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科医生就像侦探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3-21 17:19 4

摘要:在医疗体系分科日益精细的今天,当患者遭遇查不出病因的“怪病”时,一个特殊的科室正在用独特的视角揭开医学谜团。上海市肺科医院中毒科的医生们如同侦探,通过抽丝剥茧的诊疗,为各种难查病因的疾病寻找中毒根源。该科主任医师张静波将中毒诊断形象地比喻为破案,从细微症状中捕

受访专家:上海市肺科医院中毒科主任医师 张静波

本报记者 施 婕

在医疗体系分科日益精细的今天,当患者遭遇查不出病因的“怪病”时,一个特殊的科室正在用独特的视角揭开医学谜团。上海市肺科医院中毒科的医生们如同侦探,通过抽丝剥茧的诊疗,为各种难查病因的疾病寻找中毒根源。该科主任医师张静波将中毒诊断形象地比喻为破案,从细微症状中捕捉线索,为疑难杂症找到应对之策。

生活中的中毒谜团

中毒,就是外源性化学物质突破人体防御,引起暂时或持久性损害的过程。根据来源不同,中毒可分为化学中毒、动植物中毒(如蛇咬伤)、药物中毒等。张静波特别强调,只有当毒物吸收量超过机体代谢能力时,才会引发实质损害。临床实践中,该科室不仅收治职业性中毒患者,更破解了诸多生活场景中的中毒谜团。

近期,上海市肺科医院中毒科接诊了一位女性患者,颇具代表性。这位转院而来的女患者,此前被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但常规治疗并未收到良好效果,后经一位有经验的医生推荐来中毒科。张静波介绍:“经血液检查,发现这位女士血液中汞含量超标,已发展到汞中毒阶段,要立即进行排汞治疗。”近年来,中毒科每年都能遇到因误用不正规美白产品导致汞中毒的女性,这类患者常表现为肌肉疼痛、恶心、腹痛,尿液检查发现尿蛋白,提示肾小管损害。为了变美,美容注射不当导致肉毒杆菌中毒也时有发生,使用者常出现视力模糊、吞咽困难或语言障碍,甚至全身无力等中毒症状。

日常生活中也同样暗藏危机。比如,江浙地区有用锡壶烫酒的习惯,张静波团队接诊过一位持续腹痛的老人,发现其使用的“锡壶”实为锡铅合金制品,长期使用容易导致铅溶出,从而引发中毒。这类急腹症容易与普通急腹症混淆,需要结合患者生活史进行鉴别诊断。此外,一些不当消毒行为也可能引发吸入性中毒。比如,84消毒液和洁厕灵混用,会产生致命氯气,导致吸入性中毒。居家自制发酵的食品和饮品,可导致肉毒杆菌中毒。

在工作场景中,下水道作业引起的气体中毒,有时也非常棘手,往往会导致数人伤亡。由于城市污水含有大量有机物、蛋白质等,在地下半封闭环境中容易产生剧毒气体——硫化氢,这种气体具有强烈的臭鸡蛋味,低浓度时可刺激呼吸道,高浓度能使人瞬间昏迷,甚至死亡。

挑战在于与时间赛跑

从临床接诊数据来看,中毒科救治的人群主要为身处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他们长期在充斥着粉尘、噪声和化学毒物的环境中作业,职业性中毒风险骤增。张静波坦言,诊疗的核心挑战在于与时间赛跑,面对全球已登记的1.4亿种化学物质(每日新增数万种),如何快速锁定致病元凶至关重要。尤其是慢性中毒,既要突破未知毒性的认知盲区,又要把握检测“时间窗”,如一氧化碳中毒,要在8小时内完成碳氧血红蛋白检测,否则数据可能失真。

张静波表示,一旦发生中毒事故,每分每秒都至关重要,必须以尽快排出毒物为救治原则。具体来说,分为四个步骤。第一,现场脱毒。将气体中毒者立即转移至通风环境,阻断毒物持续吸入,皮肤接触者迅速去除污染衣物,用流水冲洗,必要时使用专业中和剂。第二,医疗清除。在正规医疗环境下,采取可清除毒物的方法,如农药中毒可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灌肠;甲醇中毒可采用透析、血液滤过等血液净化法,尽快降低血液中的甲醇及其代谢产物含量。第三,特效解毒。少数化学物有对应的特效解毒剂,如铅中毒可用依地酸钙钠,当特效药进入人体后,可与重金属结合,促使有毒物质排出体外。第四,对症治疗。目前,多数毒物中毒无特效解毒剂,因此尽早对症治疗、处理并发症,有助尽快恢复。

张静波表示:“中毒虽属少见病种,但面对无法归类的疑难症状时,要高度警惕可能是中毒所致。”针对检查了一圈,发现“什么病都不是”的情况,可先观察症状。比如,皮肤黏膜干燥,提示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或曼陀罗中毒;阵发性腹绞痛伴随便秘,要排查铅中毒;肢体麻木可能指向砷/汞等神经毒性物质中毒。不过,确诊要通过血液、尿液及呕吐物的毒物浓度检测构建证据链。

病因不明、辗转求诊,会让中毒患者的治疗充满不确定性。张静波介绍,多名银屑病患者因求治心切,长期服用所谓的“祖传秘方”,陆续出现牙龈渗血、泡沫尿、剧烈头痛等跨系统症状。这些患者在急诊、消化、肾内等多学科轮转诊疗未果后,来到中毒科救治,经重金属筛查发现血砷/汞浓度超标,溯源证实均与含毒偏方相关。张静波强调,这类病例的救治凸显了时效的重要性,及时进行排毒治疗可显著降低后遗症风险。若延误诊断,如汞中毒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注意力缺损、心律失常等。

协同防控筑牢屏障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事件发生,张静波认为,必须加强国家、社会和医院三方协同。

国家层面应推动中毒预防与控制立法,明确各方责任,强制要求有毒产品标注警示标识;加强公众教育,发布权威防中毒指南;开发防中毒智能预警系统(如燃气泄漏报警APP),提供中毒急救知识在线查询工具。

社会层面应定期组织防中毒主题活动(如“安全用药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鼓励公益组织提供中毒应急包,联合志愿者开展急救技能培训。

医院应提升中毒救治能力,推广标准化诊疗流程,建立区域中毒救治联盟,实现病例信息共享和远程会诊;联合社区开展“家庭安全风险评估”,帮助居民排查中毒隐患,对高发中毒事件进行案例复盘。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