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清明还没过完,却出现了4个怪现象,和往年大不同,了解下!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06 04:26 3

摘要:今年清明,一种全新的祭扫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他们带着野餐垫和美食来到墓园,在先人墓前完成祭扫仪式后,便就地铺开餐垫,一家人围坐用餐、闲话家常,这种"扫墓+野餐+踏青"的混搭模式被人们称之为“扫墓野餐风”。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今天就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了,很多人也要踏上返程开启新一周的工作了。

清明,在我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众多的习俗和讲究。但今年清明还没过完,却出现了4个怪现象,和往年大不同,了解下!

今年清明,一种全新的祭扫方式正在年轻人中流行——他们带着野餐垫和美食来到墓园,在先人墓前完成祭扫仪式后,便就地铺开餐垫,一家人围坐用餐、闲话家常,这种"扫墓+野餐+踏青"的混搭模式被人们称之为“扫墓野餐风”。

这种做法刚开始还引起一些争议,有人说在墓地吃饭不严肃。但很多人觉得挺好:"老祖宗看到子孙后代其乐融融,肯定更高兴。"

确实,祭祀最重要的是心意,不是形式。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能借着扫墓的机会一家人聚在一起说说话、吃吃饭,反而让清明节更有温度。

有些墓园还特意提供了便民服务。比如上海某公墓设立了休息区,卖些简单的食品饮料;成都一些陵园还划出了专门的野餐区域。这些变化说明管理部门也在顺应老百姓的需求,让传统节日更有人情味。

往年此时,朋友圈里不是堵在高速上的抱怨,就是景区人挤人的吐槽,可今年晒出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挖野菜的精美图片和视频,以及各种野菜攻略、组队信息,主体无一例外的都是年轻人。

在人们的认知中,挖野菜一直是中老年的才会做的事,现今却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当工作群消息24小时轰炸,短视频不断吞噬注意力时,人们发现弯腰在泥土里寻找野菜的过程特别解压,除此还能呼吸新鲜空气、活动筋骨,挖完回家亲手做顿美食,还特别有成就感,还有种“不花钱的快乐”。

今年清明节最让人心头一热的,得数各地烈士陵园的人气。

早上七点不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搀着老人的年轻人,都安安静静等着献花。云南松山战役娃娃兵烈士陵园,几公里的山路上停满了前来祭扫的车辆;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每天入园祭扫的人数超过4万人……

这种变化不是偶然的。这几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加上《长津湖》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奉献精神,激发了人们的崇敬之情和祭扫意愿。

"今年闰月不能上坟"——这个谣言往年总能忽悠不少人。今年不一样了,大多数人都能理性看待,不再轻易被谣言牵着鼻子走了。连我家隔壁最讲究的老太太都撇嘴:"瞎说!我活了七十岁,没听过这规矩。"

这种变化特别值得高兴。随着现今媒体对谣言的揭露和批判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清明前夕会发布相关文章和报道,民俗专家和历法学者通过媒体等渠道进行科普,提醒公众警惕 “不能上坟” 等谣言,所以相信“不能上坟”谣言的人越来越少了。

清明节作为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它的核心从来都是"敬祖孝亲"这个主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变化是正常的,毕竟无论如何变化,对先人的追思从未改变,变的只是我们表达的方式。

清明小长假即将结束了,大家觉得这些变化是好是坏呢?#记录我的2025#

来源:神米东西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