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道|脊髓性肌萎缩Ⅱ型患儿无肌松插管全身麻醉管理一例
患儿,女,10岁,130 cm,26 kg。因 “发现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3年”入院。患儿于6月龄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未进行特殊治疗,仅规律随访。3年前被发现患有脊柱侧弯,约10°,自此开始注射诺西
患儿,女,10岁,130 cm,26 kg。因 “发现神经肌肉型脊柱侧弯3年”入院。患儿于6月龄时被确诊为脊髓性肌萎缩(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未进行特殊治疗,仅规律随访。3年前被发现患有脊柱侧弯,约10°,自此开始注射诺西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脑机接口 (BCI),利用来自言语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实现计算机光标控制和点击。一位患有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 的患者使用该接口进行日常生活,包括独立控制个人台式电脑和文本输入。
发表文章“Association between sleep and ALS-FTS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ased on 396,918 UK biobank participants”。
3月25日,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新开铺街道木莲社区的邻里驿站人声鼎沸,龚莹坐在轮椅上为孩子们阅读着新绘本。这个曾被医生断言“活不过18岁”的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被孩子们亲切地唤作“神奇的龚老师”。
2018年—2023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药物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1.06亿元增长至2.77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21.23%。头豹研究院预计2024年—2028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药物治疗行业市场规模由8.11亿元增长至46.21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54.50
演员埃里克·迪恩透露他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目前情况比较良好,“我很幸运还能继续工作,并且期待着下周回到《亢奋》的片场,我恳请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给予我和我的家人隐私空间。”
2025年2月,美国田纳西州圣犹达儿童研究医院神经治疗中心主任Richard S. Finkel开展的一项研究,探讨了通过口服小分子药物对胎儿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产前治疗,该研究结果于近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运动神经元病:由神经元本身的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可能涉及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及皮质锥体细胞,范围较广。
作为首个针对中国SMA患者人群的疾病注册登记研究,中国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儿童及成人登记研究,已分别于2021年和2022年启动并完成入组,并于2023年至2024年期间,陆续发布中期分析结果,证实了诺西那生在中国儿童及成人SMA患者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安
2025年2月28日是第十八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不止罕见(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旨在进一步提高大众对罕见病的关注和认知,推进罕见病科普宣教,促进罕见遗传病的筛查、诊断及预防,提高生存质量。
3月9日,“43岁三孩妈拍摄999组遗照抗癌”词条登上社会平台热搜,王小贝的故事通过视频的传播,感染着越来越多的网友。确诊乳腺癌后,爱美的王小贝剃光了头发,却在镜头前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从举起相机为自己拍摄“999张遗照”,再到发起“999组重生照”为病友圆梦
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影响儿童和成人的运动神经元,导致肌肉无力和进行性肌肉萎缩。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的定义是通过采取措施来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提供最佳的医疗护
行业知名媒体《E药经理人》针对CMT(腓骨肌萎缩症)这一罕见病的患者现状、研发进展、治疗困境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就此次合作细节对ReviR进行了采访报道。
2024年,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相关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试验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中国专家也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研究成果。本文重点撷取2024年SMA领域重要研究进行回顾总结,以飨读者。
在与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顽强抗争近 40 年后,赵艳雄的新书《我和病魔是朋友》重磅登陆抖音商城,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迅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本承载着他非凡人生经历的著作,究竟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他又是如何在病痛的漫长折磨下,一次次突破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疾病是一类以迟发性神经退变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病[1]。脊髓延髓肌萎缩,又称肯尼迪病,是首个被发现的多聚谷氨酰胺疾病,其致病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雄激素受体,编码响应雄激素的转录因子[2]。正常雄激素受体基因
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和动物的脑脊液中,反义导向分子A 的一种变体(包含 NEO1 结合域)的水平升高。这一发现在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中尤为明显,表明反义导向分子A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抗反义导向分子A 抗体不仅可以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模型小鼠的临床评
大约20%的遗传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病例源于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1) 基因突变。大量研究表明,这些突变(超过 180 种变体)通过某种形式的毒性诱导运动神经元退化。然而,驱动这种选择性毒性的确切机制仍未解决。最近研究证明了通过病毒载体在SOD1小鼠肌萎缩侧索硬
近日,一位妈妈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儿子患罕见病SMA后康复治疗的系列视频,视频中称孩子1个月时确诊了SMA,经过几次治疗后,终于在1岁7个月时学会了爬,现在正在跌跌撞撞地学习走路。
肌萎缩侧索硬化是一种致死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以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为主要特征,具有快速进展、预后差、个体差异大等特征。因此,及时识别和早期干预是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预后的重要手段。对于经典肌萎缩侧索硬化,目前主要依靠病史、查体和肌电图来明确诊断。对于非典型肌萎缩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