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悦/崔译丹/刘京京: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要素与路径研究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23 18:01 3

摘要:内容摘要:剧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剧院管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从剧院内部的艺术创作生产、运营管理,到剧院外部的品牌互动传播、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本文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逐层编码,从艺术生态、环境驱动、资源保障与动态能力四个方面提取剧

内容摘要:剧院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剧院管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从剧院内部的艺术创作生产、运营管理,到剧院外部的品牌互动传播、产业生态构建等方面,都带来了一系列变革。本文以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逐层编码,从艺术生态、环境驱动、资源保障与动态能力四个方面提取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并提出深化数字化转型认知与共识、更新价值创造模式和构建多元协作体系三个优化路径。

关键词:剧院管理;数字化转型;扎根理论

演艺产业的更迭与突破,不仅展现出创作者在艺术创意和精神表达上的无限追求,更见证了舞台艺术与科技力量的相互交织与共同演进。纵观剧院发展历程,每一次技术的介入与更新,都为剧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逐步塑造出今天的艺术表现样式和观演方式。从古希腊依山而建的圆形剧场到镜框式舞台剧场,从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技术在布景中的应用到工业时代电灯照明和音响系统的出现,技术更迭推动用户知觉模式与审美体验的转变。今天,技术系统和数字观念的跨越升级为剧院的内容生产、运营管理、价值创造、品牌传播乃至演艺产业生态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数字技术已经全面、全链赋能文化产业,并深刻影响文化消费、生产、市场和文化国内外比例结构[1],剧院数字化转型成为大势所趋。

剧院数字化转型是利用先进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在内部的艺术创作生产、运营管理以及外部的品牌互动传播、产业生态构建方面进行系列变革。当前,剧院的生存环境呈现出动态性和复杂性[2],我国剧院正积极探寻数字化转型的多种可能,尝试构建数字时代的剧院演艺生态。本文试图探索剧院数字化转型的相关要素及创新路径,以回应剧院数字化的新课题、新趋势,为演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框架。

一、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的逻辑理路

剧院的艺术生产正处于技术现代化的进程中。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提到的艺术消遣与“凝神专注”的对立[3](P128)在数字时代走向融合和共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聚焦表演艺术与数字技术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研究视阈集中在虚拟与真实、身体与空间、现场与线上几个方面。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艺术家借助舞台打造虚拟世界,观众可由此访问具有交互性和沉浸感的想象世界。在此意义上,剧院和数字技术殊途同归,二者都是塑造幻觉的工具,提供转瞬即逝的、形而上的虚拟且具身的体验。数字技术不再作为单纯的工具或辅助手段,而是瞄向“感知质性”[4]。“在线”与“在场”的问题亦不再成为演艺生态的对立面[5]。真实感作为观众与剧院舞台之间的桥梁,其重要性或许可以超越现场的观看体验。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局限于现场的实时表演,还包括技术所赋予的真实感。数字技术在创作、制作、排练、演出等各个环节中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舞台演出的呈现与传播方式,为剧院空间注入了全新维度的艺术表达,提升了艺术创作效率,降低了艺术创作成本,为剧院艺术创作赢得了更多可能性。

