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善珍三首经典诗作:老子一身都是胆,要倾莎经取龙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5 19:03 1

摘要:释善珍(1194—1277),字藏叟,南宋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他十三岁出家为僧,十六岁游历四方,至杭州受具足戒,后拜谒灵隐寺妙峰善公,悟得禅旨。

#寻脉国风#

释善珍(1194—1277),字藏叟,南宋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他十三岁出家为僧,十六岁游历四方,至杭州受具足戒,后拜谒灵隐寺妙峰善公,悟得禅旨。

本文释善珍的三首诗各有风采。《少陵》一诗,先是极力推崇杜甫如同断弦绝响、鸾凤高翔,后又笔锋突转,自称“一身是胆”,要拿出非凡勇气去追求,前后对比强烈,充满豪情壮志。《湖边》则步调舒缓,描绘湖边景致细致入微,如鱼沫粘花、蛛丝落露,又联想到林和靖的旧事,流露出一种宁静闲适中的淡淡怀古之情。

《门径》描绘的是隐居生活的状态,虽清贫(米尽),却精神富足(棋悟兵法,樵歌比雅乐),安贫乐道,面对春逝也能从容吟咏,意境清幽,富有禅意和生活情趣。

少陵弦断无胶续,鸾凤巢高隔五云。

老子一身都是胆,要倾莎经取龙筋。

少陵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号,所以这首诗是写杜甫的。

诗的开头两句,写得深沉。“少陵弦断无胶续”,是说杜甫这位诗坛的巨匠去世了,就像琴弦断了一样,再也无法用胶粘起来续上了。这比喻杜甫的离去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他的诗歌绝响,后人再难企及。

“鸾(luán)凤巢高隔五云”,鸾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指代才华卓绝的杜甫。他的巢筑得那么高,仿佛在五色祥云之上,遥不可及。这两句表达了后人对杜甫这位“诗圣”的无限敬仰,也带着深深的惋惜,觉得他的境界真是太高远了,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

然而,诗歌的情感在这里突然一转。“老子一身都是胆”,这里的“老子”是诗人善珍自称,带着一种豪迈甚至有些狂放的语气。他说自己浑身上下都是胆量,充满了勇气和决心。这种口吻,尤其出自一位僧人之口,显得格外有力量,打破了前面那种纯粹的仰望和伤感。

最后一句更是惊人,“要倾莎(suō)经取龙筋(jīn)”。他要做什么呢?他要倾尽“莎经”去取“龙筋”。“莎经”这个词比较生僻,有说法认为可能指代佛教里娑竭罗龙王的相关经典或其居住的深海。龙筋,龙的筋,更是神话中极其强韧、珍贵难得的东西。

诗人是说,他要有巨大的勇气和魄力,敢于深入险境,去获取那最根本、最强大、最精华的东西。这可以理解为追求佛法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在诗歌或其他事业上,要敢于挑战极限,获取最核心的成就。

这首诗非常有意思。前两句极力推崇杜甫,把他放在高不可攀的位置。后两句诗人却话锋一转,展现出一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胆魄。他不是要模仿杜甫,也不是沉溺于对前贤的感伤。他承认杜甫的伟大,但更强调自身的勇气和决心。

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追求那同样艰难、同样极致的目标,就像杜甫当年在诗歌创作中展现出的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和胆量。杜甫一生忧国忧民,颠沛流离,他的诗歌沉郁顿挫,本身就充满了力量和风骨,可以说也是“一身是胆”的体现。善珍或许正是感受到了杜甫精神中的这种“胆”,并以此激励自己。

整首诗先抑后扬,前两句的敬仰和惋惜,与后两句的豪情壮志形成了强烈对比。语言虽然简单,但意象奇特,尤其是“倾莎经取龙筋”,想象力非凡,气势磅礴。

欲离湖边别卜居,每亭随意坐须臾。

水漂鱼沫粘花片,风拂蛛丝落霞珠。

竹阁晚晴山见越,莼乡日暖客游吴。

向来和靖高吟地,不记残梅尚几株。

释善珍的这首《湖边》写得很朴实,像是和朋友聊天,说说自己眼前看到和心里想到的事。

诗的开头说,诗人打算离开住惯了的湖边,想另外找个地方住。“别卜(bǔ)居”,就是另外找个地方安家的意思。可真要走了,心里又好像有些放不下。所以他就在湖边的每一座亭子里,都随意地坐上一小会儿,“坐须臾(yú)”,就是坐一小会儿,流连忘返的样子。这开头两句,很自然地写出了一种既想离开又舍不得离开的矛盾心情,平平常常,却很真实。

接下来两句,写的是诗人在亭子里坐着时看到的景象。他观察得非常仔细。“水漂鱼沫粘花片”,水面上漂浮着鱼儿吐出的白色泡沫,风一吹,正好粘在了从树上落下的花瓣上。这画面很小,很安静,带着一点点动态。

“风拂蛛丝落霞珠”,风轻轻吹过,挂在屋檐或者树枝上的蜘蛛网上,沾着的露水被吹落下来。这露珠在霞光或者阳光下亮晶晶的,诗人把它叫做“霞珠”,像彩色的珍珠一样,非常形象。这两句写景,选取的都是细微之处,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看才能发现的美。鱼沫粘花,蛛丝落露,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稍纵即逝的小细节,诗人却捕捉到了,写得很有味道,也透出一种宁静的心境。

