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薛能(约817—约880),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于会昌年间中进士,仕途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赞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足见其文坛地位。
薛能(约817—约880),字太拙,汾州(今山西汾阳)人,晚唐著名诗人。他于会昌年间中进士,仕途显达,官至工部尚书,时人赞其“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足见其文坛地位。
本文薛能的三首诗作:《桃花》细致描绘花容,融入神话传说与个人感怀,展现花的多重意蕴;《赠解诗歌人》基于知音情谊,从艺术共鸣谈到借典故委婉劝诫友人,体现关怀与智慧;《中秋旅舍》则借清冷秋夜景象,如空庭、鸣虫、落叶,抒发佳节思念亲人的羁旅愁绪。
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
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
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
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
篱落欹临竹,亭台盛间松。
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
有影宜暄煦,无言自冶容。
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
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
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
醉席眠英好,题诗恋景慵。
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
薛能的《桃花》诗,是一幅精心描绘、意蕴丰富的春日画卷。这首诗不仅仅是写桃花的形态,更融入了时节、环境、传说以及诗人的情思,展现了桃花多方面的美。
诗歌开篇就将桃花的来历抬得很高,“香色自天种,千年岂易逢。”这桃花的香气和色彩,仿佛是上天播撒下来的种子,不是凡间俗物。如此美好的事物,纵使千年时光,也难得一遇。这为全诗定下了一个赞美、珍视的基调。
接着,诗人细致描绘桃花盛开的景象。“开齐全未落,繁极欲相重。”花儿开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一片掉落,花朵繁密到了快要重叠在一起的程度。这画面饱满而热烈,是桃花生命力最旺盛的瞬间。“冷湿朝如淡,晴干午更浓。”诗人观察入微,早晨带着露水,天气微凉,桃花颜色显得清淡一些;到了中午,阳光晴好,花儿干燥,颜色就更加鲜艳浓郁。光线和湿度的变化,都被诗人捕捉到了。
桃花的美,离不开它所处的时节与环境。“风光新社燕,时节旧春农。”桃花盛开的时候,正是燕子在社日(春社)前后归来的时节,也是农民开始春耕的传统农时。桃花成为了春天到来的明确信号,与自然节律、人间农事紧密相连。“篱落欹(qī)临竹,亭台盛间松。”画面转向桃花生长的具体地点:有的开在倾斜的篱笆边,旁边有翠竹相伴;有的则盛放在亭台左右,与苍翠的松树相互映衬。竹之清雅,松之苍劲,更衬托出桃花的娇艳与生机。
诗人的目光继续下移,看到了花丛中的小生物。“乱缘堪羡蚁,深入不如蜂。”蚂蚁在花枝上随意地爬行(乱缘),看起来自由自在,令人羡慕;但要论真正深入花心、探得花之精华,那还得是蜜蜂。
这里似乎也暗含着一种观赏或体悟事物的方法:漫无目的的游览固然轻松,但深入探究才能得其真味。桃花静静开放,自带风情。“有影宜暄(xuān)煦(xù),无言自冶容。”在温暖的阳光下,桃花投下美丽的影子;它不需要言语,本身就在装扮自己,展现着妩媚(冶容)的姿态。
随后,诗歌的意境陡然提升,引入了仙境的想象。“洞连非俗世,溪静接仙踪。”桃花让人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桃花源,那是一个与尘世隔绝的理想世界。桃花盛开的小溪,宁静幽深,仿佛能连接到神仙居住的地方。这赋予了桃花超凡脱俗的意味。
“子熟河应变,根盘土已封。”这里的“子熟”当指传说中西王母的仙桃(蟠桃),据说仙桃成熟是天地间的大事,黄河水都要为之改变(河应变,或指黄河千年一清的祥瑞)。桃树的根深深扎在地下,盘根错节,守护着这片土地(土已封,或指此地被视为神圣领域)。
神话传说进一步展开。“西王潜爱惜,东朔盗过从。”西王母对她的仙桃自然是暗中珍爱看护。而传说中汉代的东方朔曾经偷吃过仙桃,获得了长寿。这些典故的运用,为桃花增添了神秘色彩和长生不老的文化寓意。
最后,诗人回到自身的感受。“醉席眠英好,题诗恋景慵(yōng)。”在酒席上喝醉了,能枕着落花睡去,是多么美好的事。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沉醉其间,提笔作诗,甚至有些懒散(慵),只想悠闲地依恋这片风光。诗的结尾收束得颇有意味:“芳菲聊一望,何必在临邛(qióng)。”眼前这片芳香鲜艳的桃花,随便看一看就已经足够美好了,何必一定要去那传说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相遇的临邛(汉代地名,以富庶繁华和浪漫故事著称)去追寻美景呢?这表达了一种珍惜当下、随遇而安的心态,认为眼前的美景已足矣。
这首《桃花》,由实入虚,从细致的自然观察到广阔的文化联想,再回到个人的即时感受。它不仅赞美了桃花本身的美丽,更通过丰富的典故和想象,赋予桃花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引人遐思的意境。诗歌语言精练,对仗工整,展现了唐诗成熟时期的艺术水准。
同有诗情自合亲,不须歌调更含嚬。
朝天御史非韩寿,莫窃香来带累人。
这首《赠解诗歌人》,是写给一位懂得欣赏诗歌和音乐的朋友。题目点明了对象,这位朋友不是普通听众,而是“解”人,是知音。诗歌本身篇幅不长,只有四句,却蕴含着一层微妙的情感和一番语重心长的劝告。
