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卫员透露:周总理追悼会前不久,汪东兴秘密指示,追悼会延迟!
中央很快就开了会,决定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给周总理办追悼会。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中央警卫局的头儿汪东兴突然下了个秘密指示,说追悼会得推迟。这事儿听起来挺蹊跷,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
中央很快就开了会,决定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给周总理办追悼会。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中央警卫局的头儿汪东兴突然下了个秘密指示,说追悼会得推迟。这事儿听起来挺蹊跷,背后到底藏着啥故事?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用笔名发表的文章,题目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文章的作者胡福明当时是南京大学哲学系老师,中共党员。后来他自称,1977年秋他把这篇文章送去发表,反对“两个凡是”完全是自己主动
罗霄山脉中段的八百里井冈,那满山的青松翠竹和遍野的碧草杜鹃,那茅坪河的潺潺流水和八角楼的黄晕灯光,那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和风中如画的旌旗……一切如烟往事,长久以来都像一首诗,总令毛泽东梦牵魂绕。
1976年9月9日,是韶山人民最悲痛的一天。一轮曾经辉煌地照耀着中华大地的太阳失落了,一颗曾经被群星拥戴着的巨星陨落了,韶山的忠实儿子永远离开了他的桑梓之地。
1980年,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汪东兴辞去了自己的党内职务。此后,他搬出中南海,居住在西单六部口新壁街的一座闹中取静的四合院里,并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这里和王震上将的房子距离很近,距离新华门也只有1300米。
“老周,你带上那两份封存的文稿,速到202来!”1976年9月9日早晨刚过五点,周启才从睡梦中被惊醒,汪东兴的电话只说了两句,字里行间透着紧张。说“文稿”,没别的可能,肯定是出了大事。抓起桌上的文件袋,几步并作两步,他赶到“202”——就是移居唐山大地震后专门
1976年,是全国人民都无比悲痛的一年。这一年,周总理、朱老总与毛主席相继离开了我们。
1976年10月2日,国庆节庆祝活动还未结束,华国锋就与叶剑英等人秘密商讨起了粉碎“四人帮”的计划。
1975年冬天,北京城飘着鹅毛大雪,中南海一间办公室里烟雾缭绕。邓小平掐灭手中香烟,望着窗外光秃秃的梧桐树叹了口气。
1971年8月中旬至9月12日,毛主席巡视南方,巡视到哪就谈话到哪,谈话对象是地方负责人。无论对象是谁,在哪里谈话,毛主席都是围绕去年庐山会议上的斗争进行的,点名批评了某些人,还明确提到有“两个司令部”的存在。
1980年2月29日,十一届五中全会全体公报通过决定,“批准汪东兴、纪登奎、吴德、陈锡联四位同志的辞职请求,免除或提请免除四位同志所担负的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
1947年,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途中,原本在周恩来身边担任卫士的李银桥,接到命令被调至毛主席身旁。自此,李银桥在毛主席身边兢兢业业地工作了15年,从转战陕北的艰苦行程,到进驻西柏坡的关键阶段,再到波澜壮阔的三大战役,直至意义非凡的开国大典,他始终坚守岗位。
毛主席这里没有客人,也没有自己家的亲人,只有身边几个工作人员陪伴着他,度过他生命的最后一个春节。他在这天,依然像往常一样在病榻上侧卧着吃了几口他历来喜欢吃的武昌鱼和一点米饭。饭后,我们把他搀扶下床,送到客厅。他坐下后头靠在沙发上休息,静静地坐在那里。
1965年,毛泽东72岁。
从1947年到1962年,整整十五年,李银桥始终贴身守护毛主席。
辞掉职务后,汪东兴很少在公开场合中露面,他在用大量的时间去做历史文献相关工作的审阅,然而在2011年时,汪东兴却罕见地接受了媒体的采访。
汪东兴是江西出身的普通士兵,用细致入微的工作赢得了主席的高度信任。然而1970年的一次会议中,他因一句失误发言,触怒毛泽东,差点“翻船”。
在这巨大的悲痛之下,中央领导层并未立刻投入到哀悼中,如何安排毛主席的后事,尤其是如何处理毛泽东的遗体,成为全国乃至中央党内最紧急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