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必恶人必善?深度剖析《无忧渡》对蒲松龄的三大“背叛”
数据确实不赖,持续霸榜热度冠军,连孙俪的《蛮好的人生》也被压了一头。
数据确实不赖,持续霸榜热度冠军,连孙俪的《蛮好的人生》也被压了一头。
《无忧渡》火得一塌糊涂,热度一路狂飙至9500,妥妥的爆款。可就在大家追剧追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蒲松龄的后人 “坐不住” 了,出来 “喊话” 要求署名,说《无忧渡》各种借鉴《聊斋志异》,却没给蒲松龄老先生一个 “名分”。
这部由任嘉伦、宋祖儿领衔主演的古装剧当初很是被业界看好,但由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一直抬不上来。
蒲松龄(1640一1715) 淄川区蒲家庄人,清代著名文学家。剧中人物分为少年(十一岁),青壮年(30至50岁左右),老年(70余岁),均着清代服饰。
《贾奉雉》是《聊斋志异》中很别致的一篇小说。它没有蒲松龄笔下常见的花妖鬼狐,也没有什么惊悚、悬疑情节,却是我眼中最具“蒲松龄气质”的作品。因为《贾奉雉》的故事,其实就是蒲松龄在精神世界里度过的一生,他渴望得到的、奋力鞭挞的、挣脱不开的世俗元素,在这篇小说里都有
这组诗的题目叫《青州杂咏》,一共五首诗,都到了第四首了还没进青州城,这“咏”是够“杂”的了,可这“青州”却有点名不符实啊。真是这样吗?不是的,因为临淄清朝时属于山东省布政司青州府,所以蒲松龄一路上写的都是青州府地面上的景观,并没有离题。
近日,一部名为《崂山蒲松龄花仙奇遇记》的微短剧正式在青岛开拍。该剧巧妙地将崂山区太清宫的千年古树与蒲松龄笔下的《聊斋》文化相结合,依托“花神”古树传说,为观众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奇幻对话。
明朝嘉靖年间长篇小说《金瓶梅》的问世,在中国小说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结束了长篇小说以“史传”题材为中心的局面,开创了“人情小说"之先河;它对清朝两位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曹雪芹的影响尤为深刻。
2015年的秋天,在武汉黄陂木兰草原,我见到了文狐网的创始人兼总编方敏,她组织了一个文学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写作者在此聚首,评选文狐网优秀文学作品。颁奖后的星空下,一群文友读着自己的诗行,一同走进了这远方的诗境。这一切的营造者正是穿行期间忙前忙后的方敏。方
清明节到了,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个节日如此特别?它不仅是一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一扇通向中华文明千年文化的窗口。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如何以虔诚的心意去祭奠先人,传承孝道精神,成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明智的孔夫子的《论语》劝我们要敬鬼神,但紧接着又说最好是敬而远之。道教与佛教的神话已使这千年古训有所减弱。没有哪一个国家比中国更讲迷信。它所产生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巨著——如《红楼梦》,我们讲谈到它——都有大量的怪诞成分,而正因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人们并不认为那怪
《聊斋志异》“初亦藏于家,无力梓行(印刷发行)”,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出版时,蒲松龄已去世五十年。它以手抄本、评书、子弟书(八旗子弟创造的一种说唱艺术)、戏剧等形式流传。据不完全统计,清末时,已有50多种“聊斋评书”,18部“聊斋子弟书”,37出“聊斋京
前两集期内容回顾:我收藏的这本《聊斋志异》篇什抄本,可能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抄本,虽然仅收录有二十余篇作品,但如果能证明此过录的是蒲松龄的草稿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蒲松龄的创作历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唐代诗人李贺因避开父讳而不得考进士,自己没有就此放弃,索性洒脱给自己起了个化名“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