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总通知胡宗南两名中将埋尸点,其拒领后遭数百寡妇“包围”
1948年2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签发“进字第1号战役命令”,宣布西北战场战略转变,从防御转为进攻。
1948年2月20日,西北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联名签发“进字第1号战役命令”,宣布西北战场战略转变,从防御转为进攻。
这张照拍摄于1947年,此时胡宗南已经五十多岁了,不过照片上的他并不显老态,一旁娇媚的新娘只有三十出头,一身桃红色的碎花旗袍,更显得风姿绰约,美丽动人。
1948年初,在宜川战役落幕之后,西北野战军进行围点打援,在瓦子街地区歼灭了国民党以刘戡整编29军和严明整编90师为首的增援部队,将湖中南在西北地区的主力基本打废了,胡宗南不得不把裴会昌调到西北来。
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对于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地区的集 中,如芒在背。他对张学良、杨虎城与共产党的秘密联系早有所闻,一直非 常不安。1936年10月8日,他解决完两广事件腾出手后,便赶紧召开了 “剿共”紧急会议,部署“通渭会战”计划。(两广事件,1936
话至此处,蒋介石的喉结微微颤动,却在下一秒骤然变调:“可他中毒太深了!处处与我作对!”这番矛盾的表白,让现场翻译都迟疑了片刻。更令人玩味的是,蒋介石随即挺直腰板,带着近乎炫耀的口吻补充:“这个人你们应当知道,不久前,他还在朝鲜和你们交手。”
叶剑英是缔造了新中国的开国元帅,在中国可以说家喻户晓,但是那时的华国锋才刚刚走入人们的视线,令人捉摸不透。
1948年深秋的西安王曲镇,中央军校第七分校的银杏叶在暮色中簌簌飘落。胡宗南踩着满地金黄的碎叶巡视校舍,军靴碾过砖缝里嵌着的半枚铜元——这是三年前开学典礼时,他亲手埋下的"奠基钱"。图书馆窗内忽明忽暗的煤油灯影里,北平来的插班生李明义正用俄文版《联共党史》压着
李茂堂在15岁的时候,就去了西安的一个电报所。李茂堂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在学校里也是数一数二的好学生,一毕业就被送到了电报局。
民国二十八年的南京城,孔府西花园的玉兰盛开得正灿烂。宋美龄轻抚着青花茶盏上的缠枝纹,目光扫过面前低眉垂首的胡宗南。"琴斋啊,"她将茶盏往紫檀案几上一搁,"令伟虽有些少年意气,到底是孔宋两家的掌上明珠。"
1948年,胡宗南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时,我任国民党陕西省党部委员兼组训组长。当时,由于我和胡宗南的阶级利益相同,所以我极其反动,既为胡所信任,我亦为胡大卖气力,甘为他所利用。我不仅为胡入幕之宾,在参与出谋定计方面,无形中成为胡的“智囊团”分子之一。
1938年秋,武汉会战期间,胡宗南率部扼守信阳一线,伤亡过万后,胡宗南率部西撤,自“信阳一退”以来,胡宗南开始经营大西北,几年时间,胡宗南从掌管几万人马的军长跃居掌管几十万人马的战区司令长官。
毛泽东同谢伟思谈话,提出解决中国战后问题的意见。他指出:中国战后最急需的是发展经济。中国必须建立起轻工业以供应市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像中国这样大而又落后的国家,在未来的长时间里,必然是农业占优势。农民问题是中国未来的基本问题。除非在解决农业问题的基础上,中
61年前,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一部配合下,对盘踞在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等省的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迂回、大包围、大追歼的进攻战役,取得了解放西南数省广大地区,歼敌90余万人的伟大胜利。
童小鹏领我上汽车,已不是来时坐的车,驶到明孝陵荒僻处的时候,我立即下车,然后,车子飞快开走。接着,我又步行了很长一段路,找到公共汽车站。
1947年3月的陕北高原寒风刺骨,蒋介石的南京总统府里却热得发烫。这位“剿共总司令”捏着一份密报,嘴角浮起冷笑——他的得意门生胡宗南带着25万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已经逼近延安。延安城里只有解放军两万杂牌军,连像样的火炮都没几门。老蒋的算盘打得啪啪响:三天拿下延
正象朱德预料的那样,国民党军队由于对解放区全面进攻的受挫,到一九四七年初不得不转为重点进攻,将进攻矛头集中指向山东和陕北。蒋介石在南京召见胡宗南,部署进犯陕北,企图以攻占延安,打击中共中央首脑机关并消灭西北解放军来鼓舞沮丧的士气。三月,胡宗南等部以二十五万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