▲图1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8k直播

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的结合应用,进行产品、服务、流程、模式和组织的全面协同转型升级[6],从而改进业务,塑造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及社会效应的过程。它赋予相关主体应对多变环境的动态能力[7],并加速商业模式创新进程[8],为转型主体成长提供新的价值创造点。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是面对运营管理困境,主动适应数字技术变革的关键之举。当前,中国剧院的数字化转型正处于动态演化的过程中[9],仍需进一步探索。在已有的剧院数字化转型尝试中我们可以看到:8K超高清视频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艺术体验;自由视角、多视角切换满足观众个性化观演需求;全息投影、裸眼3D技术丰富剧院艺术的舞台表达形式;数字仿真技术模拟舞台呈现视觉效果。但演出行业更多地沉浸于对数字技术的直接运用上,尚未以新的剧院形式做出回应。“技术变革不是数量上增减损益的变革,而是整体的生态变革”。[10](PP18-19)剧院数字化转型并非单一的技术引入,而是涉及生产方式、治理方式的系统性数字化跃升,这不仅是演艺产业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结果,更是其自身的迭代与更新。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高速发展,为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出了更高的价值目标。[11]从剧院数字化转型切入,中国演艺行业将逐步形成新的业态环境,逐步实现价值创造、品牌传播、商业模式、协作体系等方面的创新。作为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体现,剧院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构建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剧院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上的革新,更是剧院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多方位价值创造的重要举措。这不仅体现在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上,更在于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使剧院与观众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让艺术触手可及。在数字化进程中,剧院为公众提供的文化艺术作品与体验更加丰富,能够更好地满足观众对于互动性、参与感的需求,从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中国剧院的数字化转型体现了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目前,学者们对于剧院数字化转型问题进行了相关案例研究与现状思考,但对于转型所涉及到的内容生产、运营管理、价值创造、品牌传播以及演艺产业生态的整体逻辑与核心要素提炼方面尚缺少系统性讨论。由于数字化转型问题十分复杂,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剧院数字化转型的要素与路径研究之间呈现出碎片化、模糊化的特点,亟需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系统架构。

二、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扎根理论是一种从广泛收集的资料中构建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12](P5)在文化产业领域,已有学者利用扎根理论对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13]、文旅融合[14]、非遗活态传承[15]等问题进行研究。数字化转型是剧院演艺行业新兴变革趋向,相关从业者的认知理解及创新举措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试验性,相关研究亦缺少系统理论支撑。而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或已经实现部分数字化转型的剧院为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的依据和原始资料。因此,作为探索性研究,利用扎根理论对我国剧院数字化发展情况展开系统性探索是较为恰当的选择。扎根理论通过深入挖掘和分析原始资料,构建出理论框架,这对于理解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复杂性和多维性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扎根理论作为方法论基础,对相关剧院运营者与行业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将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以此为依据深入分析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的要素及内在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得出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对原始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核心过程。编码的目的是通过对所收集数据进行逐级梳理、解释、重组、概念化提取,最终构建具有意义内涵的理论框架和相关结论。本文采用Nvivo12.0软件和程序化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编码分析,编码过程包括开放式、主轴式和选择性编码考具体步骤详见图2。

▲图2 研究步骤示意图

本文选择15位国内经验丰富且具有代表性的剧院管理者及行业专家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访谈内容围绕剧院数字化转型这一主题,主要包括受访者对于国内外剧院经营水平、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对剧院数字化转型实现方式、影响因素、时代意义的理解等。在访谈提纲的基础上,访谈者与受访谈者不受任何限制进行观点表达,使获取的信息更加全面。每次对研究样本的1名受访者以面对面、视频或音频的形式进行交流,访谈时间为45—90分钟。具体访谈提纲见表1。

为确保样本的有效性和研究的前瞻性,本研究样本选择遵循以下原则:1.行业内从事3年以上的专业管理人员,受访人所属剧院或演出公司须为受业内认可、运行良好的企事业单位;2.领域内资深专家,研究方向需涉及演艺产业相关内容。

通过开放性编码,基于对具体访谈内容细节点的分析归纳,共得到118个初始概念。例如:

“剧院如果要面对市场竞争,长远来看核心应该是艺术内容,从这一点也很好理解为什么拥有大量经典剧目的北京人艺不用为票务发愁。”将此条采访的原始语句归纳为“艺术内容”。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人们的欣赏习惯不同,对剧院的需求也不同。北京观众由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沉淀,更喜欢原汁原味的东西,而深圳观众对于新鲜的、年轻态的作品接受程度更高。”将此条采访的原始语句归纳为“观众欣赏需求”。