开头一句“同有诗情自合亲”,一下子就拉近了诗人与这位朋友的距离。因为都爱好诗歌,有着相似的感受和情怀(诗情),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感到亲近。这奠定了一种平等、友好的交流基础。这份亲近,不是基于地位或利益,而是基于共同的艺术爱好和审美趣味,显得格外真诚。
第二句“不须歌调更含嚬(pín)”,紧接着第一句而来。意思是说,既然我们是知音,心意相通,那么你在演绎或欣赏诗歌时,不必刻意用悲伤的曲调或者皱着眉头(含嚬)来表达深沉的情感。真正的情感交流,贵在自然流露,不必过度依赖外在的、或许有些矫饰的表达方式。
这里隐约透露出诗人对真挚情感的推崇,也可能是对当时某些表演风气的一种看法。皱眉蹙额,固然可以表现悲戚,但若非发自内心,就流于形式了。诗人相信,这位“解人”朋友是懂他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无需这样的“作态”。
诗歌的后半部分,画风突转,引入了一个著名的典故。“朝天御史非韩寿”,这里的“朝天御史”指的是在朝廷上负责监察弹劾的官员,他们代表着公开、正直和法度。而韩寿是魏晋时期的人物,他与权臣贾充的女儿私通,偷窃了贾府特有的西域奇香(这香气是皇帝赐给贾充的),因身上带有这种独特的香味而被贾充察觉,从而暴露了他们的私情。后来“窃香”就成了男女私通或不正当行为的代名词。
最后一句“莫窃香来带累人”,是全诗的核心,也是最直接的告诫。诗人劝告这位朋友,千万不要去做像韩寿“窃香”那样的事情,以免连累到身边的人。这个“窃香”在这里,可能不仅仅指男女私情,更可能泛指一切不合规矩、需要偷偷摸摸进行的、有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行为。
结合接受者是“解诗歌人”,这种行为或许与艺术圈、名利场有关,比如走不正当的门路获取名声,或者卷入某些敏感的、容易招惹是非的交往中。诗人用这个典故,非常含蓄,但警告的意味也很明显:不要行差踏错,否则后果严重,还会牵连他人。
整首诗,从开头的惺惺相惜,到中间对表达方式的探讨,最后落脚到一个严肃的劝诫。诗人没有直接点明对方具体做了什么或者想做什么,而是借助一个历史故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提醒。这种方式,既保留了朋友间的情面,又起到了警示的作用,体现了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智慧和说话的艺术。这首诗也让我们看到,在文人雅士的交往中,共同的艺术爱好之下,也交织着现实的考量和真诚的关怀。
云卷庭虚月逗空,一方秋草尽鸣虫。
是时兄弟正南北,黄叶满阶来去风。
薛能的《中秋旅舍》是一首非常经典的羁(jī)旅思乡诗。短短四句,却将中秋佳节身在异乡客舍的孤寂与思念描绘得淋漓尽致,画面感十足,情意深长。
诗歌开头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清朗而略带空旷的秋夜图景。“云卷庭虚月逗空”,天空中的云彩收拢散去,露出了干净的夜空,使得客舍的庭院显得格外空阔、寂寥。“虚”字用得好,不仅写出了庭院无人、空荡荡的物理状态,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落。
月亮在中秋时节本应是圆满、明亮的焦点,诗人用了一个“逗”字,赋予月亮一种情态,仿佛它在广阔的夜空中若隐若现,或是在云层边缘徘徊,带着几分不确定,也映衬出诗人独自赏月时百无聊赖、心绪不宁的感受。这月光,本应与家人共赏,此刻却独自面对,更添一层清冷。
第二句将视线从天空拉回地面,并引入了声音。“一方秋草尽鸣虫”,庭院角落里的一片秋草丛中,各种秋虫不知疲倦地鸣叫着。这声音不是热闹,反而衬托出夜的宁静和诗人的孤独。“一方”点明了范围,或许是庭院中仅有的这点生命气息所在。“尽鸣虫”说明虫鸣声之盛,几乎充斥了整个空间。
秋虫的鸣叫在古典诗词里,常常与秋凉、时光流逝、离愁别绪联系在一起,比如《诗经·豳风·七月》就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描写,点明了季节和萧瑟感。在这里,虫鸣声声,仿佛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秋夜的漫长和旅人的孤单。
第三句是全诗情感的核心,直接点明了诗人心中的挂念。“是时兄弟正南北”,就在这样一个本该家人团聚的中秋之夜,“是时”二字强调了当下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兄弟们却天各一方,分隔在遥远的南方和北方。“南北”二字,简洁地概括了空间的距离和分离的状态。
古代交通不便,南北分离往往意味着长久不得相见。中秋佳节,家家户户庆团圆,诗人却只能想到兄弟们散落两地,这份思念和遗憾,在皎洁的月光下显得尤为沉重。这种情景,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或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都是在特定的节日背景下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最后一句再次回到眼前的景物,用萧瑟的秋景来烘托内心的愁绪。“黄叶满阶来去风”,枯黄的落叶铺满了台阶,一阵阵秋风吹过,卷起落叶,又让它们落下。“黄叶”是秋天的标志,象征着凋零和时光的流逝。
“满阶”则暗示着客舍或许有些疏于打理,无人清扫,增添了荒凉感。“来去风”不仅写出了风的动态,也仿佛是诗人起伏不定的思绪,时而想起家乡,时而又被现实的羁旅所困扰。风吹叶落,沙沙作响,这声音与之前的虫鸣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曲秋夜旅人的寂寞之歌。
薛能这首诗,语言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典故,就像一幅白描画。他只是将中秋之夜在客舍所见、所闻、所感,用最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然而,正是这份朴素和真切,使得诗歌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
清冷的月光、空旷的庭院、聒噪的秋虫、散落的黄叶、来去的秋风,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充满愁绪的意境,将旅人佳节思亲的普遍情感表达得含蓄而又深沉,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