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

竺可桢:一生求是 立身报国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地理学与气象学奠基者。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教授、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

浙大 竺可桢 气象 气象学 立身报国 2025-06-23 05:10  6

DeepSeek评民国时期十大科学家:竺可桢居首,侯德榜第三

评选民国时期(1912-1949)的十大科学家是一项颇具挑战性的工作,因为那个时代虽然充满动荡,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科学先驱,他们在中国现代科学奠基阶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评判标准主要基于其学术成就的开创性、国际影响力、对中国科学发展的奠基作用以及实际应用价值

科学家 竺可桢 deepseek 侯德榜 民国时期 2025-06-22 22:24  4

课本里的科学家丨竺可桢:传承“求是”精神的气象学奠基人

编者:翻开课本,张衡、毕昇、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这些写入其中的闪亮名字,将科学火种植入一代代学人血脉,构筑起成长路上的精神底色。“课本里的科学家”专栏聚焦中小学教材中提及的科学先驱,带您走近那些孩子们在教室“遥望”的身影——他们或仰望星空,或俯首

科学家 竺可桢 气象学 奠基人 气象学奠基人 2025-06-08 13:55  8

《百年巨匠·科技篇》致敬20世纪中国科技先锋

在中国现代科技发展史的长河中,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以无比的热忱、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为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复兴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列为“十四五”重点项目、“庆祝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项目、“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的《百年巨匠·科技篇》

竺可桢 科技 巨匠 20世纪 李四光 2025-06-03 10:39  6

北平“消失”72小时:一场风灾如何催生中国首个气象局?

“这几天北平一带接连刮了三四天大风,吹得沙土灰尘……从街上回来,要在镜前一站,就要疑你自己见了鬼,或遇到瘟神。唉!墨般的黑土真是北平的特别产物吧……风是怎样来的呢?岂真是有风伯命令地?谁都知道这是一种荒诞不经的迷信传说……风是一种天然的物理动作,人没有法子能遏

竺可桢 观象台 气象局 北平 风灾 2025-05-23 20:40  9

120岁复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向社会开放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

复旦 竺可桢 陈寅恪 王蘧常 朱东润 2025-05-22 17:25  8

120岁复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启用并向社会开放→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随

复旦 竺可桢 陈寅恪 王蘧常 朱东润 2025-05-19 17:26  8

【探索】120岁复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启用并向社会开放→

杨浦区新闻办介绍,在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作为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日前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 “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伴

复旦 竺可桢 陈寅恪 王蘧常 朱东润 2025-05-19 17:08  9

120岁复旦大学再添文化新地标!“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向社会开放

今天(5月18日),被列入第八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复旦源”正式揭幕。以校园内相辉堂草坪为中心,包括校史馆、科技成果馆、博物馆、艺术馆、校友馆、特藏档案馆在内的“一源六馆”正式启用并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参观。“复旦源”既是复旦由公学转制为大学后的早期成片教育历

复旦 复旦大学 竺可桢 裘新 陈寅恪 2025-05-18 10:54  8

面向全国!浙大邀请你“玩转”AI

“许多浙大本科生不满足于仅仅使用AI,而想参与到AI系统的构建和相关科研工作中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为教授团队开发了Generative AI应用平台,当时本科还没毕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陆俊宇与潘瑞哲深度参与搭建和维护了ChatMate平台的前后端

智能体 浙大 竺可桢 角膜病 慧学 2025-05-14 04:36  10

科学家下班也听戏:竺可桢如何评价梅兰芳?

今年3月7日是竺可桢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周年纪念往往是阅读著作的一个契机,《竺可桢日记》占据了《竺可桢全集》的绝大篇幅,如果不是专业读者,想必会对全集里的日记、日记里的个人趣味更感兴趣。对这种大科学家、大事业的开创者,我们总免不了好奇:天才在燃灯继晷之余还喜

科学家 竺可桢 梅兰芳 蝴蝶杯 竺可桢日记 2025-03-27 18:32  11

夜读丨“初学者心态”不可或缺

1974年1月23日,竺可桢在病房中听研究高能物理的外孙女婿讲“基本粒子”。是年,他已84岁。爱人心疼地说:“你连坐都支持不住,还问这些干什么?”他说:“我知道得太少了!”两个星期后,竺可桢逝世。一个在地理学和气象学领域有着至尊地位者,在生命最后时光还因“知道

竺可桢 初学者 民生周刊 夜读 刘根生 2025-03-10 13:09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