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周良杰,湖北人,罗山主入室弟子,深耕传统文化,在广西桂林创办了全日制私塾,良杰生性聪慧,尊师重道,刻苦练功,本文是良杰参加2024年十月传武弟子集训后的心得感悟,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真实。
作者周良杰
罗山主注:本文作者周良杰,湖北人,罗山主入室弟子,深耕传统文化,在广西桂林创办了全日制私塾,良杰生性聪慧,尊师重道,刻苦练功,本文是良杰参加2024年十月传武弟子集训后的心得感悟,用两个字可以概括:真实。
前言:这篇心得拖的时间有点长,集训期间有意愿要写,动笔时是集训回来10天,写完是集训回来一个月。
好在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太多感动不吐不快。自己风格是心里有啥写啥,有时会略显繁琐。写的人随性,读者当然可以随心跳读,主要两个部分,一个练功,一个是生活,根据需要读即可。
参加完集训回来快10天了,集训期间师父教导和生活的点滴的画面还历历在目。自告奋勇要写心得,但几次想写都畏难了,总想抽个完整时间好好写,一拖尽快半月了。
今天问自己写心得给谁看? 集训期间想的是师父教这么好的东西,值得被推广给有缘人,写心得做广告。今天发现我去跟师父学的原因是师父对传武的热爱,对人好,愿意教,不是师父的名气有多大。师父不缺人知道他的好,他更看重弟子有没有长进。所以我觉得只有自己真正练出功夫才是对师门真正的增光添彩。
有了这个思考之后,我写心得的方向一下子就清楚了,就是写给师父,请师父指导的。另外就是供没去参加集训的师兄弟参考,了解我们集训内容和生活。心得分两个部分:功夫、生活。
练功中
目前对于我来说最切实际的就是打好桩功的基础,之前也觉得桩功重要,但更多成分是头脑中的认为,其实缺乏实证体验,对怎么练,练到什么效果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
这次7天集训,每天训练时间至少7个小时,基本上有3个小时的站桩,每次至少1小时,而且是师父守着站,随时帮我们校正身法、把握意念的准确与否。在这样的强度和精度下,多少对桩功有了些体会。理论在传统会员课上师父也毫不保留的说完了,不过,仅仅是通过视频课程,桩功内核的东西很难体悟到,下面我就谈一下对一些要领的践习体会吧。
1、桩功第一心法:指摸手拿,舍手无他
这个既然称之为心法,一定有很深的含义。我目前的体会基于两点,一个是师父说人的手是最敏感的部位,是最先触摸到意感的,例如两个手心对着开合很容易感受到弹力的感觉,我了解到时站桩要把全身站的像手那么敏感就对了。
再一个是站桩的时候,师父用他的手帮我们调桩的时候,用手往后背一摸,瞬间感觉放松了,师父一个手掌贴着我的手心,一个手掌贴着我的手背,加上师父言语的导引,瞬间就明白了桩功中抱着长气球,整个身体如被空心大树包裹的感觉,这样才能既保持桩架结构的准确严谨,又能舒适放松的体悟意念操持给身体带来的意感,然后整个人就自然矗立在那里,感觉不需要额外的力就能坚持很久。所以我的这一个体会是,站桩时,哪里紧张了,可以想象温暖的大手抚触,能很好的放松。
这个心法目前能帮我体会站桩抱球感觉。
2、结构、意念、松紧
桩功要练啥?怎么练?会不会站桩站成死桩了,站成傻子不会变化了?
