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核心区控规,激发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举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活动由交通银行西单支行协办,旨在将传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和青
为了贯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和核心区控规,激发公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举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活动由交通银行西单支行协办,旨在将传统文化保护、公众参与和青少年科普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形式,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激发参与热情,共同为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近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第六期主题活动在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唐璐璐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生活的智慧:非遗和文化自觉”的精彩讲座。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区教委、交通银行等相关负责同志参加此次活动。
唐教授深入浅出且系统全面地讲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涵盖范围以及价值意义三方面知识。讲座伊始,唐教授提及春节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这一备受瞩目的新闻,并结合发红包、吃团圆饭等春节传统习俗,以及小学课文《北京的春节》,生动形象地向大家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而是深深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传统实践,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随后,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清晰透彻地区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唐教授巧妙地引入学生们平日里在中轴线建筑课程中积累的知识与认知,展开生动对比。
在深入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涵盖范围时,唐教授化身循循善诱的文化引路人,借助丰富的图片与详实的实例层层剖析、娓娓道来。她先从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等民间古老传说讲起,自然过渡到传统节庆,并通过展示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图片,让大家直观理解“节庆活动”。接着,她通过展示二十四节气农谚与天气图表,向大家展现了“自然界知识实践”。在表演艺术领域,她播放了京剧、昆曲经典片段,让大家在婉转唱腔与灵动身姿中感受“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最后,唐教授展示了刺绣、景泰蓝等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让大家真切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深厚底蕴与独特价值。
谈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唐教授列举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她展示苗族母亲亲手制作的婴儿背带,指出上面精美的刺绣图案不仅仅具有装饰作用,更蕴含着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同时还承载着苗族的民族文化传承。在讲解二十四节气时,唐教授详细阐释了古人如何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事活动,让学生们深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
课堂上,学生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唐教授展示的图片、播放的视频,聚精会神,积极互动。讲座结束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兴奋地讨论着自己的收获。通过此次讲座,学生们不仅深刻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情感的寄托与载体,也凝聚着先辈们的生活智慧,保护非遗,就是在守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还极大地开拓了文化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可谓收获满满。
互动环节
在讲座后的交流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谭铸新同学提出中国幅员辽阔,南北之间差异很大,二十四节气是否在南方和北方都适用的问题。唐教授解答,二十四节气源于黄河流域,主要反映中原地区物候特征,但中国南北气候差异导致节气实际表现不同,各地百姓会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调整节气应用。张梓航同学则对老百姓的智慧是否都算作非遗的问题感到好奇。唐教授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聚焦于具有艺术、历史或科学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全盘接收所有民间经验。只有那些体现集体智慧、承载文明基因且符合时代价值的文化实践才会被甄选传承。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瑰宝,共筑名城保护智慧新篇——专家进校园”主题活动的深入推进,充分展现了西城区在深入落实核心区控规过程中,全力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工作的积极努力与创新举措。系列活动邀请专家走进中小学校园,向学生们传授中轴线申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知识,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文化知识储备,更让他们真切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激励他们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将持续发力,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优化活动策划,丰富课程设计,并紧密结合西城区教育特色,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希望通过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让此系列活动成为孩子们领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关键一课。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提供
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