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又然影像志》摄制组,2023年8月6日建组,8月7日开机。从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李又然专题探究,按志鉴体例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构成版本叙事——即,影像志可替代或强化口述历史,但,不可替代或超越众多著作权人真版
《李又然影像志》
《李又然影像志》摄制组,2023年8月6日建组,8月7日开机。从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李又然专题探究,按志鉴体例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构成版本叙事——即,影像志可替代或强化口述历史,但,不可替代或超越众多著作权人真版原件和个案相关人事日记信札的摄录编播(如,李又然题赠张闻天的个人散文集《国际家书》初版珍藏本、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李又然致罗曼·罗兰的七封信等);以此集中深刻地揭示传主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的一生。李又然反战抗战
著译真版原件考
李又然当时当地
名家日记信札考
李又然影像志
撰稿 李兰颂
顾问 王益鹏
导演 李语然
作曲 杨人翊
|
|
李又然著译
诗与译诗集
|
《女人之子》
|
一、这部李又然著译的诗与译诗集冠名《女人之子》。曾经不翼而飞在远隔1321.7公里延安至重庆的《七月》期刊发表,是因为这首诗刚诞生由诗人张贴在延安窑洞里,被丁玲看见后立即寄给胡风的——《女人之子》成为李又然诗的代表作;同一时期,鲁藜拿组诗《延河散歌》给李又然看,当即被推荐胡风见诸于《七月》版面——恰如诗人早在延安期间有诗为证:“同志与同志之间/像星星与星星之间/不是互相挤轧/而是互相照耀”。
二、《李又然的诗稿》编后记,为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女人之子》自序《我的诗》;第一句写道:“一向只写散文。最初发表的却是一首诗。以后也写过一些,但总共只十来首⋯⋯”诗人致其长子即本集辑注者的《关于诗》是父子通信选;1977年3月7日信:“爸在东北发表过几首诗,你找找看。是很难找的,因为诗的题目,哪年哪月发表在什么报刊上,爸都忘了。”除“最初发表的却是一首诗”外,上溯辑入上世纪30年代初诗人的诗。
三、于是这部《女人之子》全集共有:卷一(诗:1933-1979)、卷二(译诗:1933-1957)、卷三(诗论:1946-1979);在数量和种类上极大弥补了诗人自序所念“那十来首诗不见了,自己很可惜,原因在于那是适宜写诗的年龄写的,可能真有几句诗⋯⋯”感动的是,艾青《论抗战以来的中国新诗》写道(1942年4月10日《文艺阵地》第6卷第4期):“李又然是以信念为教训,他的诗闪着智慧的光。他是企图以诗启示自己和温暖自己的。”
四、果真要愤怒才出诗人么?未必!应该——骂人坑人害人不出诗人;亲情爱情友情更出诗人!这部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冠以《女人之子》就是竭尽揭示出如此一条质朴理念⋯⋯爱人类、为人民的美学思想和自觉意识。因之,辑注者经印证称此一现象为:李又然的诗发现。在中国新诗史上李又然鼓励提携过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藜(《延河散歌》)、胡昭(《光荣的星云》)三位诗人就都成就在各自年代爱和理解的温厚体恤之中。
五、与新编李又然散文集《国际家书》为姊妹集的李又然诗与译诗集《女人之子》,篇数应该比这集子还多——明知道多篇诗与译诗,仍然未能踏石留印;庆幸诗人各个时期代表性诗与译诗,多少都有抓铁留痕。读诗人《女人之子》结尾句:“忍受难产的痛苦/母亲给了我/第一次的哭声/一个人来到人间的宣言:/我的声音/要永远/像第一次的哭声那样/庄严,/为我的痛苦的/母亲和/母亲们的痛苦/说真话,/去为不爱真理者/而痛哭。”
|
|
《我也喜欢》
|
李又然
|
腿有病,极少进城,
总在院子里看露天电影;
身旁有喜欢讲话的孩子,
我也喜欢——他们是画外音。
|
月亮牵着几颗星,
一起也来看电影;
她们喜欢人间的艺术,
我也喜欢——来自天上的贵宾。
|
有时雨也纷纷赶来,
影片停止放映;
散场回家,
我也喜欢——这雨庄稼欢迎。
|
|
来源:李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