“挑战在于行业的开放度,剧院行业更聚焦于舞台的创新,在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相对弱化的环境下,要想突破这一问题,行业政策制定和管理模式都需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将此条采访的原始语句归纳为“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对初始概念进行整合,提取出15个初始范畴(见表2)。通过主轴编码,根据范畴在概念层次上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本研究将15个初始范畴归纳到环境驱动、艺术生态、资源保障、动态能力4个主范畴之中(见表3),进一步明确了资料间的内在关联。根据上述编码结果,本研究将包含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与技术环境的环境驱动归纳为影响剧院数字化转型外部因素;将包含创作者、表演者及观众共同构建的剧院艺术生态归纳为影响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支撑;将包含数字资源、剧院硬件资源、人力及财务资源的资源保障归纳为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条件;将包含数字时代的资源合作能力、企业变革能力、市场运营能力等动态能力归纳为影响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条件。剧院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可被具化为:外部的技术、市场、政策环境不断变化,剧院回应由创作者、表演者、观众共同构建的艺术生态,利用自身基础资源,积极发挥与调动动态能力,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模式创新。剧院数字化转型受到环境驱动、艺术生态、资源保障、动态能力要素的共同影响。

本研究遵循理论饱和原则,即是否有新的初始概念及范畴的产生,若没有,即信息达到饱和状态。通过深度访谈资料对已建立理论模型的范畴进行饱和度检验,并未发现新的范畴和结构关系,由此认为所建立的模型在理论上是饱和的。

三、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环境驱动要素包括技术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是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外部因素,洞悉环境变化是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前提。5G、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当中,剧院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艺术生产与运营管理的突破更是环境所驱。数字时代的演艺市场提供的产品在技术介入下愈发多元,为满足用户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碎片化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性。传统剧院面临着成本上升、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加剧的困境,越来越多的剧院深化数字技术在舞台演出、剧院运营中的应用,以便在不断更迭变化的环境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中特别提到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剧院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深入分析客户需求变化,适应并加大技术投入,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剧院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上的共同突破。

▲图3 运用AR、VR技术的沉浸式剧场

艺术生态要素是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支撑,可从创作者、表演者、观众三个主体维度来探究。从创作角度看,创作者是剧院艺术生态的起始环节,剧院与具有创新力和数字化应用能力的创作者合作是在艺术创作与剧目生产方面实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式。这些导演、编剧及舞美设计师青睐于使用数字手段辅助创作,如超高清影像的应用、系统调度编排、模拟3D舞台的呈现等,在创作环节就引入数字化因素。从表演角度看,表演者的舞台呈现在数字时代更加多元,演员与数字影像的互动,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合理应用为表演带来新的支点。从观众角度看,传统的观演关系在数字时代正在面临新的挑战。多维度、沉浸式、可交互的艺术产品突破了传统观演模式,收获了更多观众的目光。作为构成艺术生态完整性的重要主体,观众对剧院数字化转型的认知、态度与行为会影响转型的进程与策略。

资源保障要素是剧院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传统剧院资源包含硬件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等,而数字资源在数字时代成为剧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剧院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数字资源的生成、收集与利用在剧院数字化转型中具有突出作用。硬件资源涉及剧院舞台设施、灯光音响系统、多媒体系统等多项内容,在数字化转型中提供基础的设备设施支持。剧院是否具备可以支持数字化工作的硬件设施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转型的具体操作。人力资源即剧院运营和管理工作中各环节所需人员,而具有前瞻性、创新性、执行力的剧院管理者在剧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财务资源即剧院是否具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与保障,包括政府补贴、基金支持、运营收入等。特别是对部分中小型剧院而言,财务资金的短缺成为阻碍其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剧院调动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数字化转型的效果。硬件、人力、财务、数字资源的积累是剧院数字化转型逐步推进的重要保障。如何挖掘和利用好剧院已有资源,实现剧院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转化是更为现实的问题。

