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放行虚拟资产质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0 20:03 4

摘要:4月7日,中国香港特区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下称“香港证监会”)针对虚拟资产质押的两项相关指引公布。因正值当地“web3嘉年华”举办之际,相关话题迅速升温。

从监管尺度看,中国香港特区对虚拟资产的政策仍相对较为严谨,尤其禁止多种虚拟资产投资服务,且对零售投资者设限

文|《财经》特派香港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4月7日,中国香港特区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下称“香港证监会”)针对虚拟资产质押的两项相关指引公布。因正值当地“web3嘉年华”举办之际,相关话题迅速升温。

这两项指引分别针对交易双方,即分别向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平台)发出有关其提供质押服务的监管指引,以及向投资虚拟资产的证监会认可基金(虚拟资产基金)提供有关其参与质押活动的指引,包括平台应达到的标准等多个方面。

“质押虽然可让投资者从中赚取奖励作为回报,但存在风险,因此监管方必须设有额外保障,包括要求平台必须保管被质押的虚拟资产,当中不得由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保管,并为可被质押的虚拟资产现货ETF比例设定上限,以管理流动性风险。”香港证监会在相关文告中明确表示。

在符合一系列监管要求前提下,前述政策放宽也被普遍解读为:限定范围内的投资者可通过当地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合规参与质押等虚拟资产相关活动。“质押机制首次被纳入传统金融合规框架,这不仅是制度层面突破,也对链上数据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欧科云链(01499.HK)研究院负责人汪乐乐解析称。

因中国香港特区的虚拟资产监管具有一定独特性,为理解此次中国香港特区监管探索的意义,需大致梳理一系列定义及其逻辑关系:

整体而言,为加速让当地成为国际虚拟资产枢纽乃至中心,在推动相关业界发展方面,中国香港特区具有较高积极性。但如何拿捏发展与监管尺度,近年来仍在摸索,各类政策及路线图亦是层出不穷。

“中国香港将探讨如何结合传统金融服务优势与虚拟资产领域的技术创新,以提高实体经济活动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同时,政府将鼓励本地和国际企业探索虚拟资产技术的创新及应用,进一步推动香港成为虚拟资产领域的领先枢纽。”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如此指出。

此次放开的虚拟资产质押,故此可主要从发展角度观察。所谓质押,其英文表述为“staking”。按照香港证监会备注的解释,其是指通过承诺或锁定客户的相关虚拟资产,让验证者根据权益证明共识机制参与区块链协议的验证程序,并享有因参与该程序而产生及分派的回报。

在虚拟资产界,此种模式虽受业界欢迎,但各监管区可接受的尺度不同。例如,英国着重资产的法律定位与反洗钱要求,虽未全面开放,但政策弹性被认为相对较大,例如其并未明确禁止质押、收益农耕(yield farming)、借贷及保证金融资等活动;为平衡创新与监管,欧盟法规(MiCA)则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建立了相对明确且包容的合规框架。

相较之下,中国香港特区部分传统金融机构已涉足虚拟资产托管、开户、支付结算等环节,但质押因属于更深层次的资产管理与链上活动,被业界理解为将主要由当地相关持牌平台负责。

从产业互动链条角度来看,前述指引发布后,与之相关的可质押产品,将包括虚拟资产现货ETF(交易所买卖基金)。2024年4月,港交所在亚洲范围内推出了首批虚拟资产现货ETF,包括博时比特币(3008)、博时以太币(3009)、华夏比特币(3042)、华夏以太币(3046)等。

此种ETF的推出,仍可从推动产业发展角度进行观察。整体而言,中国香港特区在此相关领域探索,可被分为两条主要路径,分别指向基金代币化和虚拟资产。在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基础上,2024年是中国香港特区在虚拟资产领域积极探索的一年,当地批出了数张虚拟资产交易平台(VATP)牌照。

进入2025年后,前述探索仍在不断进行,路线图亦开始清晰:为增强中国香港在虚拟资产市场的安全性、创新和增长,香港证监会于2月发布了名为“ASPIRe”的虚拟资产发展路线图,列出在五大支柱下的12项主要措施,包括扩大持牌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可经营的产品和服务、考虑允许虚拟资产质押及借贷服务等。

所谓五大支柱,分别为连接(Access)、保障(Safeguards)、产品(Products)、基建(Infrastructure)和联系(Relationships)。按照中国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相关人士分析:虚拟资产市场的成功发展,取决于适当的监管框架和基础设施。这五大框架其实也被认为将成为当地相关基础设施的“底层逻辑”。

事实上,这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出,确实涉及了中国香港乃至全球范围内在虚拟资产领域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包括考虑引入金融网红监管框架等,《财经》近日亦对此进行报道。

五大支柱的探索亦非同步进行,以近日放行的质押为例,便是其中较先落地的政策探索之一。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可能与前述虚拟货币交易所买卖基金放行后的市场反应不如预期有关。

自中国香港实施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发牌制度以来,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及相关现货交易所买卖基金的交投并不活跃。从监管尺度看,中国香港特区对虚拟资产的政策仍相对较为严谨,尤其禁止多种虚拟资产投资服务,且对零售投资者设限。

此次质押放行,也因此被认为“迈出了重要一步”。与中国香港特区相比,美国的类似产品起步较早且体量较大,但相关ETF尚未能够进行质押。“虽有松动迹象,但目前仍不允许质押。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太坊现货ETF尚未通过的背景下,美国监管方此前曾将‘不涉及质押’视为审核的重要考虑因素。”前述相关研究人士指出。

中国香港特区的政策虽然相对放宽,但并不疏于监管。以此次放行质押为例,按照香港证监会投资产品部执行董事蔡凤仪在出席前述Web3嘉年华时的说法:考虑到质押服务风险,将要求平台实施额外保障措施,例如平台须保管被质押的虚拟资产,意味不得由第三方服务提供者保管,并为可被质押虚拟资产现货ETF的比例设置上限,以管理流动性风险。

在相关政策放行后,中国香港特区如何拿捏前述发展与监管的尺度,亦备受全球相关业界关注。

在此方面,呼声较高但落地难度大的领域是虚拟资产衍生品。对此,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曾明确透露:当地衍生性产品只向专业投资者开放,孖展融资亦只向某些客户提供。孖展为当地对Margin的音译,又称保证金融资,即通过融资来投资。

今年2月,梁凤仪已明确预告称:中国香港特区的虚拟资产生态发展仍不平衡,当地将完成虚拟资产活动的立法。亦会优化营运流程,包括热钱包、冷钱包规定,并调整托管和保险相关要求等。

陈茂波则在同月的《财政预算案》中透露:特区政府会在今年内就虚拟资产场外交易及托管服务的发牌制度进行咨询。

责编 | 王祎

来源:财经杂志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