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在前面的话:多巴胺最近在网络上突然刷到了很多短视频,其中有一句话让多巴胺觉得颇为不解,这句话就是:“频繁放屁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 本着科学科普的精神,也是为了立足于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出发点,多巴胺觉得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句话。
说在前面的话:多巴胺最近在网络上突然刷到了很多短视频,其中有一句话让多巴胺觉得颇为不解,这句话就是:“频繁放屁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 本着科学科普的精神,也是为了立足于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出发点,多巴胺觉得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句话。
本文无不良诱导或它意,只是为了解惑。
摘要
本文针对网络流传的"频繁放屁是肝硬化早期表现"这一说法,通过系统文献回顾与跨学科分析,探讨消化道排气增多与肝脏疾病的相关性。研究整合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理论,结合流行病学数据,得出科学结论,为公众健康科普提供理论依据。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近年来,网络上频繁出现“频繁放屁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的说法,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上,这一说法常被用作健康类广告的宣传语。然而,这些内容往往缺乏科学依据,甚至存在误导公众的嫌疑。因此,多巴胺觉得有必要对这一说法进行科学验证和深入探讨。
1.2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澄清网络健康传言的科学性,建立症状与疾病的科学认知框架,帮助公众正确理解排气增多是否与肝硬化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1.3 研究意义
当前,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的健康信息,公众往往缺乏基础的医学常识,容易受到误导。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一直是多巴胺在网络上进行医学科普工作的目的,这是基于大众缺乏基础的医学常识,而在某些网络平台上,又经常充斥着大量真假难辨、层次不齐,乃至制造焦虑、蛊惑人心的内容。所以提高公众医学素养,规范健康信息传播,是一件人人有责的当务之急之事。
2. 肠道排气现象的医学阐释
2.1 现代医学视角
“放屁”是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化表达,医学上通常用“排气”来描述。排气是哺乳动物一生中最常见的生理现象之一,指肠道内气体通过肛门排出的过程。
2.1.1 生理性排气机制
研究表明,健康成人每日排气约10-20次,总量为400-2000ml。排气过程受饮食结构影响显著,例如,进食黄豆、萝卜后排气次数及量会显著增多。
而肠道气体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吞咽空气:人体每日吞咽空气的总量约为200-2000ml,其中约70%为氮气(N₂)和氧气(O₂)。这些气体大部分通过打嗝排出,约10%进入肠道。
2. 肠道菌群发酵:拟杆菌、梭菌、甲烷菌等通过糖酵解和蛋白分解产生气体,主要成分为氢气(H₂)、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硫化氢(H₂S)等。
3. 血液扩散:血液中的气体(如CO₂、N₂)通过肠黏膜扩散至肠腔,占比约10%。
2.1.2 病理性排气增多标准
根据罗马IV标准(2016),病理性排气增多需满足以下条件:频率异常:每日排气>20次,或主观感觉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伴随症状:腹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持续至少3个月。
当然,既然本文探讨的问题是“频繁放屁是肝硬化的早期表现。”,那么我们只谈论排气增多这种现象,而不谈论肠梗阻、巨结肠等疾病导致排气减少的情况。
其实,从朴素的观点来看排气增多的背后,无疑便是:产气异常增多、气体排除障碍和气体成分的病理意义这三部分。
a.产气异常增多常见于: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乳糖不耐受: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在大肠被发酵(全球65%成人存在此问题)。
果糖吸收障碍:GLUT5转运蛋白缺陷(30%人群存在)。
FODMAPs不耐受:可发酵寡糖(如洋葱、大蒜中的果聚糖)在小肠未被吸收,进入结肠发酵。
蛋白质异常分解:未消化蛋白质被梭菌等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气体。
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产气菌定植于小肠近端,提前发酵食物,导致腹胀和排气增多。
抗生素使用:破坏耗气菌(如甲烷菌),导致产气菌优势。
b.气体排出障碍 气体排除障碍包括排气增多和排气减少两方面。而能够导致排气增多的常见疾病通常为: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炎症性肠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细菌性肠炎、 抗生素等药物相关性、豆类等高纤维饮食、系统性硬化症等,
其中除了食用豆类等高纤维饮食后排气增多这一正常生理现象之外,多巴胺在日常工作中最经常遇见主诉为排气增多的患者主要见于肠易激综合征和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
当然,这可能局限于多巴胺为急诊科医生,并未接触到大量排气功能障碍的患者之缘故。其中肠易激综合征和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导致排气增多的主要原因分别为:
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肠道推进性蠕动减弱,导致气体滞留和局部膨胀,刺激肠壁感受器引发腹胀感。同时消化间期肠道清洁运动减少,残留食物残渣为菌群发酵提供更多底物。基于此,患者可能会出现排气增多。
糖尿病胃肠神经病变:高血糖损伤肠神经,导致肠动力减弱(病程10年以上者发病率达50%)。而与肝脏疾病相关的可能便是门脉高压(肝硬化相关),这是因为患者肠道淤血导致黏膜水肿、菌群移位,但临床数据显示肝硬化患者腹胀主要源于腹水而非排气增多(Meta分析显示仅12.3%患者主诉排气增多)。
c.气体异常主要和甲烷、硫化氢、氢气等有关。
2.2 中医学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多巴胺对中医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本文关于中医部分,借助于相关教科书、古籍和deepseek等工具。
2.2.1 "矢气"的概念及辨证体系
在中医理论中,“放屁”被称为“矢气”,是脾胃气机升降的正常表现,反映肠道传导功能及饮食消化状态。矢气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外邪侵袭、脏腑虚弱等。
