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7日,虹软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15日接待循远资产(上海)、上海世诚投资、北京盛曦投资、江西彼得明奇私募基金、JK Capital Management等121家机构调研。
2025年4月17日,虹软科技披露接待调研公告,公司于4月15日接待循远资产(上海)、上海世诚投资、北京盛曦投资、江西彼得明奇私募基金、JK Capital Management等121家机构调研。
公告显示,虹软科技参与本次接待的人员共4人,为董事长、总经理(首席执行官)HuiDeng(邓晖),财务总监韦凯,董事会秘书蒿惠美,投资者关系邓琦。调研接待地点为2025年04月15日:电话会议。
据了解,虹软科技 2024 年年度营业收入 8.15 亿元,归母净利润 1.77 亿元,归母扣非净利润 1.56 亿元,多项业务增长显著。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实现收入 6.75 亿元,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业务实现收入 1.27 亿元。2025 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 2.09 亿元,移动智能终端和智能驾驶及其他 IoT 业务均实现增长。2024 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 10 股派发现金红利 2.50 元,持续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拥有多项专利,研发人员占比较高。
据了解,公司主要业务进展良好。移动智能终端业务中,“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在手机和 AI 眼镜业务均有突破。智能汽车业务方面,舱内、舱外产品业务均取得进展,法规类产品通过相关测试标准。智能商拍业务在产品技术沉淀和商业拓展上均有成绩。
据了解,在提问与回答环节,公司就 AI 眼镜算法核心壁垒与技术优势、智能汽车业务战略、商拍业务、手机端业务增速、具身智能相关业务、2024 年第四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原因及产品交付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回复。
调研详情如下:
第一部分、2024年年度、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主要财务数据及基本情况
(一)2024年年度、2025年第一季度主要财务数据
虹软科技2024年年度营业收入8.15亿元,同比上升21.62%;归母净利润1.77亿元,同比上升99.67%;归母扣非净利润1.56亿元,同比上升128.93%。
其中:公司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实现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16.17%,创下业务史上最高收入记录,彰显了行业领先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智能驾驶及其他IoT业务实现收入1.27亿元,同比增长71.20%,此业务迎来大幅增长,得益于公司在智能汽车领域持续开拓定点项目,并稳步推进项目实施,各项目在其生命周期内逐步释放价值。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2.09亿元,同比上升13.77%;归母净利润4,966.40万元,同比上升45.36%;归母扣非净利润4,031.21万元,同比上升33.11%。
其中,移动智能终端业务实现收入1.76亿元,同比增长9.57%;智能驾驶及其他IoT业务实现收入3,017.25万元,同比增长46.51%。
(二)2024年度分红情况
2024年度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0元(含税),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不送红股。
截至2025年4月11日,公司总股本401,170,400股,扣减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股份数439,000股,以此计算合计拟派发现金红利100,182,850.00元(含税)。
2024年度公司现金分红(包括中期已分配的现金红利60,109,710.00元)总额160,292,560.00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90.72%;2024年度以现金为对价,采用集中竞价方式、要约方式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13,199,788.71元(含印花税、交易佣金等交易费用),现金分红和回购金额合计173,492,348.71元,占2024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比例98.19%。
(三)2024年度研发人员情况
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的研发路线,经过多年的技术开发和业务积累,掌握了多项核心技术,全方位保障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拓展,牢牢把握发展先机。截至报告期,拥有发明专利264项、软件著作权154项。
公司持续保持高水平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共计39,785.1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8.81%。截至2024年末,公司研发人员586人,占员工总人数的62.47%。
第二部分、公司主要业务的进展情况
(一)移动智能终端业务
手机业务情况:
“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的渗透情况:2024年度,公司“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已完成从旗舰机型到高端、主流机型的全面渗透,核心影像解决方案在多个客户机型中实现商业化落地。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适配,在中低端机型市场也实现了规模化落地。“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面向全机型的渗透率继续提升,进一步巩固了公司在移动影像领域的领先地位。
