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
拿破仑说:“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材料由三句话组成,关键词就是“约束”和“自由”,自由与约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毕达哥拉斯强调自我约束对自由的重要性,卢梭指出自由面临现实枷锁的困境,拿破仑则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约束思路。我们需在理解三者关系的基础上,以自律为前提,突破现实枷锁,运用智慧的“不约束”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由。根据题目中的“可以就以上某一句话联想思考,也可以把几个语句联系起来思考”,学生可以论述“约束”和“自由”的关系,也可从第三句话入手,从“约束”和“不约束”这个角度加以思考。学生可以按照三位名人的思路来写,也可以对他们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想法。能结合材料讨论“约束”和“自由”的关系,或者从“约束”和“不约束”加以思考、论述,都是属于符合题意的。能围绕“自由”或者“约束”关键词展开论述的,都是属于基本符合题意的,抛开这两个关键词,学生自行论述其它的,属于偏离或背离题意。
【参考立意】
(1)约束自我,享受自由 (2)唯有能约束,才有真自由 (3)在人生的枷锁中自由跳舞 (4)约束要注意尺度 (5)守套与解套 (6)内化规则,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7)约束于心 自由于行(8)以 “无为” 之弦,奏“自由” 华章。
【参考范文】
自由与约束:和谐共生的辩证法
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同翱翔于蓝天的雄鹰,渴望无拘无束地探索广阔的世界。然而,自由并非绝对的放纵,它与约束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辩证关系。毕达哥拉斯、卢梭和拿破仑的名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由与约束的复杂联系,为我们理解这一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维度。
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自律与自由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而是在自我约束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人如果不能约束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为,就会被内心的冲动所左右,陷入混乱和迷茫之中。例如,在网络时代,许多人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看似自由地浏览各种信息,实则被无尽的诱惑所束缚,失去了对自我时间和精力的掌控。只有通过自律,合理安排时间,控制欲望,才能真正获得自由,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卢梭则从社会层面提出了对自由的深刻见解:“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这里的“枷锁”并非指对自由的剥夺,而是指社会规则和法律对自由的必要约束。社会是由无数个体组成的共同体,为了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必须通过规则和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交通规则约束着我们的出行,但保障了我们的生命安全;法律法规限制了某些行为,却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没有约束的社会将陷入混乱,自由也将不复存在。因此,社会的约束是自由得以实现的前提,自由与约束在社会层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拿破仑说:“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这句话似乎与前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实际上是对自由与约束关系的另一种深刻理解。拿破仑强调的是在某些情况下,过度的约束反而会适得其反,阻碍自由的实现。在创新领域,过度的规则和限制可能会压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艺术创作中,如果对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内容进行过多的约束,就会限制艺术的多样性和发展。因此,在适当的领域给予一定的自由空间,减少不必要的约束,反而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
综合三位名人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自由与约束并非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个人层面,自律是实现自由的基石;在社会层面,合理的约束是保障自由的前提;而在某些特定领域,适度的放权和减少约束则是激发自由活力的关键。只有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自由与约束的选择。在追求个人自由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社会规则和道德的约束;在强调社会秩序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过度压抑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我们需要在自律与他律之间找到平衡,在规则与创新之间寻求协调,在自由与责任之间达成共识。
自由与约束,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让我们在自由的天空中学会自律,在社会的规则中追求自由,在创新的道路上适度放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自由与约束的和谐共生中,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自由的维度:在约束的经纬中编织生命图景
毕达哥拉斯将约束视为自由的基石,卢梭在枷锁中触摸自由的真谛,拿破仑以悖论式的宣言解构约束的本质。这些跨越时空的哲思,共同编织着人类关于自由的永恒命题。自由从不是无度的放纵,亦非僵化的禁锢,而是如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既要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又要遵循艺术法则的指引。
