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世俗的泥泞,何来诗意的飞翔?李太白在烟火间的“学术变现”
开元八年(720年),李白以“行乞游学”之名初离蜀地,这实则是用诗文兑换食宿的“知识付费”。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矜“五岁诵六甲”,却对蹭住寺院、献诗乡绅讨赏的经历讳莫如深——一首七绝抵三日斋饭,一篇长赋换五两盘缠。
开元八年(720年),李白以“行乞游学”之名初离蜀地,这实则是用诗文兑换食宿的“知识付费”。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矜“五岁诵六甲”,却对蹭住寺院、献诗乡绅讨赏的经历讳莫如深——一首七绝抵三日斋饭,一篇长赋换五两盘缠。
春天,万花竞放,媚态千般。望着桃花岩这无边春色,李白却百无聊赖,作《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李白就一声长叹,《惜余春赋》就有了开篇。这一声叹息,足以穿透时空,抵达渺远。
春天,李白仍逗留太原。这里距边塞不远,李白想去看看边地风情,更想体验一把边塞生活,就兴致勃勃地北游代州(今山西北部忻州代县)。李白一登上早已听闻的险隘雁门关,眼前马蹄声声、旌旗猎猎,顿觉雄风浩荡、寒意犹厉,李白仍旧激情飞纵,游兴特浓。
孟浩然就隐居在鹿门山。李白仰慕已久,去安州途中,特意取道此地,只为有幸一睹孟诗人的风采。年龄上,孟浩然长李白十二岁。诗名上,比肩王维,都站在了大唐诗峰的最高处。
李白迫不及待地想融入这个世界、这个时代,迅速攀上盛世的制高点,好为这个前所未有的美好时代奋其智能、甘为辅弼、建功当世。他想将自身所在的这个几代人蛰伏、数千里迁徙的家族重新带入大众的视野,让所有家族成员都能在盛世的阳光下自由呼吸、自在行走,直至重光门楣,再度显赫
诗词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一句诗,半卷词,藏着千年前的月光、烽火、爱恨与哲思。我们从浩瀚诗海中精选21首经典之作,带你穿透文字,看见诗人的血泪、王朝的兴衰与人性的永恒。(建议收藏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