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坐落于余杭区瓶窑老街,紧邻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该研究中心由一所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学校——瓶窑一小改建而来。百年校舍的物理空间被转化为民艺基因库,废弃材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此被重新构建为文化符号。而“再现—再造—再生”的实践路径,
作为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枢纽”,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的空间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叙事意义。
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
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坐落于余杭区瓶窑老街,紧邻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该研究中心由一所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学校——瓶窑一小改建而来。百年校舍的物理空间被转化为民艺基因库,废弃材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此被重新构建为文化符号。而“再现—再造—再生”的实践路径,为这个空间赋予了动态演化的潜能。
惊蛰,万物苏醒。
《中国广告》创想实验室邀请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公司副总裁兼设计总监王猛涛,群邑中国传播市场负责人赵林娜,澎湃新闻政务副总经理、长三角运营中心总监姬云涛,齐聚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
如何让文化在流动中持续,让空间在创造中发展,让想象在限制中自由?
伴随着窗外雨滴如玉珠叩击青瓷盘的声响,我们展开一场空间、创意与想象的开放式讨论。
著名设计师、自然造物文化创意公司副总裁兼设计总监、纪录片导演 王猛涛
与自然共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赋,而认真生活则是唤醒这种天赋的一种途径。在前往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的途中,你会经过一座桥,桥下满是当地农民耕种的菜地。
附近的居民们自发地将桥下的空间转变为菜园,这反映了人们内心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智慧。
我儿时在乡村长大,我的父亲对身边的植物了如指掌,甚至两天内就能把一段木头变成一张实用的桌子。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是我们应当去唤醒和珍视的。
正因如此,村庄对我有着难以言喻的吸引力。我总是渴望融入由自然材料构筑的环境之中。
自然造物选择在瓶窑镇的山上构建办公空间,也是因为这里的山水显得如此真实。日常食用的蔬菜,皆来自附近村民自家的田地,购买时完全无需为质量问题担忧。这些生活细节看似平凡细微,但在当下快节奏、高度工业化的生活环境里,想要实现这般纯粹的简单,并非易事。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恰似我们对自然的追寻。
我们像热爱耕作的菜农,满心期许将所遇见的真实美好引入生活,或是亲身融入那些充满自然气息的环境之中。自然造物的空间以及材料中心,就像我们这群人心灵的栖息之所,是收藏心爱之物的秘密基地,亦是热情迎接朋友的客厅。
对我们而言,这些空间更多地承载着与他人交流情感、分享美好的使命。
空间里处处蕴含着不经意间就能触动心灵的元素。当人们亲眼看见这些真实可触的事物时,那种源自心底的温暖、愉悦以及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价值,绝非文字所能全然描绘。
比如墙上的壁炉,假火即便模仿得再逼真,也终究缺失了真火那能穿透身体的温暖,缺失了木材燃烧时散发的香气,缺失了燃烧过程中噼里啪啦的声响,更缺少了燃烧过程中的各种不可预测性。为了享受火炉带来的片刻温暖,可能需要提前一年准备劈柴,只有如此,柴火才能在合适的时刻熊熊燃烧。而准备的过程则提醒着我们,世间万物皆需用心经营、精心准备。
我们打造这些空间,无关他人是否从中获得快乐,这份创造的过程已然让我心满意足。
这份审美以及与自然交流的能力,是非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本质源于民间艺术,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所以称之为艺术,是因为它与地方习俗、文化以及独特的生活条件和环境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自然孕育出的艺术,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色。比如,陕西黄土高原的粗犷豪迈手艺,与江南水乡的细腻温婉手艺,这些风格迥异的技艺源自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沉淀。
这其实是一个重新构建与传统文化连接的过程。
自然造物希望将那些原本存在却被现代生活遗忘的事物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整个社会进程呈指数级加速推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浪潮中,我们很容易在匆忙前行的过程中遗失那些宝贵的东西,迷失最初的方向。所以,我们迫切需要找回生活的本能,重拾更自然、更纯粹的感知方式。
一旦失去了这些与自然、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感知,我们将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能给予心灵慰藉的 “朋友”。
当我们放慢脚步,就会惊喜地发现,一把茶壶、一杯清茶、一个普通的葫芦,都能成为陪伴我们、给予我们温暖的挚友。
我始终坚持打造空间的过程必须亲力亲为。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感受田园的生产节奏,去观察芭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何时抽叶,何时枯萎。
只因我们为这份相伴付出了时间与真心,所以会由衷地觉得这一切充满趣味与意义。
在此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者对那些有着相似追求的人群产生积极的影响。
因此我期望打造的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场所,更是一个能将我的生活状态、内心观念以及当下对生活的理解,分享给更多人的窗口。
自然造物致力于探寻产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场景,就像吃饭时手中的碗,在寒冷的冬天,碗传递出的温暖触感,独特的质地与颜色。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逐渐提升,我相信,这些注重生活细节、饱含生活智慧的产品,会在市场上找到属于它们的广阔天地。