约束是自由之舞的节拍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匠人,在方寸之间勾勒飞天,每一笔都要遵循严苛的程式规范。这种约束不是枷锁,而是让想象力翱翔的轨道。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公式解构宇宙,看似刻板的几何图形中,涌动着探索真理的激情。就像古琴的七根丝弦,看似限制着音域,实则成就了"大音希声"的至境。真正的自由从不在混沌中诞生,而在秩序的土壤中萌芽。
但过度约束会窒息自由的呼吸。拿破仑"不去约束"的悖论,实则是破除形式主义的呐喊。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火焰,在"净化灵魂"的名义下焚毁思想;明清八股文的框架,将文人的才情挤压成畸形的盆景。这些枷锁不是守护自由的盾牌,而是精神囚笼的栅栏。如同被过度修剪的盆景,失去自然生长的生机,成为规训社会的活标本。
自由的真谛在于建立约束与突破的辩证关系。敦煌藏经洞的守护者们,在宗教戒律与学术探索间找到平衡,既守护千年经卷,又推动文化传播。这种智慧如同太极拳的刚柔并济,在看似矛盾的两极间创造和谐。德国哲学家康德用"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比喻自由,前者是宇宙的物理法则,后者是人性的内在约束,二者共同构建着自由的双重维度。
数字时代为这种平衡提出新命题。社交媒体算法构建的"信息茧房",既是个性化的自由,也是认知的牢笼。我们需要像敦煌画工调制颜料般,将技术的约束转化为创造的底色。正如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的铁窗后,用扭曲的星空表达自由,真正的艺术家总能在约束的缝隙中绽放光芒。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自由始终是戴着镣铐的舞蹈。从古希腊神庙的柱式到现代建筑的解构主义,从《诗经》的格律到意识流的文字实验,约束与自由的张力始终推动着文明前行。当我们理解约束是自由的镜像,规则是创新的画布,就能在生命的经纬中,织就既遵循法则又突破常规的壮丽图景。这或许就是卢梭所说的"枷锁中的自由"——在必然的王国中,建造自由的殿堂。
《论自由与约束:和谐共生之道》
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卢梭认为:“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拿破仑则有言:“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三位伟人的名言看似角度各异,实则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自由与约束之间的辩证关系。
毕达哥拉斯强调自我约束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必经之路。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若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绪和行为,便难以实现心灵上的自由。例如,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他们虽然表面上享受着虚拟世界带来的快感,但实际上却成为了游戏的奴隶,失去了对时间和生活的掌控能力。相反,那些能够自律的人,如运动员通过严格的训练计划来达到身体极限的突破,或是学者们坚持长期阅读研究以探索未知的知识领域,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更高层次的自由——即精神层面的解放。这种自由源于对自己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决心,使得个体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独立性和自主性。
卢梭的观点则更侧重于指出自由并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存在于各种限制之中。“无往不在枷锁中”提醒我们,无论是在社会法律框架下还是个人道德规范里,人们的行为总是受到一定的制约。这些“枷锁”实际上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权益。试想,如果没有交通规则的约束,道路上将混乱不堪;没有法律法规的限制,社会将会陷入无序状态。因此,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一切束缚,而是学会在合理的界限内活动,找到个人意愿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点。
拿破仑的话语乍听之下似乎有些悖论,但如果深入理解就会发现其深意所在。这里的“不去约束它”,并非意味着完全放任自流,而是指一种更为高级的管理方式——即让约束成为内在的习惯而非外在的强制力。比如,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设立严苛的规矩并时刻监督执行,不如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当约束变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模式时,人们便能在遵循规则的同时感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
综上所述,自由与约束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整体。一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自我约束来获得内心深处的平静与自由;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外界存在的合理约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将外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律,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像拿破仑所说的那样“不去约束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尽情展现个性魅力,在尊重他人权利的基础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于约束中寻自由之光
自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美好境界,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辉。然而,自由并非孤立存在,它与约束如影随形。毕达哥拉斯说:“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 卢梭亦言:“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 拿破仑更是提出:“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 这三句名言,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自由与约束之间复杂而深刻的关系,引发我们对自由真谛的深入思考。