《黄帝内经》中提到:“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强调肠道传导功能与矢气的关系。《医宗金鉴》中也提到:“矢气者,肠胃之气也,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阐明了矢气与气机通畅的关系。
2.2.2中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疫毒感染等。这些因素导致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湿热内蕴等病理变化,进而影响肝脏的气血运行和功能。中医将肝硬化归为“积聚”、“臌胀”等范畴。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肝气郁结、血瘀内阻、脾虚湿盛、肝肾阴虚等。这些病理变化相互影响,导致肝脏逐渐纤维化、硬化。
3. 肝硬化的现代医学认识
3.1 肝硬化的定义
肝硬化是指在肝细胞广泛坏死的基础上,出现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形成假小叶和结节,从而使肝脏的正常结构和血供受到破坏的一种疾病。它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晚期的共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肝脏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
3.2 肝硬化的症状
肝硬化的症状多种多样,且随着病情的进展而逐渐加重。主要症状包括:
1. 营养不良: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精神不振、皮肤干枯或水肿等症状。
2. 内分泌失调: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欲减退、睾丸萎缩、乳房发育或毛发脱落等症状;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失调、闭经、不孕症等症状。
3. 消化吸收不良: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4. 黄疸:患者的皮肤、巩膜可能呈黄色,尿色加深。
5. 出血和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鼻腔、牙龈、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3.3 肝硬化的病因
肝硬化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是引起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2.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也是引起肝硬化的重要因素。
3. 代谢障碍:如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代谢性疾病。
4. 胆汁淤积:肝外胆管阻塞或肝内胆汁淤积。
5. 药物或毒物:长期服用某些药物或反复接触某些化学毒物。
6. 肝脏血液循环障碍:各种病因引起的肝内长期淤血及缺氧。
7.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
4. 排气增多与肝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可见肝硬化的主要症状中并无排气增多一说,其消化道症状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
4.1 门脉高压与肠道改变
门脉高压与肠道改变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门脉高压会导致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血管活性介质变化、肠道微生态紊乱以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4.1.1 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
门脉高压会导致结直肠血流量增加,肠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动静脉短路,肠道黏膜血循环灌注减少,微循环障碍。这些改变会导致肠黏膜发生充血、水肿与糜烂等,即门脉高压性肠病。
4.1.2 血管活性介质的变化
一氧化氮(NO)、神经肽、前列腺素及一系列炎性介质在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抑制性神经递质一氧化氮,通过介导黏膜血管扩张及肠黏膜微循环障碍,直接参与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病过程。
4.1.3 肠道微生态紊乱
门脉高压会导致肠道微生态发生紊乱,表现为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加。肠道菌群失衡时,肠壁屏障功能被破坏,大量细菌或细菌产物可进入肝脏和体循环,刺激机体的免疫防御及炎症反应,从而加重门脉高压的病情。
4.1.4 肠道屏障功能受损
门脉高压还会导致肠道屏障功能受损,使得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和内毒素易位进入体循环,引发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肝脏的负担和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4.2 肠道改变对门脉高压的影响
肠道的改变也会反过来影响门脉高压的病情。例如,肠道炎症、感染或出血等情况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导致肝功能进一步恶化,从而加重门脉高压的病情。
综上所述,能够导致“放屁”或“排气增多的原因有很多,而肝硬化早期的症状也有很多,甚至没有明显症状。虽然肝硬化患者的胃肠道可能会出现问题,但即使到了肝硬化中晚期,患者腹胀主要源于腹水而非产气增多和排气增多,更不用说肝硬化早期了。
5. 结论
网络上所谓“频繁放屁是肝硬化早期表现”的说法缺乏科学依据,甚至是蛊惑人心之言。无论是现代医学还是传统医学的认识中,能够导致排气增多的原因有很多,而肝硬化的早期表现中并不会出现排气增多。即使出现排气增多,也要考虑其它原因,而非用于界定是肝硬化早期的依据。实际上频繁排气与肝硬化缺乏直接病理关联,公众应理性看待网络健康信息,切勿被一些焦虑制造者和流量制造者所误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肝硬化诊治指南(2022年版)[J].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2.
[2] Drossman DA.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History, Pathophysiology[J]. Gastroenterology, 2016.
[3] 张仲景. 金匮要略[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再次强调,以上闲暇之言,只供自己解惑,并无它意。
来源:重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