看完了近处的小景,诗人的目光又放远了。“竹阁晚晴山见越”,傍晚时分,可能刚下过雨,天放晴了。诗人站在竹子搭建的亭阁里,向远处望去,连绵的青山清晰可见,那是古代“越”国的方向。视线开阔,心情也舒朗起来。“莼(chún)乡日暖客游吴”,江南水乡以盛产莼菜闻名,所以叫“莼乡”。

天气暖和起来,阳光照在身上,来“吴”地游玩的人也多了起来。诗人自己,大概也是这众多“客”中的一个吧。这里提到“吴”和“越”,还有“莼乡”,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风景秀丽、人文气息浓厚的江南。特别是“莼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魏晋文学家张翰因为思念家乡的莼菜和鲈鱼,而辞官归隐的故事,也就是“莼鲈之思”。这不仅写了地理风光,也悄悄融入了文化的味道。

诗的后两句,诗人把眼前的景和历史联系了起来。“向来和靖高吟地”,原来我流连的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林和靖先生隐居、写诗的地方啊!林和靖,就是北宋大诗人林逋(bū),他隐居在杭州西湖的孤山,不娶妻不当官,以梅花为妻子,以仙鹤为儿子,世称“梅妻鹤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隐士。“和靖”是他的谥号。提到林和靖,几乎就点明了诗人所处的湖边,很可能就是文人墨客心中的圣地——杭州西湖。这一下子让湖边的景物有了深厚的历史感。

最后一句,“不记残梅尚几株”。诗人想到这里是林和靖的地盘,自然想到他最爱的梅花。可是,他看着眼前的景象,却有些茫然,记不清楚当年林和靖亲手栽种的梅花,经历这么多年风雨,到现在还剩下几棵了。“残梅”,是经历过花期、甚至有些衰败的梅树。这一句问得淡淡的,没有明确的答案,却留下了很多可以回味的东西。

或许是感叹时光流逝,前贤已逝,梅树也老;或许是诗人联想到自己即将离开,有些怅惘;也可能反映了作为僧人的释善珍,看待世事变迁的一种平和甚至带点空寂的眼光。

这首《湖边》用朴实的语言,细致的观察,把湖边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历史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个人的去留意愿写起,到细微景物的描摹,再扩展到远景和历史怀古,最后落到一个带点感伤又有点超然的问句上,层次清晰,情感真切,读来让人觉得宁静而有余味。

门径莓苔古意深,闭门懒复事参寻。

棋图静见孙吴法,樵唱真闻韶濩音。

米尽有方烹白石,丹灵无意化黄金。

花飞又是春将莫,小复风前拥鼻吟。

诗的开头很朴素,就像随手推开一扇久未开启的门。“门径莓苔古意深”,门口小路上长满了青苔,一看就很有年头,透着一股安静、古老的气息。这画面一下子就把人带进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诗人接着说,“闭门懒复事参寻”。他关起门来,连再去打听外面的事、应酬往来的心思都懒得有了。这清楚地告诉我们,他选择了一种隐居、清净的生活。

这种生活并非枯燥无味。你看,“棋图静见孙吴法”。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下棋,或者看棋谱,却能在小小的棋盘纵横间,体悟到孙子、吴起兵法里那些关于策略、布局、攻守的大道理。这说明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能在简单的日常里看到深邃的智慧。

更有意思的是,“樵唱真闻韶濩(hù)音”。山里砍柴人随口唱的山歌,在他听来,竟然如同上古时代舜帝的《韶》乐、商汤的《濩》乐一样美妙和谐。《韶》和《濩》可是传说中最完美、最高雅的音乐。能把朴素的樵歌听成这样,说明诗人的心境已经达到一种高度,能发现平凡事物中蕴含的极致之美,这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的“濩”字不太常见,指的是商汤时的古乐。

生活清苦吗?也许是的。“米尽有方烹白石”,米缸空了,但他自有办法,仿佛学了道家传说里煮白石充饥的仙术。这当然不是说他真会煮石头吃,而是用这个典故表明,即使物质匮乏,他也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寄托,不会为没米而焦虑。

紧接着,“丹灵无意化黄金”。就算他真有什么修炼得来的“灵丹妙药”,也根本没想着用它去点石成金,追求财富。这和他和尚的身份很契合,表达了对物质欲望的彻底超越,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修行和满足。

时间悄悄流逝。“花飞又是春将莫”,飘落的飞花提醒诗人,春天又快要过去了。“莫”同“暮”,指晚、将尽。面对春光易逝,诗人没有伤感哀叹,而是“小复风前拥鼻吟”。他在风前,稍微整理一下衣襟,用手轻轻按着鼻子低声吟哦。

“拥鼻吟”是魏晋名士一种风雅脱俗的姿态,据说这样吟咏声音会更清越,也带点悠然自得、略感沉吟的味道。这是一种含蓄的情感表达,有对时光流转的体察,也有安然接受的心态。

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位出家人在山林间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他物质上或许贫乏,但精神世界极为充实。他能在棋局里看到兵法,能在樵歌里听到雅乐,能安于清贫,不慕富贵。面对时光流逝,他也能平静地吟咏,体现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生活态度。

来源:野区小队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