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是转氨酶“杀手”?医生提示:转氨酶升高,这6物可常吃
转氨酶是人体肝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升高意味着肝细胞受损。很多人误以为一旦转氨酶升高就需要药物干预,其实饮食调整往往是最直接、最温和的方式。
转氨酶是人体肝脏健康的重要指标,升高意味着肝细胞受损。很多人误以为一旦转氨酶升高就需要药物干预,其实饮食调整往往是最直接、最温和的方式。
你是否曾被医生告知"转氨酶高"或"有脂肪肝"?这些诊断结果常让人心头一紧。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默默承担着代谢、解毒等重要功能,而当它发出警报时,我们不能置之不理。
患者为58岁女性,在腹痛2天后转诊至我院。疼痛为钝痛,位置模糊,主要位于上腹部,无辐射,不受进食或体位改变的影响。近期无发热、呕吐、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体重减轻。患者无胆囊结石病史。患者未酗酒,且未服用任何草药。患者自诉40多岁后鼻出血反复发作。同样,其父亲和
一个2020年体检中发现转氨酶高达214的普通男子,没有依赖激素、没有使用保肝“神药”,仅靠调整生活方式与科学调养,8个月后复查,转氨酶恢复至42,成功回归正常范围。他到底做对了什么?转氨酶升高意味着什么?是否就是肝炎?要不要立刻吃药?
在当今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早已成为“头号杀手”。据《柳叶刀》全球负担报告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已经成为中老年人死亡和致残的首要原因。而高血脂,尤其是高胆固醇血症,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之一。
患者为47岁女性,在体检后发现转氨酶升高。既往病史包括5年前因氨苄西林/舒巴坦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DILI);多次过敏和对流感疫苗的系统性过敏反应;近期服用尼美舒利治疗背痛。其体重指数(BMI)为29,此外,患者承认在社交场合饮酒。
考公路上的每一道关卡都像一场硬仗,笔试刷掉九成考生,面试再筛掉一半,好不容易过了这两关,却可能在体检环节栽跟头。可能有人觉得,体检不过是走个流程,年轻人能有啥大问题?但现实数据很扎心 ——2024 年某省省考体检淘汰率达 5%,全国范围近五年也保持在 7.8%
肝脏——这座不眠不休的城堡,每日处理着人体内的各种代谢废物和毒素。想象一下,如果把肝脏比作一座繁忙的城市,那么肝细胞就是城市中的工人,日夜不停地工作着。
很多人都把脂肪肝和转氨酶高的问题归结为饮食油腻、喝酒太多或者缺乏运动。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其实只是问题的冰山一角。很多人已经严格控制饮食、滴酒不沾、规律运动,可转氨酶还是居高不下,脂肪肝依然如影随形。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可能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微量营养素里
一名71岁男性(新辅助化疗和小肠腺癌Whipple切除术后)在术后随访检查中发现肝酶升高。患者否认既往肝脏疾病史。肝脏检查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至9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至244 U/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至1444 U
杨大夫,单位近期体检查出转氨酶升高,我很紧张,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各位同学,首先恭喜你们通过了公考笔试、面试,未来的两个月,再顺利通过体检和政审环节便可以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公仆了!
“保温杯里泡枸杞,喝的不是养生是绝命汤!”这句看似耸人听闻的话,正在颠覆8亿中国人的养生观。很多人都认为枸杞是“护肝神药”,但残酷的真相可能是,每天喝的那杯枸杞红水,正在悄无声息地把肝细胞变成癌细胞的培养皿。
今天是医院的无偿献血日,小刘早早报了名,兴致勃勃地去献血,一番快速检测后却被告知转氨酶偏高,暂时不能献血。这让他一头雾水:为什么转氨酶高不能献血?
临床上常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很多,但多数药物只是用来缓解症状,真正能够预防或治疗心梗、脑梗并延长寿命的药物并不多,他汀就属于这些为数不多的药物之一。所以,在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他汀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转氨酶在体检报告里经常能见到的这个名词,或许不是每个人都熟悉,但它是能反映肝脏健康的重要指标。
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引起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生理性原因和病理性原因,转氨酶升高也并不一定代表肝功能受损。
一名71岁男性(状态:新辅助化疗和小肠腺癌Whipple切除术后)在术后随访检查中发现肝酶升高。患者否认既往肝脏疾病史。肝脏检查显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至92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至244 U/L,碱性磷酸酶(ALP)升高至144
赵润根,井贺楠,张越亚.AST/PLT比值指数与乙肝肝硬化抗病毒医治患者肝癌发生的关系[J].实用癌症杂志,2024,39(10):1646-1649.[2]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J].肿瘤综合医治电子杂志,2024,10(03):17-68.[
资料来源[1]于盈盈,孙婷婷,杨润萌,等.基于Th17/Treg轴探讨健脾养肝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分子机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4,40(12):1330-1334.DOI:10.13463/j.cnki.cczyy.2024.1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