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深圳给水稻编了本“新华字典”
这是《我的深圳故事》第3期深圳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实验室里3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黑壳、长芒的野生稻种悄然破壳这些看似普通的种子是商连光从全球收集的251份野生稻中精选的“基因宝藏”“过去一万年人类靠经验驯化水稻现在我们要用基因‘密码’重新定义农业”一粒种子,可以改
这是《我的深圳故事》第3期深圳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实验室里3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黑壳、长芒的野生稻种悄然破壳这些看似普通的种子是商连光从全球收集的251份野生稻中精选的“基因宝藏”“过去一万年人类靠经验驯化水稻现在我们要用基因‘密码’重新定义农业”一粒种子,可以改
他叫商连光,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的研究员,也是一名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的博士生团队,平均年龄二十六岁,他们当中很多人没有下过地,更没见过水稻生长的样子。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
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那么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
作为人类餐桌上的主食,稻米最初的形态只是路边的一株野草。那么究竟是谁最先敏锐地发现了野生稻的食用价值?又是谁最先驯化了水稻?人类到底用了多长时间,才让野生稻逐渐成为今天的主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