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播种,黄瓜苗终于冒出了嫩绿的小脑袋,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丰收,结果没过三天,幼苗就开始蔫蔫的,接着就烂根、死苗,最后全军覆没!看着那些枯萎的小生命,是不是心都碎了?
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种情况?辛辛苦苦播种,黄瓜苗终于冒出了嫩绿的小脑袋,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丰收,结果没过三天,幼苗就开始蔫蔫的,接着就烂根、死苗,最后全军覆没!看着那些枯萎的小生命,是不是心都碎了?
黄瓜,作为夏季的“当家菜”,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也不错。但很多朋友反映,黄瓜苗期管理难度大,容易出问题。
别急,今天我就来告诉你,黄瓜苗刚冒头,这五件事不做全,三天烂根哭都来不及!这可是老农们用血泪教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不看后悔!
黄瓜是典型的喜温作物,幼苗期对温度尤为敏感。很多朋友认为,苗期温度越高越好,于是盲目提高苗床温度,结果导致幼苗徒长,茎细叶弱,抗逆性差,稍有不慎就烂根死苗。
正确的做法是: 黄瓜苗期适宜的温度是白天25-30℃,夜间15-18℃。播种后到出苗前,温度可以适当高一点,白天保持在28-32℃,夜间20℃左右,以促进快速出苗。
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降温,白天控制在25-28℃,夜间降至15-18℃。需要注意的是,温度要平稳,避免忽冷忽热。例如,晴天中午要适时通风降温,防止高温灼伤幼苗;阴雨天要加盖覆盖物保温,防止幼苗受冻。
水分是黄瓜生长的命脉,但苗期水分管理要讲究“度”。有些朋友生怕幼苗缺水,于是天天浇水,结果导致苗床湿度过大,根系缺氧,沤根烂根。也有些朋友认为“干养根,湿养苗”,于是控制浇水,结果导致幼苗缺水,生长缓慢,形成“小老苗”。
正确的做法是: 黄瓜苗期浇水要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播种前要浇足底水,出苗前一般不浇水。幼苗出土后,根据土壤墒情和幼苗长势适时浇水。一般来说,在幼苗出土后到第一片真叶展开前,可以浇一次小水,以湿润土壤为宜。
之后,要根据天气情况和土壤墒情灵活掌握浇水次数和浇水量。需要注意的是,浇水要在晴天的上午进行,避免在阴雨天或傍晚浇水,以免增加苗床湿度,诱发病害。同时,要避免大水漫灌,以免冲倒幼苗或造成根系缺氧。
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充足的阳光才能让黄瓜幼苗茁壮成长。有些朋友为了防止幼苗被晒伤,于是过度遮阴,结果导致幼苗光照不足,茎节拉长,叶片发黄,长成“高脚苗”,严重影响后期产量。
正确的做法是: 黄瓜苗期要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在幼苗出土后,要逐渐撤去覆盖物,让幼苗充分接受阳光照射。即使在阴雨天,也要尽量利用散射光。
需要注意的是,在晴天中午,如果光照过强,可以适当遮阴,防止幼苗被晒伤。另外,要及时清除苗床上的杂草,以免杂草与幼苗争夺光照。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保证黄瓜产量的重要因素。有些朋友播种时下手过重,导致幼苗过密,相互拥挤,通风透光不良,不仅影响幼苗生长,还容易诱发病害。也有些朋友担心幼苗过密,于是过早间苗,导致苗床利用率低,浪费种子和人工。
正确的做法是: 在幼苗长到1-2片真叶时,要及时进行间苗,去除过密、瘦弱、有病虫害的幼苗,保留健壮、整齐的幼苗。间苗的原则是“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去病留健”。
间苗后,要保持苗间距在8-10厘米左右,以保证幼苗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幼苗长到3-4片真叶时,要及时定植,避免幼苗在苗床中生长时间过长,形成“老化苗”。
黄瓜苗期是病虫害的高发期,常见的病害有猝倒病、立枯病、霜霉病等,常见的虫害有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这些病虫害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幼苗生长,重则导致幼苗死亡,造成严重损失。
正确的做法是: 黄瓜苗期病虫害防治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可以用55℃的温水浸种15分钟,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小时,以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
在苗床管理过程中,要加强通风降湿,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条件。同时,要定期喷洒药剂进行预防,常用的药剂有百菌清、霜脲氰、吡虫啉等。需要注意的是,喷药时要均匀周到,叶片正反面都要喷到,以免漏喷或药量不足。
黄瓜苗期管理是黄瓜种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后期的产量和品质。只有做好温度、水分、光照、密度、病虫害防治这五个方面的管理,才能培育出健壮的黄瓜苗,为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到广大农民朋友们,让大家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少走弯路,获得更好的收益!记住,黄瓜苗刚冒头,这五件事不做全,三天烂根哭都来不及!赶紧行动起来,为今年的丰收做好准备吧!
来源:静听乡语