毕达哥拉斯的话,强调了自我约束对于实现自由的重要性。真正的自由,绝非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而是在自律的基础上,能够掌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一个缺乏自律的人,往往会被欲望所驱使,陷入无尽的放纵与迷茫之中,看似拥有行动的自由,实则在精神上沦为欲望的奴隶。例如,在学习的道路上,若学生不能约束自己按时完成作业、专注听讲,而是沉迷于游戏、娱乐,那么他将无法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最终失去追求学业进步的自由。相反,那些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的学生,在自律中不断成长,逐渐拥有了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自由。自我约束是通往自由的基石,只有通过自律,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真正的自由。
卢梭所说的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则道出了自由与约束在现实生活中的辩证关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被各种规则、制度和道德规范所约束。这些约束如同无形的枷锁,限制了我们的行为范围。然而,正是这些约束,保障了社会的秩序与和谐,为每个人的自由提供了前提条件。试想,若没有法律的约束,社会将陷入混乱,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又何谈自由?交通规则的存在,虽然限制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方式,但却确保了道路的畅通,让人们能够自由地出行。在这个意义上,约束是自由的保障,它为自由划定了边界,使自由得以在有序的环境中存在和发展。
拿破仑的 “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看似矛盾,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这里的 “不去约束” 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强调一种自觉、主动的自我约束。当我们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内心的自觉时,约束便不再是一种强制的力量,而是成为我们行为的准则和习惯。例如,在一个文明的社会中,人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无需外在的监督和强制,因为他们内心深处认同这些道德规范的价值。这种自觉的约束,让人们在遵守规则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内心的自由。它超越了外在约束的束缚,使我们能够在自由与约束之间找到一种和谐的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应正确认识自由与约束的关系,积极寻求在约束中实现自由的方法。我们要学会自我约束,培养自律的品质,通过不断提升自我修养,让自律成为一种本能。同时,我们也要尊重社会的各种规则和制度,将其视为保障自由的必要条件,自觉遵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既享受自由的美好,又不逾越约束的边界,实现自由与约束的完美统一。
自由与约束,宛如人生天平的两端,只有保持平衡,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稳健前行。让我们在约束中寻找自由之光,以自律为舟,以规则为帆,在自由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因为,真正的自由,存在于对约束的深刻理解和积极践行之中。
自由与约束的哲学省思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智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自由与约束这一永恒的主题。毕达哥拉斯强调自我约束对于自由的重要性;卢梭指出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于枷锁之中;拿破仑则提出以不约束为约束的最佳方式。这些观点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共同勾勒出自由与约束的复杂轮廓,引人深思。
毕达哥拉斯的“不能约束自己的人不能称他为自由的人”,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自我约束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一定规则和道德框架内的自我驾驭。正如骏马虽奔放,但需缰绳引导以免迷失方向;航船虽自由,却需灯塔指引以免触礁沉没。自我约束是自由的前提,它使我们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理性,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自由。
卢梭的“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中”则从另一个维度阐述了自由的相对性。每个人一出生便被各种社会规则、文化习俗、道德伦理所包围,这些无形的枷锁既限制了我们的行动,也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和价值观。然而,正是这些枷锁赋予了生活秩序和意义,让我们在遵循中学会合作与共存,体验到相对的自由。卢梭的观点提醒我们,自由与约束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动态平衡。
拿破仑的“约束本身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去约束它”则提出了一种更为超脱的约束观。这里的“不约束”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提升自我认知、强化内心信念,达到一种自我约束而不感束缚的境界。这类似于道家的“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而在看似无为中实现有为。拿破仑的话语启示我们,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坚定与超脱,而非外在的强制与束缚。当一个人能够自觉地遵循内心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时,他便能在无形中实现了最深刻的自由。
自由与约束是哲学中永恒的话题,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毕达哥拉斯教会我们自我约束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提醒我们认识到自由的相对性,而拿破仑则引领我们追求内心的坚定与超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在自由与约束之间寻找平衡,既不盲目放纵,也不过分压抑,而是在遵循社会规范的同时,保持个性与独立思考,以实现真正的自由与自我成长。
来源:高中语文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