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 月 23 日,无锡马拉松赛道上,一段无意拍摄的视频像扔进舆论池的石子,激起层层水花。画面里,一名男选手将手搭在女选手肩头,瞥见镜头后迅速松手退开。这本是赛场上常见的肢体互动,却被网友的 “火眼金睛” 盯上 —— 有人在社交媒体断言,视频中的男子是远光软件名
3 月 23 日,无锡马拉松赛道上,一段无意拍摄的视频像扔进舆论池的石子,激起层层水花。画面里,一名男选手将手搭在女选手肩头,瞥见镜头后迅速松手退开。这本是赛场上常见的肢体互动,却被网友的 “火眼金睛” 盯上 —— 有人在社交媒体断言,视频中的男子是远光软件名誉董事长陈利浩。消息如病毒扩散,“上市公司高管疑似婚内出轨” 的标签瞬间点燃全网讨论,一场由模糊影像引发的信任危机悄然爆发。
面对舆论漩涡,远光软件在 24 日深夜发布澄清声明,语气强硬:陈利浩那几日一直在广东处理公务,视频中的男子与他毫无关联。公司甚至罕见提及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试图用公章和文字切断谣言传播链。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平息,有人将视频截图与陈利浩的公开照片对比,声称 “相似度极高”,更有人调侃:“上市公司辟谣的速度,比马拉松选手冲刺还快。” 这场真假难辨的罗生门,让远光软件的公关团队连夜忙碌,也让无数围观者迫切想知道:这场闹剧究竟是无心误会,还是有人蓄意炒作?
马拉松本是全民健身的盛宴,却因一段 10 秒视频变了味。视频在网络疯传后,“陈利浩” 的名字迅速登上热搜,网友化身 “网络侦探”,从体态、发型到衣着细节逐一比对,甚至扒出陈利浩过往的行程记录,试图佐证 “出轨” 猜想。远光软件的股吧里炸开了锅,股民担忧谣言影响股价,要求公司 “给个说法”;自媒体则嗅到流量气息,将事件包装成 “国企高管桃色丑闻”,进一步推高舆论热度。
随着舆论升级,远光软件的声誉岌岌可危。作为国家电网控股的上市公司,任何负面新闻都可能动摇投资者信心。更棘手的是,谣言的传播速度远超澄清速度,即便公司发布声明,仍有自媒体断章取义,将 “辟谣” 曲解为 “此地无银三百两”。这场由一张照片引发的信任危机,不仅考验着企业的危机公关能力,更暴露了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失控性 —— 一个未经核实的猜测,足以在短时间内掀起惊涛骇浪。
远光软件显然意识到了事态严重性。24 日深夜,公司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晒出陈利浩在广东的工作行程,明确指出视频中的男子与他无关。声明中罕见的强硬措辞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既表明态度,也试图震慑造谣者。次日,公司工作人员接受采访时进一步强调:“根本就不是他,和他一点都不像,不知道为什么会传成这样。”
这场危机公关战中,远光软件的策略清晰:用事实打破谣言,用法律手段震慑传播者,通过媒体发声稳定公众情绪。但网友的质疑依然存在:“为什么不直接公布监控或更多证据?” 这种不信任折射出网络时代公众对企业信息透明度的更高要求。当真相跑得不够快时,谣言就会抢占高地,这对所有上市公司来说,都是一堂深刻的舆情应对课。
远光软件的紧张并非无因。作为国资委实际控制的企业,其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放大解读。一旦谣言坐实,受损的不仅是陈利浩的个人名誉,更可能影响国企的整体形象。此外,上市公司的股价与声誉息息相关,若谣言持续发酵,投资者难免用脚投票,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风波中,网友的讨论耐人寻味。有人呼吁 “造谣者必须担责”,认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有人质疑企业辟谣力度,认为 “声明太笼统,缺乏实锤”。这种分歧反映了公众对网络言论边界的思考:在人人握有麦克风的时代,如何平衡言论自由与责任担当?而远光软件的遭遇,则为所有企业敲响警钟: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声誉管理早已不是 “出事灭火”,而是需要未雨绸缪的系统性工程。
这场马拉松引发的舆论风波,撕开了网络时代的真实面目。一张模糊照片能掀起惊涛骇浪,一句猜测能让上市公司深夜辟谣,背后是公众对名人隐私的猎奇心理,是自媒体对流量的追逐,更是 “宁可信其有” 的集体心态。
远光软件的声明暂时按下暂停键,但若想真正化解危机,仍需更多真相。人们好奇:视频中的男女究竟是谁?造谣者会否被追责?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又该如何修复?这些问号像马拉松赛道上的补给站,等待后续真相来解渴。而这场闹剧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在人人都能制造热点的时代,保持理性与克制,或许比追逐流量更重要。毕竟,当真相姗姗来迟时,那些被谣言伤害的人或企业,可能早已遍体鳞伤。
来源:相宜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