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宋代王执中(约12世纪)《针灸资生经》——脾胃虚弱的灸法处方记载:第七卷“小儿病”中提及灸法治疗小儿“羸瘦不思食”(脾胃虚弱典型症状),推荐穴位如 中脘、脾俞、胃俞,并强调“灸之壮脾胃”。
儿童脾胃虚弱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易积食、腹泻或便秘、面色发黄、体型瘦弱等问题。
根据宋代王执中(约12世纪)《针灸资生经》——脾胃虚弱的灸法处方记载:第七卷“小儿病”中提及灸法治疗小儿“羸瘦不思食”(脾胃虚弱典型症状),推荐穴位如 中脘、脾俞、胃俞,并强调“灸之壮脾胃”。
在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非实热证)的情况下,艾灸可以辅助调理,但必须注意安全操作和穴位选择。以下是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
适用年龄与前提
年龄:建议 3岁以上 儿童,3岁以下婴幼儿皮肤娇嫩,不建议艾灸(可改用小儿推拿)。
体质:仅适用于脾胃虚寒(舌淡苔白、怕冷、喜热饮、大便稀溏),热证(如口臭、便秘、舌红苔黄)禁用。
常用调理脾胃的穴位
中脘穴
位置:肚脐上4寸(约儿童五指并拢的宽度)。
作用:健胃消食,缓解腹胀、呕吐。
神阙穴(肚脐)
位置:肚脐中央。
作用:温阳散寒,改善腹泻、腹痛。
足三里
位置:膝盖外侧凹陷(犊鼻穴)下3寸(约儿童四横指宽度)。
作用: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
脾俞穴(需家长协助)
位置: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
作用:补益脾气,适合长期脾胃虚弱。
艾灸操作方法
选择工具
使用艾灸盒为儿童艾灸确实可以降低操作难度和烫伤风险,但依然需要严格注意温度控制、时间把控和穴位选择。以下是针对儿童脾胃调理的艾灸盒安全使用方法:
为什么艾灸盒相对更安全?
隔离明火:艾灸盒有网状防护层,避免儿童触碰燃烧的艾条。
控温设计:部分艾灸盒可调节通风口,控制温度(但需家长全程监测)。
固定方便:绑带式艾灸盒可固定在穴位处,减少手持不稳的风险。
启春堂艾小康儿童艾灸盒,采用ABS+PC更加耐用且防烫,好清理,外观造型美观,复合年轻人对新型养生工具的审美。结构还原悬灸结构,同时滤烟和防烫设计,烟小味道小,艾灸效果也没有减弱,让多数人都能在家自己艾灸的家用艾灸盒。
操作方式:让孩子平躺或坐稳(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穴位注意不用担心找不准穴位,不离开经络就可以了
点燃艾条,对准穴位上方悬灸,以孩子感觉温热为宜
时刻观察孩子反应、温度是否舒适。
每穴灸 3-5分钟,总时间不超过10分钟,每周2-3次。
注意事项
艾灸时家长全程监护,防止孩子乱动或触碰艾条。
随时观察皮肤反应,若发红、出汗或孩子烦躁,立即停止。
灸后喝温水,1小时内避免吹风、吃生冷食物。
来源:小红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