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日 | 女性健康方向最新文章荐读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07 21:52 1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将2025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旨在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

世界卫生日

世界卫生组织将2025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确定为“健康起点,希望未来”,旨在倡导加大努力保障母婴健康,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并优先关注妇女的长期健康与福祉。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中国宣传主题定为“保障母婴健康 呵护祖国未来”。

《中国全科医学》本期精选女性健康方向最新文章,供大家参考。

CGP女性健康最新文献

01.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作者】刘欣欣, 隋锦辉, 吴浜栋, 刘燕, 梁晓晖, 赵洋

【引用本文】

刘欣欣,隋锦辉,吴浜栋,等. 中国不同年龄段人群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8): 973-979.

【摘要】

背景家庭生育意愿关系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当前我国面临较大的低生育风险,低生育现象已成为常态。

目的在全面开放三孩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分析人群的生育意愿以及其在不同年龄段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晰不同年龄人群对于生育的顾虑,为相关生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本研究选取年龄为20~44周岁的人群,剔除缺失变量后,共纳入样本2 525名,其中包括1 444名女性。针对全人群的研究按照年龄从小到大的顺序每5岁为1组,共计5组;针对女性的研究,按照年龄≤34岁和≥35岁为标准分为两组。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观点态度3个维度的多个变量为可能影响因素,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全人群以及仅针对女性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

结果意愿生育二孩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59.05%(1 491/2 525),≤34岁人群相较于≥35岁人群生育0孩的意愿更高(P

结论意愿生育二孩为当下主流生育意愿,以≤34岁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低生育意愿相对较高。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和更多的家庭人口数在35岁以上年龄段结果更突出,观念态度对生育意愿影响较强并且年龄差异明显。建议关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育观,加强家庭、社会和政策支持,重视女性自身的身体健康,提供生育医疗保障。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2.女性生育因素对主、客观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平阴队列的横断面研究

【作者】付春迎, 于瑞洪, 王琪, 李美玲, 王晓祎, 朱东山

【引用本文】

付春迎,于瑞洪,王琪,等. 女性生育因素对主、客观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平阴队列的横断面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8): 980-988.

【摘要】

背景目前关于生育因素与认知功能的研究结论尚不一致,且缺少有关女性生育因素与主观认知功能的研究。

目的探究女性生育因素与主、客观认知功能的关联,为认知功能下降及痴呆症的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平阴队列于2023年7月在济南市平阴县3个乡镇以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45~70岁的中老年人进行调研,获得有效样本2 165例。自行编制一般信息问卷,收集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既往病史、生活方式、女性生育因素等信息。分别采用主观认知下降自测量表(SCD-Q9)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基础量表(MoCA-B)测量研究对象的主、客观认知功能。通过人体测量获得身高、体质量等信息,通过血液检测获得研究对象的载脂蛋白e4(APOE e4)等位基因分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女性生育因素对主、客观认知功能的影响。采用局部加权回归(Loess)分析女性初潮年龄、绝经年龄、生育期长度与MoCA-B得分的非线性关联。

结果 本研究基于基线人群,纳入1 044例已绝经女性,其中SCD-Q9得分异常率为48.37%(505/1 044),MoCA-B得分异常率为67.43%(704/1 0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生育3个及以上的女性比生育1个及以下的女性主观认知下降的风险更低(OR=0.59,95%CI=0.36~0.98);母乳喂养时长18岁(OR=1.91,95%CI=1.09~3.35)、绝经年龄≤45岁(OR=1.61,95%CI=1.00~2.62)、生育期≤30年(OR=1.56,95%CI=1.07~2.29)或>40年(OR=2.22,95%CI=1.05~4.72)均与较差的客观认知功能有关(P

结论子女数量较多(≥3个)的女性主观认知下降风险更低,较短母乳喂养时长(18岁、早绝经(≤45岁)、生育期过长或过短均与较差的客观认知功能有关。应关注女性生育因素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以延缓认知功能下降的进程。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3.农村女性规范孕期保健现状及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研究

【作者】罗小茜, 陈俊屿, 贾红红, 刘丽, 李春宏, 杨娜娜, 韩广莉, 周郁秋

【引用本文】

罗小茜,陈俊屿,贾红红,等. 农村女性规范孕期保健现状及自我管理行为的调查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08): 989-995.

