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VS夏朝:谁才是华夏文明的“老大哥”?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被誉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自 1929 年首次被发现以来,陆续出土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黄金权杖等大量造型奇异、工艺精湛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技艺,更揭示了一个神秘而辉煌的古代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被誉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自 1929 年首次被发现以来,陆续出土了青铜大立人像、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黄金权杖等大量造型奇异、工艺精湛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现了古蜀先民高超的技艺,更揭示了一个神秘而辉煌的古代
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旧唐书》也说:夫易服色者,谓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通典》说得更详细:夏后氏尚黑。(以建寅为正。此时物生色黑。礼三正记云:
很久很久以前,夏朝的开国君主大禹,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智慧,成功治理了肆虐的洪水,建立了这个新的国家。大禹的儿子启,从小就在父亲的影响下,目睹了治理洪水的艰辛与伟大。大禹为了国家的未来,付出了无数的心血,但当他把王位传给启时,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25年3月,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曝光,夏朝17代帝王世系首次完整呈现,但其中关于大禹的记载却让考古界炸开了锅——“禹竟是外星人?夏朝或为星际文明遗留的‘实验场’?”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了传统历史认知,更将《史记》《竹书纪年》中“大禹治水”的传说推向了科幻与现实的
亲爱的朋友们,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就是开封。今天,咱们就一同穿越时空的隧道,去探寻这座千年古都那辉煌的过往,看看它究竟是哪些朝代的都城,又有着怎样别样的精彩故事。
本文写的绝对是一个新发现,前人都没有发现的,或者是理解错误的。而认识到这一点也很偶然。一个叫柴升平的朋友,指点我根据山海经的某一个记载去确定贝加尔湖的位置。我以为自己错过了什么,所以真的翻开看了。但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无法确定那里真讲到了贝加尔湖。 却看到了附
目前象棋主流开局有六种:第一种为当头炮,中炮一响,黄金万两;第二种为过宫炮,穿宫而过,阵容厚实;第三种为士角炮,占据士角,守中有攻;第四种为起马局,堂堂正马,八面威风;第五种为飞相局,稳固阵地,伺机而动;第六种为挺兵局(仙人指路),试探虚实,畅己制人。
近日,随着文化类短视频的兴起,“禹怎么读”成为网民搜索热词。这一看似简单的汉字背后,隐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密码。许多网友在学习中文时,对“禹”的发音和含义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误将其读作“yù”或“yū”。
在中国14亿人口中,李、王、张等大姓占据了绝对主流,但还有数千个姓氏,像散落的星子般隐匿在广袤的姓氏星河中。它们有的全国不足千人,有的甚至仅存一家一户。这些姓氏不仅是家族血脉的标识,更是中华文明多样性的见证。
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早就说过最晚1.1万年以前的夏朝早期,中国的有虞氏人就已经从浙江出发,沿着海路一路向西,把文明带给了西亚。
但是,在学习复旦大学全球史课程时,教授提出这种切割,就像我们习惯用"专业""地域""标签"来框定认知边界,不仅会让我们存在认知偏见,还会阻碍看世界的角度。
“一块3800年前的青铜锭,竟让中东考古队连夜改论文!”2024年12月,河南省考古院公布:二里头遗址作坊区出土的铜矿石经同位素检测,源头竟在阿富汗巴达赫尚省,直线距离超3000公里,#夏朝才是初代代购#话题阅读量3小时破3亿。
历史是位爱捉迷藏的老先生,总把真相藏在甲骨文的褶皱里、青铜器的绿锈中。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我们像捧着半阙残卷的侦探,在文献迷宫与考古现场之间来回穿梭。谁能想到,这位被青铜铭文反复歌颂的治水英雄,竟在千年后的今天遭遇 "身份危机"?中山大学的两位教授像突然闯入片
近日,在舜帝故里的山东省邹平市,虞夏研究有了突破性发现。《鲁诗》中记载“古有梁邹,梁邹者,天子之田”(《鲁诗》为战国晚期到汉初的鲁人申公所传)。梁邹即今邹平南部地域。在先秦被称为天子之田,其原因是《诗经·大雅·江汉》:“明明天子,令闻不已。”《尚书》云:"德自
三年前,在一次科普演讲中,一个高中生突然问我:"老师,如果夏朝不存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不是要砍掉一千年?"这个尖锐的问题让我意识到,公众对夏文明的认知正处在微妙的转折点上——就像1979年河南淮阳出土的那块青铜器残片,看似不起眼,却可能颠覆整个历史坐标系。
从华夏文明的曙光初现,到封建王朝的落幕,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迭,风云变幻。这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无数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兴衰成败。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领略这五千年的沧桑巨变。
在那浩瀚无垠的宇宙深处,隐藏着无数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熄灭。其中,“魔骨经”这部奇幻巨著,不仅蕴含着古人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见,还寄托着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探索与渴望。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魔骨经”的神秘
他老人家如果活到现在,估计绝对想不到会有那么多孝子贤孙天天抢着给他老人家迁户口——本来在关中黄河边待的好好的,呼啦一下被抢到了中原,而且为表孝心,不惜拆了养鸡场改建成所谓的“黄帝故里”;中原的热炕还没待安稳,又呼啦一下给迁到齐鲁大地……得,齐鲁大地还没站稳脚后
公元前 1520 年,豫西平原的夏日异常燥热。二里头宫城西南角的灰坑中,3600 年后的考古学家发现了令人震惊的场景:三具蜷缩的人骨保持着临终姿态 —— 侍卫紧握折断的玉钺,侍女怀中护着青铜酒爵,头戴绿松石冠的贵族面朝东南方向永久凝固。陶罐倾倒的方向一致,碳化
在传统的历史和宗教叙事中,西方世界的“上帝”(God)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造物主,而中华文明则被视为东方的一个古老国度。然而,如果我们深入考察历史、语言、神话和考古证据,可能会发现一个惊人的可能性:**中国人或许正是西方人所崇拜的“上帝”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