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要打得那么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09 11:16 2

摘要:简单粗暴地讲,太极拳的诸多要求当中“九曲连珠”“牵一发动全身”“松活弹抖”等等说法,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身体必须内通外开,也就是骨密度要高,筋要粗壮,关节要灵活。训练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为“打磨身体”。

太极拳与其说是一个拳种,不如说是一种带有技击意义和功能的开发身体的训练体系。

简单粗暴地讲,太极拳的诸多要求当中“九曲连珠”“牵一发动全身”“松活弹抖”等等说法,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身体必须内通外开,也就是骨密度要高,筋要粗壮,关节要灵活。训练的过程我们一般称为“打磨身体”。

也就是说,它主要是从人体筋、骨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训练的,显而易见,在训练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耐着性子细细打磨,不能急躁,不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筋膜过度牵拉或者关节损伤(好多人膝盖疼就是这个原因)。

以上只是非常浅层的原因。更深的原因是:对身体的掌控力。

养生就是练脊柱、练拳就是练脊柱+胯(实际上是髋,在武术里的“胯”指大腿根上的两根筋,以下以简称为“胯”)。而脊柱+胯的相互配合恰恰就是人体运动最核心的规律,也就是说,太极拳要求的是所有的运动都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所以,首先要求胯和脊柱要活开,这是人体运动的最大的两个部分,也是核心部分。这个过程必然快不了。

“虚灵顶劲”和“松腰坐胯”无非就是让脊柱形成一个整体,同时把脊柱通过骶骨和胯连接起来形成运动关系,产生的结果就是“含胸拔背”的感觉。

其次,肩要活开。否则整个肩内部的关节、筋膜僵硬、打结、粘连,会影响到人的运动,更重要的是影响力的传导,成为人体运动的羁绊。肩膀松下来之后,从外形上看就是“沉肩坠肘”,用现代科学的话来说,肩是与脊柱没有人为干涉的、自然连接的,肘尖是向下的(实际上是指肘尖外翻不超过45°即可)。相反的错误动作在现代搏击里叫做“耸肩”和“架肘”。

这两点是最基本的,所以太极拳练起来看似很轻很柔,实际是在打磨身体内里。陈式太极拳里发力的动作其实都是训练的结果,初学者发力必然对身体造成损伤。而身体打磨好之后,力不是“发”出来的,是胯的运动带动脊柱运动后“顺”出来的。这种方式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内往外练,缺点是太磨人性子了,好多人没耐心就放弃了。

而你提到的很多拳很刚猛,其实只是训练方式不一样,可以简单理解为由外向内练,通过大量的快速、大幅度的肢体运动来慢慢把身体内里“抻拉开”,这种方式更简单,更适合初学者,只要勤学苦练都能出一定的功夫,我们把这种训练方式叫做“抻筋拔骨”,简单粗暴出功夫快,缺点是容易操之过急反而训练过度,造成运动损伤,比如典型的一整套“大力功”,我的学员们平时边养边练,在实战前一周就会临时穿插进去部分“大力功”来提升实战能力。

上面说的“由内往外练”和“由外向内练”只是两种不同的训练途径,在过去训练学相对落后的时代里,被称为“内家拳”和“外家拳”,实际上是殊途同归的,只是因为一些利益纠葛所以被强行划分开了,相信这个世界上拳分内外的都是被洗脑了。

事实上,几乎所有能保留到现在的格斗术都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但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不可避免地衰老、缺乏运动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身体内部毛病多多,这种规律被“锁死”,我们就形成了用“拙力”或者“蛮力”的方式来维持身体的运动。太极拳就是通过训练重新找回我们本身就具备的也是身体原本就具有的运动规律而已。

这个道理很简单,做个简单的动作就能理解。身体放正、站直,两臂向前方抬起,然后全身放松。身体向左转,如果左手被直线拉回来,右手被直线挤出去,就说明脊柱和肩没有问题,如果两条胳膊随着身体一起左右移动,就是肩和胸椎是僵硬的。整个动作的身体运动规律就是,脊柱向左旋转,左肩会带动左臂被“拉”回来,右肩会把右臂“挤”出去。人体肩-脊柱-胯的关系和汽车的前轮-轴-后轮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工”字形,运动规律也类似。

更简单的理解可以把脊柱当成酒店旋转门的中轴,明白了吧?

那么想要把人体运动的规律重新找回来,我们就需要在不伤及内脏、脊柱、关节、肌肉、筋膜的情况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而太极拳,无非就是把人体运动的这些规律通过技击动作穷举了一遍。

所有的拳,无非就是取了人体运动规律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加上技法来击倒对方。至于怎么训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是科学有效的,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入手就好。

不知道我讲明白了没有。

来源:太极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