【摘要】

背景 我国规范孕期保健的参与率上升缓慢,城乡妇幼健康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农村女性自我管理在孕期保健中的主体作用尚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目的调查农村女性规范孕期保健现状和自我管理行为水平,并分析其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影响因素。

方法于2023年1—8月,采取便利抽样方法选取黑龙江省绥化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和吉林省长春市农村孕期女性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孕妇自我管理量表、简版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Dep-5)和孕产妇社会支持量表(MSSS)对其进行调查,统计农村女性规范孕期保健现状,比较不同特征农村女性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得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农村女性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

结果共发放问卷493份,回收有效问卷47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3%。参加孕前检查的农村女性为218例(46.4%),首次产检时间在12周及以内的为388例(82.6%),产检地点在县级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为303例(64.5%),产检次数符合孕周要求的为276例(58.7%),产检项目数符合孕周要求的仅为103例(21.9%)。孕期保健自我管理得分平均为(70.18±16.42)分,各维度得分指标由高到低依次为遵医行为维度(79.75%)、日常生活行为管理维度(77.33%)、自我防护行为管理维度(76.73%)和胎儿监护行为管理维度(70.4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居住地距离最近定点产前检查医疗机构距离(B=0.732,95%CI=0.139~1.325)、孕周(B=-1.336,95%CI=-2.119~-0.553)、妊娠期并发症(B=3.776,95%CI=1.532~6.019)、孕期抑郁风险(B=-0.356,95%CI=-0.663~-0.049)和社会支持情况(B=2.635,95%CI=2.508~2.762)是农村女性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P

结论 农村女性规范孕期保健的参加率和合格率较低,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家庭居住地距离最近定点产前检查医疗机构距离、孕周、妊娠期并发症、孕期抑郁风险和社会支持情况是农村女性孕期保健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因素。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应加强对农村孕期女性群体的重视,规范其孕期保健行为,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构建科学适配、经济有效、简便易行的农村女性孕期保健自我管理干预模式。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4.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女性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夏玉雯, 石慧峰, 李梦诗, 张敬旭, 王晓莉

【引用本文】

夏玉雯,石慧峰,李梦诗,等. 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女性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5, 28(14): 1717-1722.

【摘要】

背景我国农村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看护人为儿童的母亲和祖母,儿童看护人的心理健康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目前缺少对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比较。

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看护人中母亲和祖母抑郁的影响因素。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8年4—7月开展的"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健康和发展促进项目"家访干预项目的基线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在5个省的5个贫困县内各选取1~2个乡镇作为项目乡镇。平山县项目乡镇的所有村纳入调查,其他项目乡镇的村根据3岁以下儿童的数量进行分层,每层内随机抽取3个村作为干预村。在同县具有相似3岁以下儿童数量、经济水平以及与县城距离的村中匹配对照村。最终27个镇的113个村庄纳入基线调查,选取3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母亲或祖母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收集留守儿童及其主要看护人的资料,并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ZSDS)评估看护人的抑郁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留守儿童主要看护人抑郁的影响因素。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28名调查对象,其中282名为儿童母亲,446名为祖母。728名调查对象抑郁检出率为32.8%(239/728),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的抑郁检出率分别为29.8%(84/282)和34.8%(155/446)。留守儿童母亲和祖母的抑郁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儿童年龄为1~岁(OR=2.041,95%CI=1.065~3.913)、2~3岁(OR=2.128,95%CI=1.023~4.425),有看护压力(OR=4.043,95%CI=2.152~7.594)是留守儿童母亲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

结论 中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女性看护人抑郁发生率高,儿童母亲和祖母作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的主要看护人,具有不同的抑郁影响因素。儿童年龄较大、看护压力大为母亲抑郁危险因素,与儿童父亲交流较多为母亲抑郁保护因素,高年龄、自评健康状况影响看护以及儿童母亲外出时间较长为祖母抑郁危险因素,看护女童为祖母抑郁保护因素。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5.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

【作者】杨昕晖, 彭笑笑, 马丽丽, 赵国玉, 马秀华, 郭晶

【引用本文】

杨昕晖,彭笑笑,马丽丽,等.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前瞻性队列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9): 3587-3594.