我从师父学到是六个字,就能很好的解答上面的问题。这次集训最大的收获就是对结构和意念有更清晰的体认了。集训后,师兄、师姐还有我在桩架结构上明显的进步,得到师父的肯定。
以浑圆桩为例,结构上我以前两脚距离有点宽,以为是与肩同宽,这次修正到跟胯的宽度差不多,目的肩井穴刚好垂直下落到涌泉穴,再一个感觉站的太窄,落胯做不出来;站的太开,头合脚的上下关系以及圆裆裹膝不好找到感觉。
还有几个身法要领,也是师父帮我调桩时,我明白自己之前做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落胯需要师父掰1公分左右,既要保持收臀,又要保持掖胯,虚领顶劲,下巴含的不够,锁骨下面胸含的不到位;小臂以前喜欢水平放,师父讲了横着不科学,因为推手和技击时抱架时小臂倾斜角度才好用。肩肘横撑,撑三抱七,这个是以前没有注意的,这次集训让我知道怎么摆自己胳膊了。
体会到全身关节很多关系是一对杠杆或者说阴阳互济的,肘坠则腕升,腕往里抱则肘往前,尾闾往前兜,腰往后靠,含胸和拔背;下巴往下,风府穴往上;胯往下坐,膝盖往上······
说到意念,不同桩有的意念有区别,比如说浑圆桩,每个拳种或不同老师有不一样的说法。我个人其实讲不清楚为何要用这些意念,我知道现在是按师父教的练就好了,练出东西可能知道为什么了。
师父教我们浑圆桩,先让我们抱着长气球求取二争力,至少是半年后才能抱着小树,再抱这参天大树,不然如果一上来就抱着参天大树,不但练不出功夫,可能还会身心用力于健康不利,特别是年纪大的或身体弱的。
浑圆桩意念是抱一个长气球,站到一定程度可以做微动摸劲(和试力类似,幅度比较小)。【如前后争力口诀:横撑上提回拉,下按前顶挤合】训练前后争力时,脚趾拔地,双膝撑拔,身体整体往后靠,像靠在薄气垫上,肘往两边撑,手指往里扣,这个长气球被微微撕的拉开一点,注意膝关节和肘不能往回拉,膝关节顶住,肘负责左右开合,肩胛骨缝一直保持拉开的状态,往后一靠,又弹回去了。还有上下争力,“脚一蹬地,把气球拔起来,同时两肘往中间挤合,身体往前顶,然后一松又回到了原始的状态”。我练的时候有时感觉随着气球抱起来放下去,盆底肌会跟着有开合。有一点上下整体的感觉。
师父要求我们,意念越短越好,一想即止,一动即止,意念长了紧的时间就常,松紧的转换就慢,这是桩功中很重要的东西,不然在动手时,总会感觉慢半拍。
松紧,目前有一定感觉但不细腻,有时候腹肋紧张,感觉气下不去,我就默念师父教的“精力集中,周身放松,呼吸自然”,叨叨叨,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会身体就松下来,气也沉下去了。记得原则上保持结构的基础上,肌肉尽可能的放松。集训刚开始站扶按桩,膝盖疼,肩膀也是酸痛。后面膝盖不怎么疼,肩膀酸痛也减轻了。我想这就是去僵劲的结果。就是肌肉放松,筋骨撑拔的度如何把握,比如肩膀这块,有时候放松的抱着挺舒服的,不知道撑拔是否到位,想着撑拔,不久就酸了,心里怀疑会不会撑的太紧,用了过多肌肉力?这些问题还请师父答疑解惑。
师门三代人
3、试力和摩擦步
集训期间两个重点,不是在站桩就是在练试力。为什么要练试力?为何试力这么重要?站桩目的是在相对静态中求取混元力,试力和摩擦步就是逐步在动态中也能保持和运用混元力。“试力可以说是由站桩得力向发力用力转换过渡的一个重要枢纽。”
姚宗勋先生曾言:“没有浑圆力作为学习拳术的基础,就谈不到如何掌握技击的功夫”。可见站桩和试力是学习传武的重要基本功。
集训期间学了提按试力,因为提按试力需要有其他试力的基础,所以师父先让我们练前后(推拉试力)、左右(开合试力)、上下(浮按试力)三个试力,然后再组合起来成了提按试力,通背中三圆九缠的前扑圆也是这个要求。我当时感悟是往前挤时候注意力放到肘部在蹭着桌面往前,沉肩坠肘容易保持住。我开始在往后靠时候,容易站不稳,证明全身的协调、松沉不到位,桩功还要继续打磨。目前后靠回拉用出整劲有点感觉。
师父让我们多体会脚下的感觉,所有的试力,都是源于脚下,脚下有东西了,手上肯定有,反过来就不一定。
