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打球时突发心肌梗死,万幸有个医生球友!
5月17日(报道),山东烟台,男子打球时突发心肌梗死,万幸有个医生球友,2秒被发现,10秒完成评估进行抢救!周围人看到有呼吸后,认为无需继续心肺复苏,但球友医生凭借自己专业的技能判定:我知道这是濒死叹气样呼吸,抢救一秒钟也不能停!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5月17日(报道),山东烟台,男子打球时突发心肌梗死,万幸有个医生球友,2秒被发现,10秒完成评估进行抢救!周围人看到有呼吸后,认为无需继续心肺复苏,但球友医生凭借自己专业的技能判定:我知道这是濒死叹气样呼吸,抢救一秒钟也不能停!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4月23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阮溦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题为“BMAL1–HIF2A heterodimer modulates circadian variations of myocardial injury”的重磅研究。
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其发病机制与生物钟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心肌梗死发病存在昼夜节律差异,清晨6时至中午12时为高发时段,此时心脏保护力
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急性事件,一旦发生,及时救治非常关键!近日,一条关于救治心梗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心梗发作时,患者可以通过“深呼吸后持续用力咳嗽”的方式维持心脏供血,甚至“自救成功”。
在生活的快节奏中,我们常常忽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直到一场突如其ishes的健康危机将我们击倒。王宇站在医院外,焦急地踱着步,眼神中满是慌乱。他的父亲前几天值夜班后,在回家的路上突然胸闷,起初以为只是疲劳,没想到竟是心肌梗死。幸运的是,送医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
我相信,所有的医生,在面对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时都想着能力挽狂澜的,可惜的是,现实不总是如人意。
五一假期,当大多数人都沉浸在休闲与欢乐之中,享受着与家人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或是在旅途中领略着不同的风景时,有这样一群人却始终坚守在岗位上,时刻准备与死神展开较量,他们就是120院前急救人员。
近日,关于心源性猝死的话题引发网友关注。什么是心源性猝死?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记者采访了湖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范文娟。
28岁程序员加班后猝死,25岁游戏主播直播中突发心梗...
近日,第30届韩国心血管峰会(TCTAP 2025)的最新研讨再次将老年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推向焦点,其中体重指数(BMI)与心肌梗死(MI)的复杂关联引发热议。传统观点认为,超重或肥胖(BMI≥25)是心肌梗死的明确风险因素,但近年研究提示,老年群体中BMI与心
4月23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麻醉科阮溦副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麻醉系Holger Eltzschig教授以及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系Kuang-Lei Tsai助理教授共同通讯在《自然》(Nature)发表了题为“生物钟核心蛋白BMAL1与缺氧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CAST(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心律失常抑制试验),证明在心肌梗死后有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的频发室性早搏和(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的患者,与安慰剂对比,用当时更有效减少或消除
中美医学专家携手研究,首次发现昼夜节律核心转录因子BMAL1与缺氧诱导因子HIF2A在缺血心肌中形成异源二聚体,揭示了“生物钟–缺氧信号”之间的关键互作机制,明确其为心肌损伤昼夜节律差异的分子基础。
武汉晚报4月22日讯近日,泰康同济(武汉)医院心血管内科蒋桔泉主任团队紧急为一名急性心肌梗死男子开通血管,最终经积极治疗已顺利康复出院,王先生及家属对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的医护人员表达感谢。
结合2025年ACC关于心源性休克(CS)评估与管理的专家共识,阐述了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的综合管理及评估流程,重点介绍基于临床分期的循环支持策略及最新循证医学证据。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Harman Yonis等人通过超200万名女性的大规模全国性队列数据证实,除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LNG-IUD)外,当前常用的各类激素避孕方法均会导致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增加,其中复方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的风险增幅最为显著,相比未使用
当地时间3月29日至31日,第74届美国心脏病学会科学年会(ACC.25)在美国芝加哥盛大召开。在本届年会上,中国学者携百余篇前沿研究成果闪耀ACC舞台。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陈康寅教授、刘彤教授团队,共有20项研究成果亮相本次ACC.2025大会。今天,
参考资料:[1]王磊,吴冠吉,王军,等.益心康泰胶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及对临床症状、机体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4,24(14):2704-2708.DOI:10.13241/j.cnki.pmb.2024.14.019.[
阿司匹林,这个家喻户晓的药物,自1897年问世以来,一直被视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神药"。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缺血性脑卒中。然而,近期多项研究结果颠覆了人们对阿司匹林40多年来的认知。那么,哪些人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全球范围内导致高死亡率和并发症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早期识别心肌梗死高危个体对于及时进行治疗干预以显著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随着微阵列和下一代测序技术的进步,识别疾病机制已变得越来越有效和精确。全基因组转录组分析,如微阵列提供的分析,提供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