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灶」石刻:朱熹的诗意茶事与千年文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3-25 08:42 3

摘要:它独立于五曲溪中,高约三米,上可环坐八九人,四面深水环绕,形如天然石灶。八百多年前,理学宗师朱熹在此煮茶论道,题刻「茶灶」二字,让这块石头成为武夷山茶文化与儒家精神的永恒见证。

九曲溪蜿蜒流转,武夷山的丹崖碧水间藏着一方神秘的巨石——茶灶石

它独立于五曲溪中,高约三米,上可环坐八九人,四面深水环绕,形如天然石灶。八百多年前,理学宗师朱熹在此煮茶论道,题刻「茶灶」二字,让这块石头成为武夷山茶文化与儒家精神的永恒见证。

淳熙十年(1183年),53岁的朱熹隐居于武夷山隐屏峰下,创办武夷精舍,著书讲学。五曲溪畔的这块巨石,因形似灶台、水流环伺,被他命名为「茶灶」,并写下诗句:“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诗中不见汲水烹茶的热闹场景,却以“仙翁遗石”的意象,将茶事与仙道传说相融,赋予茶灶石超脱尘世的神秘感。

衷玲英

朱熹并非独享此乐。他与陆游、辛弃疾并称“武夷三翁”,三人皆嗜茶,常携门生泛舟至茶灶石,汲九曲溪水烹茶,品茗论学。清代著《武夷山志》的董天工《茶灶》诗句“试茗寻仙灶,赋诗夜未央”,描绘的就是朱熹等人登石煮茗、赏景赋诗,至深夜仍流连忘返的情形。

茶灶石上的「茶灶」二字,据传为朱熹亲题,由匠人镌刻。石刻南向,幅面60×150厘米,每字50×40厘米,距水面高120厘米。尽管原刻因岁月侵蚀已模糊不清,今人仍以朱熹墨迹补刻,延续其风骨。

有趣的是,石刻的行草字体常被游客误读为“奈龟”或“奈宠”,反而为这方古石增添了几分趣味。

吴心正

朱熹对茶灶石的偏爱,不仅是文人雅趣的体现,更暗含其哲学思考。他在《九曲棹歌》中写道:“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诗中“万古心”与茶灶石的“仙翁遗事”呼应,透露出朱熹对自然与永恒的敬畏。

他以茶为媒,在山水间探寻“格物致知”的理学真谛。

武夷山自古是儒释道三教交融之地。朱熹的茶灶石,恰是这一文化交融的缩影。北宋范仲淹曾写下“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将茶与仙道相连;而朱熹则以“仙翁遗石灶”的想象,将茶事升华为对天地之理的参悟。

唐代孙樵以“晚甘侯”雅称武夷茶,喻其回甘悠长;明清时期,武夷茶更随“万里茶道”远播海外。朱熹的茶灶石,恰似这条文化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茶与人文交织的璀璨历史。

「茶灶」深受到同代人和后来者的追捧,如杨万里、袁枢、陈梦庚、蔡廷秀、董天工等人都有应和唱咏之作。朱熹好友南宋文学家、诗人杨万里诗赞:“茶灶本笠泽,飞来摘茶国。堕在武夷山,溪心化为石。”将茶灶石比喻为武夷五曲之心。

另一位好友,南宋史学家袁枢诗云:“摘茗蜕仙岩,汲水潜虬穴。旋然石上灶,轻泛瓯中雪。清风已生腋,芳味犹在舌。何时棹孤舟,来此分余啜。”表达了对武夷山水、茗茶的留恋。

朱熹晚年遭“庆元党禁”影响,临终时门人甚至无法公开悼念。然而,陆游寄出悼文:“捐百世起九原之思,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形留。公殁不忘,庶其歆飨!”辛弃疾哭于灵前:“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然犹生。”

这份情谊,就藏在茶灶石上的氤氲茶香里……

今日的茶灶石,仍是武夷山的热门景点。游客可泛舟至五曲溪,触摸石上的斑驳刻痕,或于朱熹园内品一盏岩茶,感受“围炉煮茶”的古韵。


茶灶石不仅是朱熹的煮茶处,更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哲理的追寻,以及友人间“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粹。

真正的风雅,从不在繁华闹市,而在山水之间的那一杯清茶、一方石刻、一片赤心。

来源:中国武夷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