【摘要】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既往研究表明,GDM孕妇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患病风险较高,但相关队列研究少见。

目的了解GDM孕妇不同孕周阴道菌群变化特点,对比GDM孕妇与非GDM孕妇阴道菌群差异,观察阴道菌群异常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

方法本研究采用连续抽样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大兴教学医院建立档案并规范保健的孕妇,在妊娠24~28周行75 g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诊断是否为GDM。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GDM组与非GDM组1∶1匹配,于妊娠24~28周(A阶段)、妊娠32~35周(B阶段)和妊娠37~40周(C阶段)分别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3次阴道微生态检测,并进一步分为GDM阴道菌群正常组、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非GDM阴道菌群正常组及非GDM阴道菌群异常组,随访至分娩后7 d以评估妊娠结局。

结果本研究最初纳入426名参与者,141例发生GDM。经过PSM匹配,GDM组和非GDM组成功匹配122对,作为研究队列。本研究中有9例GDM孕妇和5例非GDM孕妇发生早产(妊娠

结论GDM孕妇在妊娠37~40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24~28周。相比于非GDM孕妇,GDM孕妇在妊娠24~28周时阴道菌群异常发生率低,而在妊娠37周后,阴道菌群异常发生风险升高。妊娠期阴道菌群异常是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建议加强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的检测与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6.妊娠早期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增加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风险:回顾性队列研究

【作者】魏占超, 王佳, 刘程, 郑薇, 李光辉

【引用本文】

魏占超,王佳,刘程,等. 妊娠早期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增加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风险:回顾性队列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9): 3595-3601.

【摘要】

背景甲状腺激素对胎儿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妊娠期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妊娠合并Graves病甲亢是众所周知的小于胎龄儿(SGA)的危险因素。但妊娠早期单纯低甲状腺素血症(IMH)是否影响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目前研究较少且结果不一致。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IMH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20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建档、产检并分娩或终止妊娠的单胎孕妇,根据本研究制定的妊娠早期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2.5th和97.5th分成IMH组(344例)和对照组(19 426)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妊娠早期IMH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再依据孕前BMI(PPBMI)将研究对象分为超重/肥胖(PPBMI≥24.0 kg/m2,IMH组69例/对照组3 376例)和非超重/肥胖(PPBMI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MH组巨大儿及大于胎龄儿(LGA)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的1.627倍(OR=1.627,95%CI=1.103~2.399,P=0.014)和1.681倍(OR=1.681,95%CI=1.288~2.196,P0.05)。在PPBMI0.05)。

结论孕妇在妊娠早期患IMH会增加分娩巨大儿或LGA的发生风险,尤其在孕前非超重/肥胖孕妇中。在孕前超重/肥胖孕妇中,妊娠早期患IMH并不会增加巨大儿或LGA的发生风险。而LBW及SGA发生率在整体及孕前超重/肥胖、孕前非超重/肥胖孕妇中均无明显差异。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7.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

【作者】徐丽丽, 郑薇, 袁仙仙, 马恺文, 张浦杨, 李光辉

【引用本文】

徐丽丽,郑薇,袁仙仙,等. 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妊娠期糖尿病关系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9): 3602-3607.

【摘要】

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对母儿的近远期健康造成影响。孕前BMI与GDM密切相关,但BMI无法评估脂肪与脂肪分布情况,因此仅用其评估肥胖存在一定缺陷。隐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体脂百分比(PBF)>30%]及正常体质量伴中心性肥胖人群[BMI正常但内脏脂肪面积(VFA)≥80 cm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代谢异常,然而在临床中此部分人群常被忽视,关于其与GDM关系的研究相对缺乏。

目的分析孕前正常BMI孕妇孕早期体成分与GDM的相关性并探讨脂肪分布情况与GDM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0月—2022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科门诊建档,孕早期自愿接受营养评价并定期产前检查至妊娠24~28周的单胎孕妇1 938例。研究对象于孕早期(6~16周)进行人体成分检测、妊娠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GDM组(n=382)和正常组(n=1 556)。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孕早期体成分及体脂分布与GDM的关系。

结果GDM组孕妇体脂量(BFM)、VFA、PBF、脂肪质量指数(FMI)均高于正常组(P

结论在孕前正常BMI孕妇中,孕早期BFM、VFA、PBF、FMI是GDM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心性肥胖即VFA≥80 cm2可以独立预测GDM的发生。产检时需要关注孕妇的脂肪分布,对于中心性肥胖人群加强孕期管理。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8.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

【作者】贾建瑞, 严欣, 张黎锐, 郑薇, 李光辉

【引用本文】

贾建瑞,严欣,张黎锐,等. 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结局关系的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9): 3608-3615.

