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六入伏,俗话“早入伏凉,晚入伏热”,2025年入伏是早晚
2025年的三伏天即将拉开帷幕,关于入伏早晚与气温变化的民间智慧再次引发热议。根据中国传统历法计算,2025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7月15日,这意味着6月26日仅是夏至后,远未达到"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标准。因此2025年实际入伏时间为7月15日,属于典型的"晚入
2025年的三伏天即将拉开帷幕,关于入伏早晚与气温变化的民间智慧再次引发热议。根据中国传统历法计算,2025年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7月15日,这意味着6月26日仅是夏至后,远未达到"夏至三庚数头伏"的标准。因此2025年实际入伏时间为7月15日,属于典型的"晚入
今年夏天要凉快?老话"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暗藏玄机!气象专家解读惊人发现,第3点太准了!
今天早晨我们出奇的凉快,因为昨天晚上盖薄被子被冻醒了。早晨起来就看到地面是湿的,虽说没有下雨,是阴天,天边还有成片的乌云在风的作用下移动很快。很显然,这是要下雨的天气。因为感觉到凉了,我穿短袖有点冻,赶紧把去找个外套穿上了。再看看今天的气温,最低气温只有17℃
今日是2025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根据天文测算,今年立夏的具体时间为5月5日14时42分,属于"晚立夏"。民间素有"早立夏冷,晚立夏热"的说法,这意味着今年夏季可能会比较炎热。那么,这句农谚是否有科学依据?今年的三伏天又将何时到来?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向前。”古人判断节气在哪一天,只用八个字,就是“昼参日影,夜考极星”。简单来说,就是白天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角度和正午影子的长度,晚上观察星象的变化。
“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这句老话在民间流传甚广。眼瞅着 2025 年就撞上了闰六月,这罕见的历法现象,一下把这句老话从记忆深处拽了出来,让大伙忍不住琢磨:今年三伏天,难道要大变样?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就已经来到了,农历的三月十四,这天也被称之为“聚财日”,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为啥要把这样的日子称之为聚财日。其实则更多的是源自干支历的一个说法,因为在干支历当中,这天是庚辰月庚戌日。天干地支中,“庚”位列第七天干,属阳金。每十天循环一次(
最近两天全国天气晴好,气温也随之升高。大家是不是已经有了初夏热的感觉了。的确是的,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气温飙升,现在明明是季春,但是气温飚到30℃以上,已经换季到夏季了。夏季的炎热是大家心有余悸的,因为高温酷暑的确是给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
小时候我奶奶特别爱念一句话:“清明热不热,伏天就跟着走。”当时我没太当回事,只觉得她是老一辈的“天气播报员”,凭经验说事儿。可年纪越大,越发现,她说的那种“经验”,不是随口说说的——它背后藏着一整套复杂的天象、节气和农时的连锁反应。只是我们小时候,没看懂罢了。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是3月21日,对应农历二月廿二,如今我们正处于春分节气的第一候“玄鸟至”,这里的“玄鸟”指的是燕子,说的是到了这个时候燕子开始飞往北方,这说明气温变暖和了。
这种民间习俗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早在唐朝以前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源于我国古人对自然和农耕的崇拜。人们认为到了农历二月十五前后,气温回升较快,雨水渐多,自然界百花萌发,需祭拜花神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