传庭、洪承畴等众多将领和大批军队都调到北方去应对。这样一来,中原地区就变得没啥防守力量了。
好运连连,让他一路高歌猛进。李自成带着几千兵马,从商洛山里猛地冲了出来,眼前全是成千上万饿着肚子的难民。他那句“不管咋样,先吃了喝了,咱们开门迎接闯王!”的口号,多有鼓动性,可想而知。附近的饿肚子老百姓,扛着锄头就来了,响应他的人多得像流水一样,没日没夜,络绎不绝。一声号召,百万大军就聚集起来,那势头跟大火烧原野一样,根本挡不住。
最终拿下洛阳,抢占了襄阳,把都城定在西安,打进了北京,让明朝覆灭,这一连串行动竟然只用了五年光景。
抛开外面的帮忙,李自成的队伍在最后那几年里其实都挺顺的,但他们的打仗本事并没长进多少,跟满清那帮厉害的八旗兵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不会笼络士族,让李自成吃尽苦头】
李自成到后来打仗是一败涂地,主要就是因为队伍战斗力弱,人数也不够。
但在打进北京城之前,李自成的大顺军不是说有上百万人,打遍天下无敌手吗?咋就突然来了个大转弯?到底是啥原因让大顺军变成这样了?
一、队伍打仗不行,主要就是找不到厉害的人加入。
有人觉得,李自成军队战斗力不行,主要是因为到后来管军不严了,部队变得松散,打仗能力就一天不如一天了。
但实际上,李自成特别讲究纪律。有本书叫《再生纪略》里面提到,李自成的部队行军时,从不烧杀抢掠,就是为了赢得老百姓的支持。他们买东西也给足钱,从不强迫商家关门不做生意。
其实,古代军队的强弱,不光是看纪律严不严,还有好多别的东西起作用。比如说,士兵想不想打、会不会打、手里拿的武器好不好、将领指挥得灵不灵。李自成的手下,大都是穷苦出身,跟着他到处打仗,拼劲肯定足。再加上跟明军交手,抢了不少好东西,装备上也挺给力。
关键差别体现在指挥水平和作战技术上。指挥和训练之所以不到位,主要是因为缺少专业人才。
说实话,李自成把士族阶层几乎都得罪光了,压根没人想接受大顺的邀请。
一开始,李自成的队伍能逐渐壮大,全靠像牛金星、李岩这些不得志的书生加入进来帮忙。
比如说牛金星吧,他是天启那时候考中的举人,肚子里很有墨水,还特别懂兵法,以前还当过教书先生。可后来因为儿媳妇没了,他和亲家王士俊闹翻了,还打上了官司。结果被人陷害,给扔进了大牢,功名也给剥夺了,这下子他连饭碗都没了。再说说另一位重要军师李岩,这家伙以前读书不行,只能算个半吊子秀才。还有那个谋士宋献策,他连秀才的边儿都没沾上,但好歹也识几个字,对易经八卦挺有研究,经常给李自成出谋划策。
李自成刚开始时,身边围着一帮出谋划策的,大都是些没啥大背景的文化人。他们跟那些像萧何、刘伯温之类开国时候的大智者比起来,确实差了点儿。这些谋士,不是从官府里摸爬滚打上来的,而是走南闯北的江湖人,或许在街头摆摊、表演把戏啥的挺有一套,但要是说到带兵打仗、管理国家这些事儿,那就完全不行了。让这样一群人帮忙出主意,很容易就会出问题,一不留神,可能就让人带进坑里了。
进了北京城,李自成心里也盘算着怎么找来更厉害的人才。他动了真格,做了几件事:先是开了科举考试,想挑些有文化的人;然后又请了前朝那些当官的,让他们听将军的指挥。
这两条法子,士族们原本还挺看好。但接下来那条,可就大大不妙了:大顺军对明朝的皇族和大官们使劲打压,满大街地抓士大夫,给他们戴上枷锁,路上到处都是。在大顺军的猛攻下,以前那些地主官宦算是倒了大霉,他们有的垂头丧气混在老百姓里,有的带着值钱的东西到处乱跑,生怕被抓。那些投降大顺的明朝官员,天天穿着青衣小帽,趴在午门外等命令,任由士兵们欺负。
这么一搞,李自成在士族阶层那儿的形象可就彻底崩塌了。那些原本还在观望的士族文人,一看形势不对,感觉没啥出路,就一个个地去向满清投降了。
二、为啥那百万大军不见了?像是撒了一把胡椒粉大家可能都好奇,那曾经浩浩荡荡的百万大军,咋就突然没了踪影?这事儿说起来,就像是做饭时不小心撒了一把胡椒粉,一下子就不见了踪迹。想想看,那么多的人,原本应该声势浩大,结果却像风一样,吹过就没了。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可能是分散到了各个地方,就像胡椒粉被均匀地撒开,看起来就不那么显眼了。所以说,那百万大军并不是真的消失了,只是变得不那么集中,不那么容易被注意到了。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有时候看起来好像没了,但其实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
近代研究明清历史的学者商鸿逵,在他的作品《探究明清交替时山海关战役的真实情况》里面提到,大顺军往东边出征的军队,人数大概不到六万。另一边,多尔衮带领的清朝军队,总人数大约有十万,而实际参与山海关那一场大战的清军,也有八万之多。
这大顺军以前不是挺厉害,都说有百万大军吗?怎么到了北京城,就只剩下六万人了,剩下的人都跑哪去了?
