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3月18日凌晨1点,北京盈科(无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华鸿宇倒在了堆满案卷的办公桌前,急救人员赶到时,他电脑屏幕还亮着凌晨2点开庭的备忘——这位年薪超200万的金牌律师,最终死于时薪3000元的心脏骤停。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深夜7点,贵阳大成律所创
2025年3月18日凌晨1点,北京盈科(无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华鸿宇倒在了堆满案卷的办公桌前,急救人员赶到时,他电脑屏幕还亮着凌晨2点开庭的备忘——这位年薪超200万的金牌律师,最终死于时薪3000元的心脏骤停。讽刺的是,就在同一天深夜7点,贵阳大成律所创始人王宁的讣告刷屏法律圈,他刚签完的遗嘱中写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律所盆栽里”。
数据撕开更残酷的真相:2025年仅前3个月,全国18名律师死亡,平均年龄47.6岁,其中9人猝死,4人抑郁自杀。知乎热评一针见血:“红圈所办公室的凌晨灯光,照亮的不是正义,而是通往ICU的VIP通道。”
“当孩子问‘爸爸为什么在葬礼上还要接客户电话’,这就是中国律师的魔幻现实。”
凌晨三点的盈科办公楼里,总有一批西装革履的律师在“晒月亮”——这是业内对通宵加班的自嘲。华鸿宇妻子在朋友圈哭诉:“他去年累计加班1900小时,相当于多干了7个月,可合伙人会议上还在强调‘人均创收低于500万不配休年假’。”
这种畸形的“奋斗美学”正在批量制造悲剧:
- 薪资表VS病历单的荒诞对照:一位非诉律师晒出月薪12万的工资条,附带的是心脏早搏、腰椎膨出、重度焦虑3张诊断书,配文“卖命钱字面意义”。
- “鬼畜”日程表曝光:某律所招聘要求写明“能连续72小时作战”,网友扒出2024年某IPO项目组律师的排班表——连续23天每天工作18小时,评论区炸锅:“这是招律师还是炼蛊?”
- 黑色产业链滋生:淘宝“法律人续命套餐”销量暴涨,内含强效褪黑素、护肝片、速效救心丸,买家留言:“比律所行政更关心我死活的,是药店客服。”
- 微博话题#律师猝死算不算工伤#阅读量破3亿,外卖员@小王留言:“我们猝死赔30万,他们猝死律所赔300万,连死都有阶级差距。”
- 知乎热帖《在红圈所装心脏支架是什么体验》引发2000+行业匿名控诉,高赞回答:“我们不是律师,是穿着阿玛尼的电池,电量耗尽就换下一块。”
有人质问:“这些律师年薪百万,死了凭什么要普通人共情?”但真正的病灶在于——我们正集体纵容一场“合法杀人”。
1律所一面给猝死律师家属发放“人道主义抚恤金”,一面在内部邮件强调“华律师的离世不会影响本月绩效核算”;
2司法系统要求律师“维护公平正义”,却默许律所实行“计时收费制”——客户支付的每一分钟咨询费,都在倒逼律师压缩睡眠时间;
3社交媒体一边刷屏“律师猝死警示录”,一边追捧《凌晨四点的陆家嘴》这类奋斗鸡汤,点赞那些炫耀“一周飞五个城市”的职场博主。
- 如果华鸿宇接的最后一个案子是劳动者维权诉讼,他为之猝死的法律文书,能否用来起诉剥削他的律所?
- 当“优秀律师”的评选标准包含创收额、胜诉率、客户满意度,却唯独没有“连续睡眠超过5天”的健康指标,这是否构成系统性谋杀?
- “建议律所会议室改名ICU等候区,反正都是等死”(微博热评@法律民工小张)
- “他们生前用法律帮资本家避税,死后成了劳动法修订的献祭品”(知乎匿名用户)
- “请给猝死律师墓志铭加二维码,扫码显示未结案清单,毕竟客户付过钱了”(豆瓣小组神回复)
我们哀悼的究竟是逝去的生命,还是破碎的精致利己主义幻梦?当整个社会把“拿命换钱”美化成奋斗,把“过劳猝死”包装成英雄叙事,或许每个人都是递刀者。
来源:一个人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