摩擦步我先记住一些基本要领,桩功基础上来后,再加强练习。定式练习,胳膊张开,身法同站桩,重心沉到支撑脚,始终保持支撑腿的左胯与掖胯,保持头脚的争力,走步的脚平着,向用脚卷席子一样往前搓,线路是画一个中括号。一边练累了换另一边。脚从后往前时,蹬地但重心不能起来,往前送胯,脚往后时胯稍往后下坐,把胯拉回来,同时体会身体的阻力。
走起来的练法,在定式基础上,定步的要求还的保持,往前走的时候,注意保持身法去把重心移到前脚,后腿有从泥地里拔出来的感觉,靠到前脚,磨胫,脚平移卷席子,落步。自己感觉走起来胯、脚有在泥巴里动的阻力感,身体分层两半在撕开和合拢。走步,走的都是腰胯,动的是整体,训练的是在移动中还能过保持住身法的规矩。
因为左脚有神经损伤的问题,刚开始站的不稳,脚也抬不好,一度挺气馁的。师父鼓励更要好好练了,起码身体健康有帮助,不然年纪大了怎么办?现在左脚单独站立的平衡能力有进步。我就觉得,尽自己努力吧,去把膝盖以上的身法要领我做到位。
4、肩、腰、胯专项练习功法
师父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基本功的训练,练功,一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练基本功,当你有一天不练基本功了,那么你的身体状态、功夫一定会逐渐下滑。
集训下来,很深的一个体会在入门打基础阶段,肩、腰、胯是腰拿出来单独操练的,不然桩功的身法要求做不到位,阻碍整劲的感知。师父在会员课里教了很多功法,关键是花时间练,能有相对大片时间练是最好的,比如一个动作练个半小时以上。
右手单操沉肩坠肘一小时后长10厘米
对我来说,肩一直是个难题,站桩过程肩膀酸胀的很。师父传了我们白猿通背练沉肩坠肘的功法,师父说,白猿通背的师爷多少年都舍不得教这功法,因为简单,一练就有效果,不单操,沉肩坠肘很难做到位。师父现场口授几分钟就知道怎么做,一条胳膊练上一小时,那效果杠杠的,直接把肩膀拉来开半个手的距离。窍门就是用手辅助一个胳膊并结合上意念去做。
腰上练平步转腰,保持浑圆桩结构,眼始终看前面,转腰,胯不能动,感觉转到一个极限后停一下,再接着转一下,就像拧发条一样。到极限后再往另外一个方向转。所谓的极限因人而异,以个人身体感受为准。练这个功法能发现腰、背和脖子的有筋膜连成一片的感觉。这个动作站着能练,坐在也能练,对办公室工作人员非常友好。
胯的练习,这次师父教新功法,通背的走桩,对我来说效果类似八卦走转,因为就在圆心上转,连起来感觉胯的撑拔和腰的拧裹感更强。脚上动作容易明白,换方向的时候,手要怎么动,师父手把手的带了,师兄和师姐也帮忙探讨交流和示范,不愁学不会。
自己动手做菜
集训回来半个月开始写心得,练功部分写完都快一个月了。总算该聊聊生活版块了,生活这块也是满满感动和收获。
三晋大地秋高气爽,在樊村师爷的大院子里,师父看着我们几个师兄姐弟,每天练功6-7个小时,主打精准和扎实。练累了喝个茶聊聊天,交流练功感受和体会、师父答疑解惑、有时聊学拳故事,聊工作、家庭日常、孩子······主打一个随性和开心。
自己做饭,大家各显身手,人间烟火生活气息是练拳生活最好的调剂。师姐厨艺深获师爷好评,简单的土豆丝比饭店的还好吃。师爷子八十多岁知足常乐,心态好,牙好胃口好,让人佩服。跟师爷一起吃饭,能学到不少拳学的心得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晚饭后接着练会,有时师父带着练推手、三圆九缠,不知不觉到晚上九十点钟。练功完毕,回到温暖的砖窑房,美美的睡上一觉,第二天又满血复活。这种状态让人感觉年轻10岁。
集训的生活说不完,当地风土人情,深宅大院,门口的天道酬勤,厚重的黄土大地,天然的沟壑,奇特的土窑,温暖的晨曦,清凉的月色,纯生态的山楂、酸枣、地道的汾酒、烧鸡······就是那轰轰不停的运煤大卡车也很可爱了,运的不止是煤球,还是我们触手可用的电力,北方过冬的暖气,司机家的富足生活······
说不完,就只说心目中最重要的了——身边的人。跟师爷、师父、师兄、师姐生活,体会到东西是这次集训收获到又一大宝贝。