李自成早期对士族太过苛刻,结果搞得后来只能依靠武力来压制他们,不让士族闹事。
说到开仓放粮这事儿,一开始确实让李自成赚了不少好评,就像路上随便拉来的粉丝一样多。但话说回来,这些只是数量上的优势,没啥实质用处。要想真正把这些好评变成实际的好处,关键还得看那些有钱有势、人脉广的大家族,得把他们拉拢成铁杆粉丝才行。
在《让子弹飞》这部电影里,张麻子能打败黄四郎,主要是因为他之前巧妙哄骗黄四郎出了钱,还买了不少武器。
但李自成是个例外,他从头到尾都坚持要堂堂正正地赚钱,从没动过和士族联手的念头,哪怕只是短暂的合作也没想过。
他觉得,跟人家讲道理不如直接动手来得实在。比起靠品德让人信服,用拳头解决问题对他来说可能更管用。
每占领一块地盘,他可不是想着跟当地的大家族混到一起,而是直接用军队镇守。虽说那时候大顺军的士兵数量超过了百万,但李自成在搞定西北之后,就把大批的军队分散到了各地。特别是打下了山东、山西、河北这些地方,他也没想着靠那些开明的地主帮忙,而是在每个重要的地方都安排了军队驻扎。
历史学家顾诚,就是那个写了《南明史》的顾诚先生,他研究后发现:“那时候,大顺军的士兵人数超过了百万。不过,他们在平定西北地区后,给各地派去了太多的军队。等他们占领了山西、河北、山东这些地方,又在好多重要的战略位置都安排了驻军,这样一来,兵力就被分散得更厉害了。”
【对待士族,满清技高一筹】
打山海关那仗的时候,李自成手头能用的兵马也就六七万的样子。
这点兵力明显镇不住吴三桂,毕竟他手头已经有五万多人马了。再说,多尔衮正领着满、蒙、汉的八旗军,加起来十多万人,正往北京赶。
李自成确实动过心思要拉拢吴三桂。他派了明朝的太子朱慈烺和吴襄跟着军队一起去劝吴三桂投降。意思很直接:你瞧瞧,你们原来的团队已经不行了,你还是聪明点,跟着大顺混吧。好好干,好处少不了你的;要是不听话,你家人的性命可就不保了!
清朝那边开的条件很直接,老吴,赶紧的,你提啥要求都答应,连建宁公主都许配给你儿子了。这机会就一回,要是错过,可就得后悔一辈子。
都说人比人得气死,你看看大顺和满清给吴三桂开的投降条件,吴三桂一比较,还用多说啥?立马就选了满清那边。
跟李自成直接打压的做法不一样,满清的手段和张麻子有点像,他们对待明朝那些士族,先是客气一番,不行再动手,这办法明显更奏效。
清朝那时候,喊着要给大明报仇的口号,跟李自成那一套完全反着来,他们宣布要保护明朝的老臣子们。像洪承畴、祖大寿这些人,清朝使劲儿拉拢,这样一来,明朝那些当官的、读书人的心,就被慢慢打开了。
在北方,李自成追讨财物时,那些当官的读书人们简直是活不下去了。但现在,满清给出的好处让他们看到了希望。经过洪承畴这些人的劝说,明朝的官员们很多都从支持大顺改为了投靠满清。特别是在李自成退到陕西山西那边后,那些原本投降明朝的官员将领,好多都又变了心。
短短几个月里,河北、山西、山东还有河南那些当官的,成群结队地投降了清朝。这事儿让李自成的大顺朝廷迅速垮台,最后连他们关中老家都守不住了,只能放弃,往南逃跑。
【尾声:无可奈何花落去】
山海关大战结束后,李自成没辙了,只能离开他刚占了42天的北京。
1644年10月,清军打下了太原,之后立马分头往晋东南进攻,李自成在山西的防线差不多全垮了。
1644年冬天,清军的大部队跟大顺军在陕西潼关干了一仗,刘宗敏、李芳亮两位大将出去打,结果都没打赢。李自成那个火大,心想:我就不信这个邪!我自己带兵上!
现在的大顺军早已没了往日的威风,武器装备和马匹都严重不足,战斗力大幅下滑。就算李自成亲自带兵上阵,手下也只有最后那点精兵强将了,可一碰到满清的骑兵大军,李自成心里就没底了。步兵哪里是骑兵的对手,这就是兵种之间的天生差距。就像现在,大顺军已经斗不过满清了。结果,大顺军又被清军给打败了。
不管怎么做都没法挡住失败,你完全可以想象那时候李自成心里头得多无助和绝望。
从那以后,大顺军和清军交战就老输。在湖北阳新和江西九江接连吃了两场大败仗后,李自成原本打算往东打,拿下南京,跟清朝隔江对峙的计划也泡汤了。没办法,他只能往西南的深山老林里跑。
五月份头上,大顺军计划从江西跑到湖南去。当他们走到湖北通城的九宫山时,李自成带着二十来个人上山去探路,结果碰上了当地的土豪武装,就这么被干掉了。
按理说,好几万大军聚集在一个地方,当地的武装力量应该早就察觉到了,不至于傻到去做以卵击石的事情。但奇怪的是,李自成只带了20多个人,竟然就被当地的武装给收拾了。由此可见,那时候李自成的部队已经吓得不行,既没有让人害怕的威力,也没有个像样的组织,简直就是慌慌张张地到处逃跑。
风头一过,李自成的部队就现了原形,战斗力弱的问题全都露了出来,最后只能无奈地走向失败的结局。
来源:眾說烽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