当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愿意放慢生活节奏,用心倾听生活的声音时,我们所倡导的这种生活方式,也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喜爱。
澎湃新闻政务副总经理、长三角运营中心总监、长江商学院数字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梦想成真基金会教育文化专委会副主任 姬云涛
民艺活化的可复制性在于,将文化价值与从全新生活方式中衍生出的情绪价值相结合。民艺深植于日常生活的土壤之中,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演进,曾几何时,那些不可或缺的生活技能已逐渐淡出日常需求。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颇为矛盾的困局:一方面,这些承载着民艺精髓的物品,已然不再是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方式却依旧墨守成规,执拗地沿用着已然过时的旧模式。传承方式的陈旧、商业模式的滞后以及市场逻辑的脱节,使得民艺被无形的力量推向边缘,愈发小众化。
对于投身于民艺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如何让这些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物品,在新时代语境下发挥出真正价值,成为横亘在面前的一座巍峨高山。
民艺的发展背后实则蕴含着两大核心诉求:
1 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
文化自信绝非无根之萍,而是深植于文化自知。唯有对自身文化有着深刻的认知与理解,方能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中,自信地展现独特魅力。
2 潜藏在民艺背后的巨大商业市场潜力
以浙江为例,这里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高等院校星罗棋布,既有专注于艺术领域的美院,也不乏浙大等综合性大学,更有无数思维活跃、审美敏锐的年轻人汇聚于此。加之浙江作为长三角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杭州周边地区经济富足,传统教育底蕴深厚,孕育出包容开放的社会氛围与广阔空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发展的必然性。
我时常思索,这种基于地域优势与多元因素促成的发展必然性,是否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的复制推广?当民艺所承载的文化,契合社会发展趋势与市场价值逻辑时,便会如同强大的磁石,吸引人才、资本与广泛关注,进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推动民艺持续向前发展,从而构建起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回顾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时代的演进,那些从土地中萌芽、生长的传统技能,在当今社会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正处于一个转折点,其核心是基于全新生活方式所衍生出的情绪价值。这种情绪价值,代表着一种对生活全新的认知与态度。将情绪价值与生活方式相互融合,实现市场化、产业化,无疑是民艺破局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这一过程中,引领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是降低大众接触、理解民艺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蕴含在民艺生活方式中的愉悦体验。
从本质上讲,这一趋势实则是对当下过度追求效率的一种反拨。
在现代社会,效率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尤其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现出的效率,举世瞩目。然而,这种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艺术领域却引发了诸多问题。
以影视行业为例,微短剧的兴起,对传统电影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电影人秉持着对艺术的坚守,认为在极短的时间内,难以完整、深刻地讲述一个故事。而当下许多年轻人在观看视频时,习惯性地使用快进功能,更是这种效率至上观念在受众层面的体现。人们长期对效率的过度追逐,释放出海量的数据信息,当效率的潮水泛滥成灾,必然会引发反噬效应。
当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愿意放慢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身边的一草一木,如静静伫立的枇杷树、散发温暖的柴火时,或许,便是民艺所代表的这种注重情感体验、追求内心满足的状态与模式,使其迎来广阔市场机遇的黄金时刻。
真实体验往往由空间氛围所塑造。
以当前流行的打卡现象为例,很大程度上是空间的地理位置和物理特性吸引着人们。走进位于瓶窑镇的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你会发现他们不仅精心打造了内部办公空间,还对外部街区进行了诸多改造。从踏入村口的那一刻起,便能见到路边彩绘的灯笼,营造出浓厚的氛围。
恰逢玉兰花盛开。据说玉兰花的花期仅持续一周,每年也只绽放一次,这似乎为这次讨论增添了一种独特的仪式感。在琵琶树下、火炉旁,聆听着这样的故事,探讨自然造物如何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大众易于接触和拥有的形式,这种真实的体验充实而美好,显然是AI技术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常常感觉与传统手艺相隔甚远。然而,自然造物所做的,是将传统手工艺与日常版画体验相结合,让传统手艺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
自然造物就像一座连接看似对立两端的桥梁。
过去,村中的老师傅们因未能与市场需求对接,技能未能得到充分施展。而市场导向告诉我们,需求决定供给。传统文化,无论是转化为商品还是体验,都已融入众多生活场景,并被赋予新的内涵。例如,版画制成的年历,以及重新设计的碗、茶杯、灯具等物件,既满足了现代需求,又承载了新的文化意义。
从需求着手,我们能够逆向探索那些尚未充分利用的供给潜力。在成熟的商品类别中,创新已经变得极为精细,然而在传统文化领域,相关人才、资源以及专业品牌依旧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也意味着,广告和传媒领域的专业人士在此能够发挥出巨大的影响力。
我们同样期望成为一座桥梁,在这个独特的空间里,通过创意激发无限的想象,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寻找更佳的融合点。
来源:中国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