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眼睛越来越模糊?你以为是老了,提醒:或是4种疾病的前兆
年纪大了,眼睛模糊点儿,谁还没这毛病?可真相也许没那么简单——“视力下降”的背后,可能暗藏着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不重视,它甚至会带来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
年纪大了,眼睛模糊点儿,谁还没这毛病?可真相也许没那么简单——“视力下降”的背后,可能暗藏着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如果不重视,它甚至会带来无法逆转的严重后果。
你知道吗?在我国,每17秒就有1人被确诊为糖尿病,而更可怕的是,超过65%的糖尿病患者直到并发症出现才意识到自己患病。作为一名长期在内分泌科室工作的医生,我亲眼目睹了太多患者因延误治疗而导致的悲剧。
当地时间4月16日,OpenAI发布了o3和o4-mini模型。这两款推理模型能自主并结合使用ChatGPT内的所有工具,包括搜索网络、使用Python分析上传的文件和其他数据、深入推理视觉输入和生成图像等,而且可以推理出何时以及如何使用工具,通常能在不到一分
近日,湘潭爱尔仁和医院接诊了一对特殊的母子患者。患有二十余年糖尿病的杨阿姨近期发现视力持续下降,其儿子赵先生也自觉视力减退,二人一同来院检查后均被诊断为“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经过眼底病科刘凯主任团队的精心治疗,目前母子二人视力状况明显改善。
脉络膜是人眼重要的高度血管化组织。它连接到睫状体的平坦部分,并围绕视神经盘终止。脉络膜血管损伤,例如血管疾病,缺血,血液灌注异常等可引起脉络膜厚度(CT)变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屏幕使用时间的增长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人们对视力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蓝美股份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天然提取物——蓝莓花色苷来促进眼部健康。分享一项由Dalhousie大学进行的研究揭示了富含蓝莓的饮食可能对预防视网膜损伤具有潜在的积极作用。
羟氯喹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常用药物,视网膜病变是羟氯喹的主要不良反应。在Arthritis &Rheumatology上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使用羟氯喹的时间越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越高,但是通过监测药物的血药浓度可以预测这种
尿病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控制餐后血糖(即餐后2小时血糖),因为长期餐后高血糖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风险。那么,糖尿病人餐后血糖多少算达标?哪些习惯会导致血糖飙升?又该如何保持血糖稳定?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范围内,至少有22亿人存在近视力或远视力受损害或失明。眼部疾病不但会让人看不清、甚至看不见多彩的世界,也使其他慢性疾病的治疗复杂化,导致全身和精神健康状况更差,生活质量降低,死亡风险升高。
何沛原, 刘玉萍, 杨玉梅, 等.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及进展相关性的荟萃分析[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 2025, 19(3): 213-219. DOI: 10.3760/cma.j.cn115624-20240516-004
撰文丨刘可审核专家丨陈莉明教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工作年龄人群首位的致盲眼病。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DR所导致的盲和低视力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视网膜病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大约每3名糖尿病患者中
急性区域性隐匿性外层视网膜病变(AZOOR)是一种罕见的视网膜疾病,其特点为外层视网膜突然发生区域性功能障碍,常伴随视野缺损和视觉功能下降。由于AZOOR的临床表现多样且易与其他视网膜疾病混淆,因此准确诊断和治疗成为一大挑战。第17届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大会(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近年来,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激动剂作为一类新型降糖药物,在糖尿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对DR的具体影响尚不完全清楚。在第128届美国眼科学会年会(AAO 20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是一种遗传性血管性的可致盲眼病,其临床表现和致病基因具有显著的多样性。但目前仍有40%左右患者致病基因不明,且既往国内的队列研究多集中在北京、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