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血病这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4.39/10万。尽管医疗技术的进步已显著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难治复发患者的生存率仍不足30%。作为苏大附一院副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苏州大学造血干细
日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高层次人才计划发布名单
确定首届100位“国家杰出医师”
200位“国家优秀青年医师”
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徐杨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陈成
入选 “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名单
来看他们的故事
徐杨:守护白血病患者生命线
白血病这一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在我国的发病率高达4.39/10万。尽管医疗技术的进步已显著提高了白血病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难治复发患者的生存率仍不足30%。作为苏大附一院副院长、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血液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和苏州大学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副所长,徐杨深耕血液病诊疗领域,专注于白血病靶向治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并发症的研究,不断探索医学前沿,为患者点亮生命的希望。他说:“治病救人、推动医学的进步与发展,这是每个医生的梦想。”
和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者”
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800余例、年门诊3000余人次、牵头20余个临床研究项目……徐杨说,血液科医生的“日常”是和时间赛跑,尤其要善于从临床中发现问题,结合前沿医学研究,不断创新,探索突破性的治疗方案。他在医院首次开设相关专病门诊、建设样本库和数据库,“这样可以系统管理患者,收集疾病资料,开展临床研究,最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提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他协助吴德沛教授建立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分子免疫机制研究平台,创新了移植后复发早期干预技术,显著改善了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这一“难关”,徐杨带领团队总结众多病例数据,提出了新分子分型,为临床提供更精准的诊断依据。同时,他通过产学研合作,探索这类白血病的免疫治疗新靶点,显著提高了这一高危白血病的总体生存率。
引领国际前沿的“科研攀登者”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难治复发白血病治疗的“终极武器”,但其高复发率及严重并发症始终是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其中,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移植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导致移植失败和患者死亡,对于难治患者,缺乏精准预测手段和有效干预策略。
面对这一难题,徐杨带领团队分析临床患者样本,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相关细胞因子具有预测这一疾病的意义,进一步改良传统细胞因子预测这一疾病的模型。他还发现了菌群代谢在GVHD中的作用,并筛选出对应的抑制药物,这一成果登上业内权威杂志《Blood》封面文章,被写入国内外诊疗指南,获广泛推广应用。
接力“老带新”的“杏林传薪者”
“吴德沛教授培养我成为学科骨干,当自己也成为‘接力跑’中的一员时,如何照亮患者生的希望,如何让苏州的血液病诊疗站上更大的世界舞台,我们要加倍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为之呕心沥血。”徐杨说。
他带领本科生探索医工结合,开展血液肿瘤微流芯片项目,荣获“挑战杯”省级竞赛特等奖、国家级竞赛二等奖。在他指导的博后及研究生中,6人入选省部级和市厅级人才,近两年共6人次在国际级大会发言,1人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5人获国自然青年项目资助。
作为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徐杨主导了“血液慕课”继续教育项目,课程累计播放6万余次,为基层医生提供专业培训,并执笔编写了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发展与规划报告。
陈成:为呼吸危重症患者护航
2006年夏天,陈成入职苏大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当时名为呼吸内科),所在医疗组除了负责大约20张普通床位的患者,还负责一个六张床位的独立监护室单元。监护室单元的设施很简单,没有中央监护,氧气靠一个隔间里排列的氧气瓶提供,只有四台呼吸机。
现在,在苏大附一院总院设备先进的呼吸重症监护室,当年的“小医生”陈成也已成为团队骨干。他始终记着导师黄建安教授常说的话:“为了自己,为了患者,为了学科,必须要做好呼吸危重症能力建设”。
从青涩学子,到重症病房的“战士”
“刚离开校园那时候,对监护室、呼吸机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什么时候撤机,怎么设置参数,全听主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琢磨,便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比如关注患者每日出入量,翻身拍背每天要做,夜班的时候也能独立给患者上机了。”陈成至今都记得自己早年接诊过的一位慢阻肺患者,因为多次病情急性加重获救,大年三十一定要子女把同样病情危重、在其他医院住院的爱人转院到苏大附一院呼吸科监护室。“正巧我除夕值班,一直忙到了大年初一。不能辜负患者的信任啊。”
2012年,陈成提前一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所在科室成为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科名改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成立了独立的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病区,陈成也是第一批进入RICU工作的年轻医生之一。他救回的患者也越来越多:重症哮喘的年轻小伙子、红斑狼疮“白肺”的小姑娘,还有众多重症感染的老人。“医务人员有时也是一名战士,在‘没有硝烟’的重症病房,有同样激烈的战斗与默默无声的守护。”陈成说。
加强临床研究,诊疗技术“更上一层楼”
2017年,陈成在导师黄建安教授的指导下,开展呼吸危重症患者经支气管肺活检技术,气管和支气管支架植入可以在10分钟内完成,摸索了一套弥漫性肺疾病合并低氧血症的诊疗经验,探索了肺癌危重症的合理救治模式,优化了重症肺炎综合救治技术流程。
2024年,苏大附一院总院二期全面启用,呼吸重症监护室再度“焕新”,呼吸危重症诊疗技术也“更上一层楼”,各类床旁诊疗更为流畅,ECMO上机可以在1个小时内完成,跨地域转运ECMO也能安全实施,加强临床研究成为新的工作内容。陈成带领团队针对呼吸危重症相关的药物和器械研究发起了多项临床研究,加入了国家“四大慢病”研究团队,一批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获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奖励。“对一名医师而言,提升呼吸危重症临床研究能力,回答临床关切,改善临床实践是最重要的。”陈成说。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