动态能力要素是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条件,为剧院应对新的外部环境与艺术生态变化提供支撑。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动态能力包括剧院变革能力、资源协作能力、市场运营能力,影响着剧院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实施与时机的把握。剧院变革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剧院能否以及如何实现自身变革和发展的问题。数字时代的剧院变革能力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剧院未来发展与走向。资源协作能力区别于剧院调动现有内部资源的能力,更着眼于剧院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与其他主体实现外部资源互惠共享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构建、更新和再造。强化资源协作能力,与外部资源合作为剧院数字化转型提供优势叠加。市场运营能力,即剧院满足观众需求,增加剧院营收,扩大市场份额,应对行业竞争的综合能力。良好的市场运营能力使剧院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具竞争力。

四、中国剧院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基于上述对剧院数字化转型关键要素的讨论,本文进一步提炼出剧院数字化转型的三条优化路径。组织转型的先决条件是利益相关者的认知与共识,深化剧院数字化转型认知并达成共识,是启动剧院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关键一步。只有当剧院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时,才会积极探索和实施新的剧院价值创造模式,重新审视剧院产品、服务和业务流程,设计出更符合数字时代观演需求的剧院价值创造模式。而剧院数字化转型多元协作体系的构建,将确保剧院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优化,是保障实现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制。这三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剧院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升级。

(一)深化剧院数字化转型认知与共识

数字技术在剧院中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构建了新的艺术生态。面对数字技术介入是否会削弱表演艺术原本的魅力、在线演播等形式是否会削弱观众对在场表演的兴趣等顾虑,剧院应形成对数字化转型的正确认知。管理者在制定剧院发展规划时切忌无意识经营[16],需明确剧院数字化是促进剧院新发展的方式和手段,而非最终目的。剧院数字化转型是技术要素与艺术本体能动地有机结合,应以表演艺术本体为落脚点,避免落入一味追求先进技术或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认知误区。剧院数字化转型除了艺术产品与数字化手段的融合,还包括剧院运营与管理的数字化升级以及全产业链的数字化拓展。云剧院、演出直播等形式的数字化应用仍是剧院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剧院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将走向数智型剧院,涉及舞台艺术创编系统、剧院智慧型服务系统、虚拟与现实融合的沉浸式体验平台、舞台智能集成运维管理系统[17],以及数智化营销决策平台等多个方面。同时,剧院内部人员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对数字时代用户需求形成新的共识,注重将产品服务与观众进行更紧密的多维连接,共同培育数字时代观众的消费行为,努力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全天候、实时性、可交互的剧院场域延展。

(二)更新数字时代剧院价值创造模式

数字时代剧院的价值创造模式不再是传统的线性艺术生产和运营管理,而是强调产品、服务和管理的动态交互迭代。这一转变是数字技术进步与演艺市场变迁双重作用的结果,要求剧院不断强化自身的动态变革能力,持续优化并全方位、多层次地更新其价值创造模式。首先,数字技术的介入使剧院艺术生产方式发生了嬗变。例如,舞台创作者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传统的设计工作,实现人机共创,帮助完成舞台模型的技术分解,提升了舞美设计的精准度与真实感。其次,观众在剧院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观众显示出对互动性、参与感的需求,他们不再单纯作为台下的“看客”,而是成为“参与者”“共创者”。从被动观看到主动体验,观众参与到多主体的价值共创中,推动了剧院价值创造模式的迭代。此外,数字资源成为剧院价值创造的新变量。剧院逐步完善数字艺术档案的搭建与整理工作,舞台布景、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数据资料的留存为剧目复排复演提供了极大便利。在数字资源的支撑下,剧院边界得以拓展,物理围墙被打破。剧院通过收集、整合、开发、利用各类数据,与剧院演出项目、票务、营销、观众拓展等各方面进行匹配,深度挖掘数据价值,为剧院提供了决策依据,构建了数据驱动的价值创造模式。保利剧院开发的保利票务平台,为观众提供了保利院线优质演出及艺术资源的观看渠道与平台,同时通过平台收集的数据进一步捕捉观众偏好,实现了数据资源的智能联动。