“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的研发情况:2024年公司重点研发投入了“智能超域融合”在静态拍摄与视频领域的技术与产品。静态拍摄领域,已出货及产品化的解决方案包括夜景、影调、人像、抓拍、远距、高分辨率等系列解决方案;视频领域,“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产品的视频解决方案已实现方案落地,为2025年视频方案的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这一进展标志着“智能超域融合”技术从静态影像向动态视频的全面扩展。
除以上之外,2024年公司继续探索生成式AI与“智能超域融合”技术的深度融合,在端侧AI计算能力方面,优化了图像在夜景、逆光、长焦等场景的基础画质,推动了影像计算智能化升级。
AI眼镜业务情况:
公司在AI-XR领域前瞻性布局多年,从标定、感知、交互和视觉呈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虹软空间计算技术体系。凭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研判,2024年公司加大对AI眼镜业务的投入力度,目前在产品研发、平台适配、产业生态构建、客户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关键进展。
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致力于提升AI眼镜的影像清晰度与影像质量。结合端侧轻量化模型,成功构建并开发多项高度适配AI眼镜的高清影像处理算法,大幅提升成像视觉美感的同时,还可有效降低噪点,实现成像效果在清晰度和细腻度层面的显著提升。针对AI眼镜特有场景需求,公司系统性地优化了覆盖商务、直播、抓拍、交互等核心应用场景的专业算法解决方案,并创新研发适配大模型的算法,帮助精准体现用户交互意图、充分发挥大模型能力。
(二)智能汽车业务
舱内产品业务上,公司继续拓宽了车型覆盖范围,丰富了产品品类,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2024年,舱内软件产品在已持续出货的DMS、OMS、Face ID、舱内体态拍照等产品上,公司健康监测算法引擎也获得理论上的突破,成功取得多个量产车型定点。针对驾驶员驾驶环境研发了智能调节的交互类新产品SmartFit(驾驶员智能座椅调节),目前与OEM客户完成了POC技术验证。此外,公司手势识别算法引擎成功获得又一头部新能源客户的多个量产车型定点。
舱内软硬一体产品Tahoe已获得多款车型的全球定点项目,2024年度,除继续推进已定点项目的量产开发,并开拓海外新定点项目之外,公司也正推进在客户车型上导入更多功能项目。除自主开发客户之外,公司还与海外知名Tier 1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双方互惠共享技术和客户资源,深度布局海外市场。
在法规类的产品方面,除DDAW以及NCAP要求的DMS规模化量产上线外,公司还首次通过欧洲最新的ADDW以及国内的IVISTA中国智能汽车指数和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的测试标准,并完成了量产上线。在合规能力建设上,公司在ENCAP 2026发布不久,便迅速启动顺利完成OMS产品的部分合规验证。
舱外业务上,公司全力推进面向舱外的前装车载视觉解决方案。2024年度, WestLake软硬一体产品在驾驶测试方面,整体性能进一步提升,对比业内同级主流视觉算法方案,各项性能表现均基本达到同档位产品量产水平,个别性能表现优于同档位产品量产水平。
软件产品上,目前周视感知算法已在OEM客户车型上线,具备极暗及恶劣环境夜视能力的ADAS产品完成OEM客户的定向开发,3D AVM、哨兵监测等系列算法产品持续出货并新增量产定点。同时,公司于2024年上半年重点推出了基于智能SoC的舱泊一体解决方案,目前处于量产技术验证阶段,经过半年多的系统和软件算法磨合,方案更趋于稳定,有望在2025年导入量产。
(三)智能商拍业务
公司自2023年开始布局智能商拍业务,2024年度,在产品技术沉淀和商业拓展上均取得进展。
在产品技术升级方面,公司在智能商拍方向坚持双轮驱动,同步提升ArcMuse计算技术引擎商拍图像生成和视频生成的基础能力。ArcMuse计算技术引擎图像生成垂直大模型体系实现了从十亿级到百亿级参数量的跨越式提升。基于最前沿的DiT架构升级模型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升AI模特图、AI模特场景图、AI商品图、智能试衣等产品效果,扩展了ConsistentID、局部修复、版型替换等产品功能,显著提升了模特、服装、商品图生成的真实感与表现力。
视频生成方面,公司2024年上半年率先在国内智能商拍赛道正式上线了AI模特视频生成功能,仅需一张图片,即可生成优雅、写实的动态展示视频,通过动作表现力全面展示服装上身效果。并且,在AI模特视频生成上线后,不断完善产品功能矩阵,支持了自定义视频动作、360°服装细节还原等功能。
商业拓展上,公司坚持多管齐下,为不同客群体制定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对于中小商家,通过PSAI SaaS主站精细化运营和电商平台化战略,不断扩大渗透率和用户粘性。截至2024年末,PSAI已完成淘宝千牛、1688、抖音抖店、TikTok、京东京麦、拼多多和Shein等平台入驻,累计服务数十万商家客户。
第三部分、提问与回答
Q1:公司在AI眼镜算法方面的核心壁垒与公司的技术优势在哪里?未来五年AI眼镜市场会是怎样的规模?公司在市占率上有什么目标?
A:近年,AI眼镜火热度高,其在外形、多元交互、便携程度上深受消费者的关注与喜爱,但这些被关注的亮点也是在产品上更具挑战的难点。目前AI眼镜芯片整体算力偏低,电池的续航也非常有限,所以要在低功耗、低算力硬件环境中,为AI眼镜解决摄影效果、视频效果及识别相关的交互问题,是具有一定技术壁垒的。而在这些难点技术上,虹软延用公司在手机拍摄及AI识别领域已被验证多年的优势:(1)针对智能终端的芯片平台,公司具备针对CPU、GPU、DSP和NPU等各个算力单元的强大优化能力。结合各硬件算力单元的能力和算法模块的算力需求,公司具备的异构计算优化能力,能够从系统层面更有效地优化性能、降低功耗。得益于此,能更好地联合和发挥在相机模组、软硬件平台、产线、算法等多方资源合作优势,进而提供效果好、能耗低、效率高的解决方案。(2)公司在AI-XR领域前瞻性布局多年,AI眼镜属于公司AI-XR范畴,公司从标定、感知、交互和视觉呈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虹软空间计算技术体系。可以提供AI眼镜单摄像头在各种场景下的拍摄和高质量成像、智能人脸识别、智能手势识别等解决方案。
随着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与XR产业不断迭代,AI眼镜市场颇有潜力。但目前,国内AI眼镜品牌百花齐放,基本上推出的都是第一代产品,没有更多能与出货量相关的标准化数字进行参考,所以目前公司还没有更多量化的指标可以与大家分享,但AI眼镜的高热,对于公司来说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Q2:公司的智能汽车业务战略有没有变化?公司舱外及海外市场进展怎样?2025年汽车业务经营情况会是怎样?
