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劳动年龄人群视力损伤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es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劳动年龄人群视力损伤和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包括三种类型: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增殖 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和糖尿病视网膜黄斑水肿(DME)。
发病病因 主要与机体代谢功能异常(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管理(饮 食习惯、行为模式)等因素有关。
据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人群中DR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DR患病率从 2010年的18.45%到2017年34.1%。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中约1/3有DR症 状,其中约1/10的DR患者会发展为威胁视力的DR。据预测,2045年我国 DM人群将达到1.74亿人,DR人群将超过此前的两倍,患病人数位居世界前列。
DR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 视野缺损,晚期新生血管生成、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出血等眼部病理变化, 严重者会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丧失。
目前临床针对DR的常见治疗 方法主要以玻璃体切割术、视网膜激光光凝疗法和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 物为主。
尽管临床治疗可以改善或保存患者部分视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视功能损害难以逆转,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 活、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
除此之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存在 病程长、治疗时间长、手术体位特殊要求、患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等特点,导致DR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无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及普通人群。
相关研 究证实心理因素与DR病情发展和结局有关。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和经济负担,同时,DR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当下医护团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巨大挑战。
国外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因疾病带来的各种困扰而普遍 伴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学者研究发现,DR患者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分别为34.3%和41.1%。一项关于DR患 者定性研究中DR患者描述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视力有关的一系列症状以及 对患者产生的负面影响。
对于病情较严重者,自身的糖尿病护理活动(例如运动、阅读食物营养标签、胰岛素注射剂和血糖检测)很难独立完成。
生活独立 性丧失可能会诱发患者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不仅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有人发现DR与抑郁症状之间存 在联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严重程度可能会使患者出现抑郁症的风险增加。
研究报道与没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相比,DR患者可能更容易患 上抑郁症和焦虑症。
玻璃体切割术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升或保存患者视功 能,延缓疾病的发展。同时手术是一种有创的应激事件,容易引起患者焦虑、 抑郁等相关的负面情绪。
国内早期研究更多关注糖尿病患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而忽视了患者患病 后的心理变化。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伴有心理问 题的躯体疾病逐渐受到各界学者的关注,DR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有关研究也逐渐引起我国研究者的关注。
通过对住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质 性访谈,内容分析发现DR患者会产生绝望、悲观、自我放弃的负性情绪体验。
研究显示DR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且其焦虑、抑郁水平高于无视网膜病变患者。
有人对200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 变患者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发现,超过50%的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 表现出焦虑、抑郁的症状。
对200名DR患者进行调查发现DR患 者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分别为25.0%、13.5%,表明DR患者的整体心理健康状 况并不乐观。
对糖尿病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围术期患者调查发现,围手 术期患者更易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行玻璃体切割术围术期患者和无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分别进行调查发现手术组DR 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48%和42%,高于无手术DR患者。
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伴随焦虑、抑郁症状存在多方面原因。
首先是糖尿病会伴 随患者终身,无法彻底治愈,仅能通过治疗手段控制疾病进展,其次,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病情较严重,经济负担也较重。
此外,对疾病本身的 恐惧、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手术的担心都可能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情绪。
对围手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查发现其心理痛苦和 焦虑发生率较高,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会对患者产生长远的影响。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 并发心理健康问题与生活质量受损、医疗费用增加、治疗依从性差、血糖控制 不佳、因糖尿病而急诊就诊次数增加。
酮症酸中毒、住院频率较高、缺勤率较 高有关,不利于疾病病情进展和预后。
研究发现糖尿病视 网膜病变的自我护理能力与抑郁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抑郁症状可能会给患者的 自我护理能力带来负面影响。
抑郁情绪可能会阻碍患者采取有效行动来改善健 康或预防疾病,例如定期锻炼、均衡饮食和人际沟通,也可能忽视其可用于自 我保健、疾病治疗和预防的来源和优势。
糖尿病和焦虑抑郁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基础研究发现胰岛素和葡萄糖抵抗的改变以及HPA轴的失调是抑郁症的某些病 理生理机制。
同时,HPA轴的失调和由此引起的高皮质醇血症可能与胰岛素抵 抗的改变有关,这也是DR的发病机理。
进一步研究发现,糖尿病和抑郁症的发 展中均会出现循环细胞因子增加的现象和胰岛素缺乏,这会导致血糖水平波动, 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认知缺陷。
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调查发现伴发焦虑、抑郁的患者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 (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于无焦虑、抑郁的患者,且其SAS 评分和SDS评分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
总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会影响患者的 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时会通过自身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 等促使病情恶化,并使其更难遵守糖尿病管理方案。
而围手术期患者因眼部功 能受损严重、手术应激事件、经济负担等因素,更易发生焦虑抑郁。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围手术期焦虑、抑郁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聚焦解决模式(SFA)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心理干预模型,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尊重个体主观能动 性,引导个体充分发挥解决问题的资源和潜能。
在聚焦解决模式中,激发被干 预者的自主性,帮助其挖掘自身优势资源和潜能,促使被干预者探索、认识到自身具有解决问题的力量。
干预者和被干预者共同构建解决问题的可实施方案, 并提高被干预者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被干预者形成积极的健康行为。
聚焦解决模式由澳大利亚护理学者于2002年引入护理领域,现已被广 泛应用于临床护理领域。
有学者基于聚焦解决模式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干预发现可以降低其 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人采用聚焦解决模式对克罗恩病患者进行干预, 研究表明基于该模式的干预对克罗恩病患者焦虑、抑郁程度具有显著的降低作用。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青少年经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后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水平 与干预前相比有差异。
多项研究发现,以聚焦解决模式为中心的干预技术能有 效缓解癌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痛苦,降低青春期女性的抑郁程度,提高大学生主 观幸福感。
对失语症患者、轻度智力障碍患者以及脑损伤患者的心理功能产生 积极改变,也促进肥胖患者加强体重和血糖控制。
聚焦解决模式在2007年引入中国,因其有效性以及干预方法易于学习和掌 握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
对狼疮肾炎患者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干 预后,发现患者的焦虑、抑郁得到有效降低,心理弹性得到提高。
利用聚焦解决模式对手术前等候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表明此模式可有效缓解患 者焦虑、抑郁情绪,对于外科手术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基于聚焦解决 模式对卵巢癌术后化疗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结果显示此模式能提高患者心理弹 性和自我效能感。
多项研究表明聚焦解决模式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自我效能感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进而缩短其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是糖尿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 此类人群心理问题较为突出,逐渐引起了临床的重视。
目前研究较多关注此类 患者的疾病治疗、饮食、运动、药物的管理,缺少对其心理状况的调查和干预。
聚焦解决模式与传统的干预模式存在区别和优势,聚焦解决模式的关注点在于 解决现存问题,挖掘患者的力量和潜能,激发患者的自主性,促进其身心健康。
传统干预模式将关注点集中于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而忽视了患者主动参与自 我管理及自身优势资源。
除此之外,其简、平、快的治疗模式使其能在更短的干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因此,将聚焦解决模式运用到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围手术期患者护理中,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对DR患者围手术期焦虑、 抑郁的影响。
为临床护理人员改善DR围手术期患者的身心健康,为医院完善患 者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为今后DR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干预研究提供可借鉴 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
来源:Mr刘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