(三)构建剧院数字化转型多元协作体系

数字技术为推动协作行为、构建交互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平台保障,并且降低了主体间的协调成本。数字时代的剧院可以在开放、信任、协同、共享的创新生态体系中完成相关业务[18]。在数字经济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应用推动下,传统演艺产业呈现出边界消解的趋势,具备了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互联网、区块链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强化了产业间的网络效应,彻底颠覆了传统产业的内涵与边界,使得内外部创意、资源、知识、技术、模式之间的互动与匹配更加紧密,促使剧院与文化产业及其他产业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中国歌剧舞剧院与华为在演播平台开发、云演艺产品开发运营等方面展开合作,打通了云演艺产业链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与阿里文娱、灵境文化合作,强化了IP运营,扩大了创作队伍,探索了多元版权开发的新机遇。借助网络化与平台化的发展,剧院数字化产品的拓展及其生命周期的延伸有了更多路径;拓宽剧院平台与场域,打造数字艺术资源平台成为可能;多种技术要素参与的智慧演艺生态雏形初现。剧院需积极探索跨界融合的可能性,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行业内形成合力,以更为开放的心态,与各利益相关方携手合作,共同为观众创造最大化价值,从而实现剧院之间、不同艺术门类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多层次、多主体、多场景的协作共生。

▲图4 剧院数字化转型的逻辑、要素与路径示意图

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15位剧院管理者和行业专家的深度访谈,应用扎根理论方法分析归纳得出影响剧院数字化转型的4个主范畴,即环境驱动、艺术生态、资源保障、动态能力,系统地阐述了影响剧院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与作用机理,进一步总结出剧院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构建出由要素到路径之间的关联与呼应。

“剧场既是表演发生的物理空间,又是人与社会的中介,是社会行为实践的重要场域。”[19]技术浪潮与剧院形态将共同生成一个多元且富有张力的艺术世界。剧院的未来正被赋予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和更加深刻而广泛的意义。剧院数字化转型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中的一处具体面向,经历着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发力,深化剧院数字化转型认知与共识,更新数字时代剧院价值创造模式,构建全新的剧院数字化转型多元协作体系。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1]江小涓. 数字时代的技术与文化[J]. 中国社会科学,2021(8).

[2]林凡军,宗祖盼. 数字时代演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变革与框架[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2).

[3]瓦尔特•本雅明. 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虞吉,秦可.数字“影像事实”的发生学与媒介哲学追问[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4(4).

[5]蔡雅娇. 数字剧院的冒险:戏剧演出与互联网的接口实验[J].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23(5).

[6]朱秀梅,林晓玥. 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脉络梳理与整合框架构建[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22(4).

[7]PAVLOU Paul A, EL SAWY Omar A. The “third hand”:IT-enab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urbulence through improvisational capabilitie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0(3).

[8]张振刚,张君秋,叶宝升,陈一华.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2(11).

[9]宗祖盼,刘欣雨. 线上演播:舞台艺术数字化传播的新思路[J]. 艺术传播研究, 2023(1).

[10]尼尔•波斯曼.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蔡金栋,梁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11]向勇. 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机制:连接、赋能与共生[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2(23).

[12]STRAUSS Anselm Leopold.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13]张振鹏. 基于扎根理论的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机理研究[J]. 理论学刊, 2022(4).

[14]詹岚,杨杰宁,林明水,祁新华.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文旅融合发展要素解析[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3(6).

[15]李江敏,王青,魏雨楠.乡村非遗旅游活态传承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6]马述智. 剧院经营策略初探[J].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20(4).

[17]陈威. 剧场数字化转型发展与未来走向[J]. 演艺科技, 2021(5).

[18]宗祖盼. 从传统迈向新型: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涵认知、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3).

[19]濮波. “空间表演”的问题意识[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3).

本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仅做分享使用,不做商业用途,文章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留言联系,我们会尽快处理。

图片:部分来源网络

各专委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各省市舞美学、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

来源: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