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家郑晓红老师以笔为犁,深入“草木大原”的根系里,触摸生命的自由,并赶早报个春信;在“大原深处”的沟壑中,感受剪刀下的乡愁,细听秋夜的虫鸣;在“行阅大原”的阡陌间,打捞岁月的沉沙,丈量遗墟的宽度。这三卷文字,恰似从黄土地层中,从子午岭原始森林里淬炼出的精神矿脉
未绽的黄花,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大原深处》阅读札记
尚敬 / 长庆未央湖学校
翻开《大原深处》,一扇通往黄土高原的柴扉仿佛被推开,新鲜而真实的草木气息夹杂着大原上的朔风扑面而来……
作家郑晓红老师以笔为犁,深入“草木大原”的根系里,触摸生命的自由,并赶早报个春信;在“大原深处”的沟壑中,感受剪刀下的乡愁,细听秋夜的虫鸣;在“行阅大原”的阡陌间,打捞岁月的沉沙,丈量遗墟的宽度。这三卷文字,恰似从黄土地层中,从子午岭原始森林里淬炼出的精神矿脉———人活着的姿势,就是草木生长的姿势;读与写的姿势,也是草木生长的姿势。在生命的年轮中,原是草木与人类共同书写的注释。
当指尖划过书页,定格在《一塬黄花不忍开》章节,一股混着露水的黄花香气,细碎而清爽,若有若无地缭绕在鼻尖。清丽、满腔善意的黄花就这样映入脑海挥之不去,让我心灵为之深深震颤。郑老师说,黄花之美,可以解忧;黄花入药,可以解忧;黄花入食,可以解忧;黄花入卡,可以解忧!黄花的这四重解忧密码里就藏着黄土大原的生命智慧。
董志塬上的黄花,好似被时光施了魔法,徘徊于绽放与含苞之间。绽放的,是漫山遍野的金色浪漫;未开的,则化作灶台上升腾的人间烟火。正如书中所说,“一朵好的黄花,应当甘心止于花蕾的命运,而不是急于绽放。”那些未曾绽放的花蕾,似乎懂得生命的节奏,不急于一时的绚烂,将生命延缓于沉默之中,积蓄更厚重的力量。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沉淀的生命真谛,不禁让我想起了母亲酿制的糯米酒。最好的米酒绝不是现酿现饮,而是在坛子里静静发酵,等待时光赋予它更醇厚的香气。原来,生命的智慧不在于急于表现,而在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敛去锐气。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每个人在似乎都成了追逐花期的旅客。刚播下种子,就期望收获,花蕾才打苞,就急着炫耀。那片刻的等待都显得奢侈。然而,草木大原上的农人却教会我们另一种生存美学:黄花若急着绽放,一半天便萎败了,若守着紧紧闭合的狭长花蕾,却能化作餐桌上的金针菜,滋养一整个寒冬。
黄土塬上的农人,比任何人都懂得与时光和解。他们知道何时该播种,何时该等待,就像知道黄花何时该摘,哪种该留。这些智慧,是从祖辈深深的皱纹里,从皲裂如沟壑的手掌上传承下来的。他们深邃而沉静的眼眸里藏着比我们更深的从容。原来,真正的成长不是急于绽放,而是在静默中积蓄力量。
课堂上那些“未完成”的争论,突然有了新的注脚。当学生为难题争得面红耳赤时,我学会了像农人守护花蕾般静候——那些稚嫩的思维碰撞,那些尚未抵达终点的探索,正在酝酿最珍贵的养分。教育亦如是,那些耐心等待的时刻,正是在为春天默默蓄力。大原上未绽放的黄花并非遗憾,而是将生命的可能性折叠成更深远的褶皱。
合上书卷时,楼下红叶李开得正闹。我已然明白:生命最美的姿态不是急切的绽放,而是像黄土塬上的金针,在该沉默的季节里完成根系的深扎。那些未及盛开就化作汤羹的黄花,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圆满——它们将短暂的绚烂转化为持久的滋养,在时光的褶皱里,写就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本文作者:尚敬
尚敬,女,中共党员,长庆未央湖学校教师。喜阅读,爱朗诵。享受读书带来的生活艺术,聆听岁月更迭的曼妙声音,酿成美好记忆。2009年获石油普教管理中心首届中小学班主任论坛一等奖。2020年指导的节目获全国经典诵读写比赛小学组全国优秀奖。2020年获石油普教管理中心“我的防疫故事”征文一等奖。 2021年在石油普教管理中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征文活动中,散文《一路“犇”向幸福》获一等奖。
来源:文史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