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国有上市种业企业,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依托甘肃河西走廊农户及亚盛股份条山分公司两万亩黄金制种基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通过“育繁推服”一体化战略重构中国玉米种业生态。
作为国有上市种业企业,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依托甘肃河西走廊农户及亚盛股份条山分公司两万亩黄金制种基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通过“育繁推服”一体化战略重构中国玉米种业生态。
3月29日,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对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专访,探讨该公司如何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发展。以下是本次专访的详细内容。
问:作为现代农业企业集团的重要成员,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如何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结合?未来有哪些战略布局和规划?
答:近年来,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根据亚盛种业集团产业发展布局,依托甘肃河西走廊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企业自身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栽培技术等优势,紧抓政策红利和市场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基地为依托、产品为支撑、产学研结合,持续壮大玉米制种产业,着力建设高水平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和种子繁育基地,逐步形成了一套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体系,奠定了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问:在种子研发方面,公司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如何构建研发创新共享平台,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
答: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在玉米新品种研发上始终坚持“稳定西北、挺进黄淮、发展华北、拓展西南”的育种目标,在“自主选育、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模式基础上不断创新育种体系,加大科研投入,与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构建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多元化培育开发新品种。依托亚盛种业集团种子研究院“一院五室七站”式研发格局和测试网络体系,打造了“垦玉”“中垦玉”“垦科育”“陇垦玉”等高辨识度优秀种子品牌。公司在外源种质资源利用、本土化地方种质资源创新等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一方面,注重研发创新共享平台利用,通过参加国家联合体和省级联合体,加快玉米新品种审定步伐;另一方面,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多家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围绕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模式,目前共培育开发玉米新品种30余个,保障了市场后续品种资源。
问:在生产运营方面,贵公司拥有2万亩优质玉米制种基地,这些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集约化经营和项目化管理?“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合作模式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答:甘肃省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良种繁育,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立足特色,充分发挥土地集中、灌溉方便、交通便利、机械化程度高等资源优势,在甘肃河西制种黄金地带白银景泰、武威、永昌等地通过“集约化经营、项目化管理”“公司+农户+基地”“农村土地流转经营”三种模式大面积发展制种产业,建成玉米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其中,集约化经营、项目化管理的制种基地采用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配备专业化的技术团队,实现了基地建设的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信息化;在农村,公司通过联合基地带动农民,形成了以订单生产、土地流转、务工就业、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玉米制种产业链,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更多投资和资源流入,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真正实现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问:在保障种子供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贵企业为当地农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展望未来,如何继续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答:公司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根据市场需求及品种特性,以自有品种为依托,通过县市级授权代理等策略,加快市场拓展,优化产业布局。在自有品种适宜种植区域建立种子营销中心,在玉米种植各生态区建立健全种子销售网络,自有品种辐射全国主要玉米种植生态区,现已在西北、东华北、黄淮海、西南四大生态区16个省份成功推行实施。同时,借助销售渠道下沉,深化社会化服务,通过短视频、抖音、快手、直播带货等网络平台延伸产业链,加快营销体系建设。
行稳致远,未来可期。随着种业体系布局的不断完善,亚盛种业农垦良种公司将紧紧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和窗口期,通过科技创新赋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种业创新体系、繁育体系、营销服务体系上精准发力,加快构建“育、繁、推、服”为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企业,为推动种业振兴贡献力量。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申小燕
来源: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