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塬掘“金”:黄土高原小杂粮逆袭密码
从起初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现在的5000亩;从起初单一的良谷,到现在的扁豆、糜子、莜麦、荞麦、苦荞等多种绿色有机小杂粮;从土特产、土牌子到认定绿色产品8个、国家地标产品6个;从最初的熟人推广到建立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经过近几年不懈努力
从起初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到现在的5000亩;从起初单一的良谷,到现在的扁豆、糜子、莜麦、荞麦、苦荞等多种绿色有机小杂粮;从土特产、土牌子到认定绿色产品8个、国家地标产品6个;从最初的熟人推广到建立遍及全国的销售网络,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经过近几年不懈努力
三军会师地,旱塬展新颜。作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圣地和西北教育名县,会宁如何在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破题?如何在生态脆弱区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农业优先、文旅赋能”——这片红色热土正以“会师精神”为引领,在教育兴县、旱作农业、招商引资三大主战场发起攻坚
春日的宁夏同心县,日光和煦。在下马关镇五里墩村设施农业基地103号大棚里,紫色小花下挂满了金灿灿的人参果。50岁的马其才手脚麻利,半蹲行走,不一会儿就摘满了两大桶人参果。“一冬辛劳后,品尝到了收获的甜蜜。”这个曾经“风吹石头跑,春夏无绿草”的旱塬,如今正用“黄
4月21日,一场甘霖如约而至,滋润了渭北旱塬的淳化大地。随着农机引擎的轰鸣声划破田野的寂静,淳化县2025年春播生产的大幕正式拉开。在润镇西沟村的百亩核心攻关田里,淳化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正忙碌地指导农机手开展“五统一”标准化播种,一场以“粮油单产提升”和“地膜
在陇中旱塬的沟壑间61岁的刘彦明俯身查看燕麦长势的身影已成为当地农民最熟悉的画面这位从会宁县头寨子镇走出的农业科学家用38年时光将“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变为高产粮仓用一粒粒良种为黄土高原播下希望1986年进入定西市农科院后他专注破解旱作农业难题尤其瞄准燕麦 荞
同心县下马关镇设施温棚基地177号大棚,由下马关镇三山井村脱贫户李海涛承种。眼下,他种的螺丝椒卖到了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每公斤高了2元。收购商罗伟,是宁夏最大的螺丝椒采购商,也是下马关镇设施农业基地的最大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