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俊 |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书法史新解
丛文俊,斋号丰草堂。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丛文俊,斋号丰草堂。1949年1月22日生于吉林市。198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汉语文字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所考古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获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龙门石窟作为中国佛教艺术集大成者,其造像记不仅是宗教活动的物质遗存,更是一部镌刻于石壁上的书法艺术史。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始凿,至宋代仍有续作,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块,其中北魏至唐代的造像记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独特的
在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的暮春时节,会稽山阴的兰亭热闹非凡。一群文人雅士曲水流觞,饮酒作诗,王羲之乘兴挥毫,写下了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的《兰亭集序》。这一不经意的举动,不仅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更让王羲之的名字如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华
以赵孟頫为首的元代书坛,由于推崇古法,期望在全面回归的书法道路上,追寻前朝失去的传统,于是各种旨在恢复古法的书法教科书相继问世,分析这些教科书的类别,大约有两种:
这里所谓的“吴门”,是苏南大都会苏州的别称,也称“吴郡”“三吴”“吴中”“姑苏”等。在历史上,“吴”地这个地域概念很宽泛,通常指东南一带的江南地区,到了明代,三吴的概念已远远缩小范围,大体已成为苏州府管辖的代称。元、明时的苏州府,与松江府、嘉定府三府相邻,又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