在师爷的言传身教中,又几个点记录分享给大家。“武术是什么?”,师爷那这个问题问我们,问的我们一愣一愣的,练拳确实不只是练身体,还要动脑子。师爷给了他的解答,我觉得这样的哲学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自己去探究会更有意思。师爷拿象棋类比身体部位,演示七星拳,用象棋对战思维指导攻防战术很形象。师父给我说,洪洞通背的战略思想就是棋拳论,用象棋对比人体而划分各部位,用象棋的战略思想作为开发通背拳的外形理论基础。
饭后刷碗
再就是从师爷哪里学到了“灵活”,师爷给我们示范缠手时123步,内容我忘的差不多了,领会的思想是拳谱里“不丢不顶”不是让你在对战时还不丢,不丢怎么打人,不顶,对手可随便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出入。跟师爷练三圆九缠或推手时师爷的手随时能抽出来打人,我们小伙子在八十五的师爷手里,就像大人戏耍小孩子一般。
师爷挺率真的,有次吃饭说一次在外面遇到壮壮的练散打的小伙子要比划一下,师爷说“先搬个手腕子,我觉的行咱们再试“。给我们笑着讲”要是人家也会三圆九缠技术,加上身体素质,我可比不过人家,也不敢接招喽“。我从这个故事里,学到师爷作为老一辈武术家的率真和智慧的处理问题。
离营那天中午饭,我又听到了师爷一句话”自己的那个时候学拳就是觉的好玩,没想到学拳可以怎么样······“,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回响,师爷在那么艰苦的年代都能无功利的坚持自己的爱好,这不就是妥妥的热爱驱动的榜样吗?
师爷这份热爱毫无疑问的在师父身上复制。我是被师父文章《我的觅师之道》吸引来的。在集训里我确实感受师父和师爷亲同父子的关系。师父对我们也是真心的好,为了让我们多练一会,米饭都是师父煮,亲手给我们做大餐。有句话说“淋过雨的人,更懂得为他人撑起一把伞的意义”, 师父在传承武学的路上,一定不是一帆顺风的,师父希望我们少走弯路,他愿意把他所学,博采众长提炼出更高效的训练体系,尽心尽力的教我们。
师爷出生的院子
弟子集训前师父的腿拉伤,师父觉得不能太多的带我们对练散手、推手,自己心里难受。我们心里明白,这次能把桩站好就很好了,希望师父不要觉得对不住我们。师父前面带学员班,也是尽量满足学员带练需求,想让远道而来学员带着更多收获回去。发自内心感觉,遇到这样的师父要珍惜,把师父教的东西练出来。
师父很勤奋,集训的休息时间我想刷刷手机,看看股票,而师父在我们休息时间整理传统武学以及宗岳武学公众号文章,晚上我们休息了,师父要么在工作,要么还在练功。师父做饭起来很干练,这些生活的细节对我都是榜样,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跟师父不只是学拳,更是学做人做事。在写心得期间,我又读了师父文章,自己勤奋和待人接物都还远不如师父,而能跟师父学拳,我是觉得很幸运了。
初入师门,这次集训和玲玲师姐、赵师兄一起受训,也是获益匪浅。我们都是业余学拳,对传武都有相当的喜爱。玲玲姐在单位除了本职工作外,还担任着数万职工规模的央企太极拳协会秘书长,为传武的传播尽心尽力。师姐利用国庆假期和年休假出来进修和提升。师姐是有福气的人,和颜悦色平易近人,心态很开放,总能启发人看见美好。聊天时,听师姐分享经营幸福的家庭和子女教育的道理,特别接地气。赵师兄专业易经学者,见多识广,不仅头脑灵光学东西快,还勤奋,有时我在睡觉,师兄已经在站桩了。身边有这样优秀的人,想不进步都难。我有不会的,师兄师姐可以给我补个课。比如学那个原地转圈练胯,老到不明白怎么换手的,师兄、师姐帮我补了课。还有师兄会的好基本功也教我,还给我讲了“前手打人,后手发力手”是怎么回事。
集训结束前一天有师伯来看望师爷,大家一起吃饭喝酒,非常开心,奈何自己酒量小,架不住师伯的热情,请师姐、师兄帮我分了酒,让我不至于醉的太过,睡一觉就好了。所以在集训营我自我感觉是最幸福的。
短短七天集训,有太多难忘的内容,浓缩成一个字就是爱,里面有对传武的爱,有人与人温暖的链接。这是我的一个宝藏时空,有时间我就会回到集训的时空,去汲取成长的养料。盼望下次集训再见,祝愿师门人才济济!(本文完)
来源:古法练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