A:公司坚持贯彻执行“先舱内、后舱外”“先国内、后国外”的战略,积极布局并择时调整战略执行,随着定点和量产规模的不断增长,客户对公司的认可度也逐年提高。
2024年,除了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外,公司还加大了“海外”与“舱外”的战略布局。“海外”的目标有二,一是积极助力厂商加速出海拓展市场需求,产品满足海外各类国际化车规、安全标准;二是将公司车载视觉产品更多地直接向海外厂商拓展。“舱外”是加速为客户深度打磨出高性价比的行泊、舱泊一体产品。
目前公司舱外核心产品有AVM、哨兵监测、舱外体态拍照、智能尾门等算法,均持续量产出货。L2级辅助驾驶产品的研发上,记忆行车、记忆泊车已完成开发部署,高速NOA在进一步拓宽使用场景中,SoC舱泊一体产品目前处于技术验证阶段,有望在2025年导入量产。公司将继续以项目驱动产品落地,以产品驱动市场,积极拓展更多舱内及舱外、国内及海外客户。
在目前看来,2025年公司在智能汽车业务上持乐观的态度。
Q3:商拍依然是公司目前重点发展与推广的业务模块吗?公司在这一领域的市场战略是否发生改变?公司预计什么时间会有规模效应?
A:公司几年前就看到AI大模型预计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看这种趋势更为明确。因各类终端对大模型算力有限,公司早前就思考用怎样一种新的业务,驱动公司将AI视觉大模型的能力建立起来,所以公司内部通过市场研究与研发,确定将AI商拍作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其重点是发展公司AI大模型的技术,在公司将AI业务做好的同时发展好技术,再将其反哺到公司手机、汽车、AI眼镜业务里面。
PSAI(商拍)目前的市场战略,是为不同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对于中小商家,公司通过PSAI SaaS和电商平台化战略,不断扩大渗透率和用户粘性。截至2024年末,PSAI已完成淘宝千牛、1688、抖音抖店、TikTok、京东京麦、拼多多和Shein等平台入驻,累计服务数十万商家客户。虽然市场上的商拍产品,都还处于市场和客户的培育阶段,但公司相信通过对产品不断地迭代,以及紧密渗透客户需求,待市场普及度越来越高时,也是公司收获的时候。
Q4:公司如何看待2025年、2026年手机端业务的增速?智能超域融合产品还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功能为手机业务贡献增量?
A:(1)随着消费者对手机拍照的要求越来越高,长焦拍摄远处物体,现在也是一个非常紧迫的功能需求,长焦镜头也越来越普及。很多手机厂商使用摄像头都用到了3X、5X甚至到30X变焦,随着倍数的增大,对镜头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还有手机使用一些潜望式长焦镜头、无极变焦镜头。高要求的镜头在重量上,越来越重,外形上越来越厚,而且比过去的摄像头价格增加了几美金甚至几十美金,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手机软件算法融合AI模型,未来可能会对变焦拍摄方面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现在能应用在长焦镜头上的视觉软件很少,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的技术还是非常有能力、有机会代替高功耗硬件成本的,公司未来几年,在这方面也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2)在目前视频比较活跃的状态下,安卓阵营的视频需求也越来越多,包括各类的视频平台,也都处在蓬勃发展的状态,公司和高通、联发科,在过去一两年里对视频做了大量的布局,未来会有非常好的产品发布。这些也是公司未来业务的增长点。
(3)目前,公司“智能超域融合”产品,已完成了从旗舰机型到高端、中高端机型的全面渗透,同时公司通过优化算法和硬件的适配,在中端机型市场也实现了产品落地,后面公司将逐步在中低端机型渗透。
Q5:公司有具身智能或者人形相关的业务吗?客户都是哪些?
A:公司积累了大量视觉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的底层算法,这些底层算法具有通用性、延展性,除了可以广泛运用于智能手机外,还可应用于笔记本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等其他消费电子产品以及智能汽车、AIGC、智能保险、智能零售、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公司拥有机器人相关的技术储备,如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技术,可用于AR和机器人定位导航等应用,还可用于智能测量解决方案、三维建模解决方案等。关于公司合作情况请持续关注公司在官方平台上发布的公开信息及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刊登的公告。
Q6:公司2024年第四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增速快的原因是什么?
A:(1)因公司客户在2024年第四季度出货提速,从而使公司产品交付加速,加快完成履约合同,故此第四季度公司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速快;(2)公司费用保持稳定。
Q7:公司第四季度产品交付加速,是否会影响2025年产品交付节奏?
A:不会对2025年经营情况产生影响。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