【摘要】

背景鉴于2型糖尿病孕妇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增加,除了控制血糖,了解妊娠期体质量增加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非常重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孕妇妊娠期增重情况及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2012—2020年建档并分娩的691例2型糖尿病妇女,根据中国《妊娠期妇女体重增长推荐值标准》进行分类,分为增重不足组(n=143)、增重适宜组(n=289)、增重过多组(n=259)。比较三组人群的妊娠期增重特点、母体结局、新生儿结局。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增加剖宫产(aOR=1.626,95%CI=1.110~2.382)、子痫前期(aOR=1.997,95%CI=1.071~3.677)、巨大儿(aOR=1.948,95%CI=1.175~3.230)及大于胎龄儿(LGA)(aOR= 2.090,95%CI=1.321~3.306)的发生风险,降低阴道顺产率(aOR=0.617,95%CI=0.415~0.918);增重不足组降低LGA的发生风险(aOR=0.497,95%CI=0.255~0.970),但对小于胎龄儿(SGA)的发生无影响(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显示,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过多组剖宫产、子痫前期、LGA的发生风险增加[aOR及95%CI分别为:1.673(1.082~2.587)、1.961(1.022~3.761)、2.031(1.221~3.379)],阴道顺产率降低(aOR=0.589,95%CI=0.372~0.933);孕前BMI≥24.0 kg/m2的增重不足组LGA的发生风险降低(aOR=0.487,95%CI=0.237~0.999)。孕早期、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aOR(95%CI)分别为1.07(1.00~1.15)、1.16(1.03~1.31)、1.16(1.06~1.27)]和LGA[aOR(95%CI)分别为1.08(1.01~1.16)、1.13(1.02~1.26)、1.16(1.07~1.26)]的危险因素;孕晚期增重过多是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aOR=1.13,95%CI=1.02~1.24;aOR=1.14,95%CI=1.03~1.26),孕中期、晚期增重过多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aOR=1.11,95%CI=1.02~1.21;aOR=1.09,95%CI=1.02~1.17)。

结论 妊娠期增重过多增加了2型糖尿病孕妇发生LGA、巨大儿、子痫前期、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妊娠期增重不足降低了LGA风险,但不增加SGA的风险;孕早、中、晚期不同阶段妊娠期增重与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明确的相关性,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优化血糖的同时应从孕前及孕早期加强体质量管理宣教及干预。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09.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的Meta分析

【作者】李龙, 安雪梅, 张杰, 黄琳瑜, 张兴玲

【引用本文】

李龙,安雪梅,张杰,等. 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1): 1363-1369.

【摘要】

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现代人生育观念的转变,高龄产妇的数量正在逐年增加。相较于适龄产妇,高龄产妇更可能因自身、家庭、工作等原因产生抑郁症状。

目的系统评价我国高龄产妇(分娩时年龄≥35岁)产后抑郁检出率,为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相关依据。

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以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与中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7月。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过程由2名研究员独立进行。使用Stata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样本量合计5 16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总检出率为20.0%(95%CI=17.4%~22.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结论我国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20.0%),其中年龄≥40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初产妇、剖宫产、新生儿性别为女性、有妊娠并发症、有不良孕产史、发表年份为2020年及以后、调查地区为北方、EPDS评分≥13分的高龄产妇产后抑郁检出率较高,应重视以上高龄产妇的心理状况,并制定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10.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

【作者】何海洋, 杨嘉玲, 雷迅

【引用本文】

何海洋,杨嘉玲,雷迅. 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11): 1370-1379.

【摘要】

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对健康的威胁也越发突出,绝经后的女性由于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将进一步增加,为男性的3倍。骨质疏松症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已有较多报道并进行过系统总结,但汇总全球范围的相关研究的系统综述较少。

目的系统评价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关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的文献,另外根据已纳入文献中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追踪。检索时间为2002-11-01—2022-11-01。两名评价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以及信息提取工作,采用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进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6.0软件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和影响因素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68篇文献,总样本量112 0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的患病率分别为34.73%(95%CI=31.02%~38.44%)和41.83%(95%CI=38.19%~45.47%)。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组患病率最高(68.72%,95%CI=59.81%~77.62%),随后依次为70~79岁组(57.20%,95%CI=50.53%~63.87%)、60~69岁组(37.46%,95%CI=28.95%~45.98%)、50~59岁组(24.94%,95%CI=15.50%~34.39%)、40~49岁组(14.01%,95%CI=6.64%~21.38%);生育次数

结论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在绝经后女性中的患病率较高,约1/3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质疏松症,约1/2的绝经后女性患有骨量减少。高BMI、常运动、使用激素治疗为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保护因素,糖尿病、生育次数多、绝经年限长、家族病史、饮酒、非暴力骨折史、高龄为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骨质疏松症的评估和干预,同时有必要向绝经后女性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绝经后女性的生活质量。

上下滑动查看摘要

女性健康方向征稿

《中国全科医学》持续关注女性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妇产科学前沿进展、生殖医学技术创新各方面相关的研究,欢迎各位学者来稿分享研究成果。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